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十集纪录片《邕江》观后述评

2020-06-17 05:13文_耕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5期
关键词:南宁纪录片美的

文_耕 夫

(本刊特约记者)

我花了6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30分钟一集的十集电视纪录片《邕江》。看完后,我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只是一个人,在书房漫无目的地来回踱步,忍不住,打破了3年多来的戒烟状态,划了根火柴,慢慢地让自己的思绪在空气中穿梭、飘动……

说实话,《邕江》给我的第一印象太震撼了。为什么震撼?震撼在哪?我自己都不知从哪说起。

我的思绪没有逻辑地起伏着、联想着……

一、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中间有多少故事需要、值得我们去讲述。但是和我们的经济发展相比,我们的文化与宣传,成绩却不太理想。中国的形象和理念、中国的崛起还没有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讲好中国故事。但是纪录片《邕江》,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它讲述了一个中国西部省区首府城市发展的好故事。今天中国的发展成就,怎么赞美都不为过。今天的中国,以其发展变化,带给全中国人民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带给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带给全世界人民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不言而喻”,这种“心灵震撼”,其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其给全世界的国家和人民指出了后发国家和地区走向幸福、富裕、文明的道路,不只有一条。其实,非西方的社会主义混合市场经济的中国,更能体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意义。

十集《邕江》,虽然叙述的是中国南宁一个“小地方”的发展变化,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正体现了全球“命运共同体”如何发展的伟大主题。

我说“震撼”,不局限于此:一部纪录片《邕江》,仅反映的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地级市的现代化历史变化(尽管它还在发展完善中,但也足以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方方面面相媲美),遑论中国一线的“北上广深”的城市的变化。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变化都是这样,整个中国的变化就更不用说。而纪录片《邕江》再一次证明了:近代300年来与世界、与西方比,我们中华民族是用什么样的精神、怎么样的奋斗来实现我们民族的“复兴”。特别是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和历史的经验证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用这个制度、这条道路,在世界上,第一次和平地建设和发展了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人民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给我们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幸福。

我说的“震撼”还不止于此:这样一部以“地方视角”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体量的影视纪录作品,这在一个地方台——连省级台的级别都没有的地方台——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就这一点而言,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们看过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看过大型文献纪录片《敦煌》,我们曾被这样的巨制纪录片震撼过,但——那是中国“国家队”;我们也曾看过《大秦岭》《法门寺》,这样的大部头、重量级的文献纪录片,我们同样也被他们的表现震撼过,但,那至少是省级电视台——他们背后有着全省的资源。可是,我从没看过一部由地级市的电视台拍出的这样一部全4K摄制的十集高水准、大体量以歌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城市发展的纪录片!

二、一个“小电视台”,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南宁改革开放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录片《邕江》不仅制作单位的级别小,就连制作的“人物”也太小了。从总导演到拍摄、剪辑、制作、音乐创作,等等,全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可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创作了一个每集30分钟、总十集的这么一个大体量、高水准的“大家伙”。我印象中,这样的“巨制”,不要说一个地级市的电视台,就是广西电视台历史上也从没有过!

《邕江》,以它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舞蹈、美的摄影和美的“青山绿水”、美的现代化都市面貌,向人们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和平崛起的思想。它以广西首府南宁市“推动绿城品质升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工作为主题,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认真梳理了南宁的人文历史源流,用故事向观众展示了百里秀美邕江的演变,以“小视角”映射出大时代的变化和历史观,从一个更宏阔的空间维度上,艺术地再现了南宁市委、市政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的发展形象和实干的累累业绩。

以往的宣传,都太过于“说教”,这种宣传方式使我们花了很大的“本钱”收到的却是“不太好的效果”,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怎样讲好南宁发展变化的故事,怎样宣传我们党和政府的业绩,宣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为主流媒体的南宁广播电视台,还真是下了一番真功夫。应当说,《邕江》就是他们的一大创新、一大探索,拍得很有品位、很诗画,不像以往的作品,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业绩硬生生地灌输给“大众”。用句俗话说,它是“润物细无声”般地把它要表现的主题思想隐藏于“百姓的欢声笑语”中,隐藏于“吃喝娱乐”中,它让人们在生活中“自喻、自明、自觉”。这种春风细雨般的“灌输”是那样的轻松、细腻、化人。它让老南宁人感觉这是“不曾有过的陌生”,让新南宁人感到自己“来到了对的地方”,让新老南宁人看了之后都觉得满意、觉得美、觉得幸福。

邕江之所以成为《邕江》,就是它选对了“说话”的角度、“说话”的语言、“说话”的方式、“说话”的艺术。它紧紧扣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主题,紧紧抓住南宁这70年特别是近40年的变化。以山水生态和城市发展为“介质”,用历史的眼光,穿越时间和空间,通过“物”的变化——自然景观、人们的穿戴、饮食方式等,到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深度。这是一个诠释南宁发展变化、宣传党和政府形象、赞颂社会主义制度、肯定历届党和政府成绩的全新视角和全新解释。但,它是那么自然、随意,那么的叫我们容易接受。

《邕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好了一个南宁发展的故事、一个中国发展的故事。

南宁,以邕江为主,大大小小共有18条支流汇入其中,历史上曾经是一条“害河”(尽管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一届届政府的治理下,如今变成了百里锦绣的好地方。十集《邕江》,用它的镜头、音乐和旁白,从一个个“地方的小角度”反映了新中国70年的大变化,不能不说——这远远超出了它要表现和表达的主题。之所以说《邕江》块头大,不仅是指体量,而且是说它所折射出的意义和力量非常之大。这种意义和力量岂止是南宁,岂止是广西,岂止是中国西部?!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可以推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杭州,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所以,《邕江》绝对是一部纪录片中反映改革变化的史诗级的“化学反应”,而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物理反应”。这部纪录片站位之高、眼界之宽、视角之广、画面之美,是我远远没有想到的。

三、《邕江》,已成为南宁人抑或广西人的自信

历史上长江、黄河被我们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实我常常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只是长江、黄河,在南中国广阔的大地上,珠江——这条伟大的河,何曾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翻开中国版图,从源远流长、蜿蜒盘曲的母亲河黄河,到植被繁茂、流光溢彩的第一大河长江,再接着往南,就是山体相接、气象万千的南岭。这一条南中国最大的横向地质构造带,西至云南,东入江西、贵州,然后折向广西、广东、福建,绵延起伏,直达入海。高耸的南岭,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成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珠江的源头就位于南岭的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曲靖60千米外的马雄山深邃的溶洞里……

“翠峰一滴三江水,珠流万里入南洋。”源出于马雄山的西江便是珠江的上游,当西江与游走于江西的北江、东江汇合后,便形成了汹涌奔腾的珠江,成为南中国大地上最大的河流。

西江在奔向南海的漫漫征程中,在广西南宁的宋村有一段奇妙的遇合。在这里,右江和左江相汇相接,滔滔江水交缠成一条玉带,将南宁揽抱在怀中,从此南宁便与它有了不解的姻缘,成为“命运共同体”。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一地区命名为“邕州”,从此,这条穿越南宁境内的全长130多千米的江段,就自然地被称为“邕江”。

“邕”字从“川”从“邑”,南宁,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

水,能为人“利”,亦为能人“害”,历史上,它给南宁人民带来的灾难不止一次。

公元710年的邕州司马吕仁便迎来一场严峻的水患考验,但这个为民的好官,没有因洪水的灾害而逃避责任,而是带领3万军民,奋力抗险,最终通过开渠分洪,疏导水流,战胜了洪水的侵害。这成为珠江流域最早的分流导洪工程,成为中国水利史上光辉的一页。吕仁引水后,原先籍籍无名的邕溪变成了今日的南湖。事实上从公元318年,东晋王朝在南宁设晋兴郡以来,历经时代变迁1700余年,人们就从没有停止过与洪水的斗争……然而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财力所限,南宁市的防洪体系仍未建成。

1968年这头凶猛洪兽又一次发威——

1979年再次发威——

2001年,再再发威——

当代的南宁市党政领导,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根治此河……

今天的南宁,在各级党政领导带领下,已在邕江上先后建起了25座大桥;邕宁水利枢纽也已于2018年10月合闸成功。整个防洪堤的标准由10年到20年一遇的标准,提高为200年一遇的标准。不但治理了洪水,还提高了江面的水位,由原62米提高到67米,江面宽度增加了40米。不仅改善了两岸景观,还将通航能力从1000吨级船只提升至2000吨级,使邕江变成了三级航道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实现了江海联运、多式联运。

全长148千米的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也已启动,从生态理念出发将原先规划的堤、路、园的建设思路升级为防洪、饮用水源保护、通航能力提高以及水质改善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个由大小河道和湿地湖泊组成的自然生态水系初步建成。南宁这个拥有20多道水湾岸线的百余千米的水道,成为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百里彩带。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可以“自信”。

《邕江》,正是用许许多多这样的画面、这样的音乐、这样的故事串起了南宁人的自信满满、自豪骄傲以至奋斗的自强不息。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肯定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政府如何为人民干实事,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育”我们。

《邕江》已不再是一部人们认为的歌功颂德的“影片”,而是作为南宁以至广西发展变化的“记录”,是历史文献;使南宁人乃至广西人行走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充满自豪地说:“我是中国广西人、我是中国南宁人。”

四、小人物、小故事见证大变化

十集《邕江》,通过众多普通百姓的口述、经历、故事,见证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作为,见证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吃的百味到壮汉通婚的习俗,从方言文字到书院建筑,从服饰文化到音乐舞蹈,我们从《邕江》的镜头里,看到的是“百越民族”的大融合,从服饰到语言、建筑、文化,我们感受到的是:南宁的变化——广西的变化——中国的变化——中国模式的形成。

《邕江》用它诗一般的镜头告诉人们,这种变化:“世界之大,我的家有多好”。

《邕江》还告诉我们:“边地文化”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这种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唱的比说的好听”。而对于文明本身而言,只是其文化表达方式不同,而传承记载的功能(非物质的)却是相同的。

另外,《邕江》一个显著的特色是给我们提供的知识性。它通过对50多位全国和本省区的著名学者、教授和文化名人的采访:有院士、教授、研究员;有做科技的,有研究历史、经济、文化、法学、民俗等各式各样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南宁的“侧面”。尽管他们的评论只是三言两语,只是很小的一个片段,但仍让我们从他们对南宁的描述中认识到了“她的”历史演变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厚重。比如学者秦晖、葛剑雄、胡智锋、刘金田,比如院士韩斌,比如周恩来、邓颖超原秘书赵炜,比如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刘波、对外经贸大学李光辉、广西大学教授王娟、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等等。这些学者专家的参与,大大地增强了纪录片《邕江》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从而使它变得丰厚。如果没有对这一块以及对“小人物、小故事”背后美的发掘和运用,便没有今天《邕江》厚重和成功。

五、《邕江》的震撼,还在于它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不仅在“记录”,记录只是手段,它还必须去“发现”,发现一个人物背后的秘密,发现一个景观美的角度,发现一段驳落建筑在岁月之中的烟尘历史……邕江是客观的,美也是客观的,就看你怎么发现、怎么展示。《邕江》给我们带来的画面美、歌舞美、音乐美、语言表达美、知识厚度美的后面,是摄制组那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他们表现美的能力。

据我所知,这个160人的项目组(导演组、资料组、文案组、制片组、摄影组、美术组、后期组、动效组、音乐组),在年轻的总导演郑浩先生的带领下,在8个月的时间里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深入邕江流域、大江两岸,横跨一国(越南)、一区(香港)和四省区(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总行程65000千米,挖掘故事一百余个,仅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邕江》项目组人员进行讲座、研讨就达数十场,帮助项目组成员加深对南宁历史、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这是一群有情怀的人,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大体量、高水准的纪录片,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是难以想象的。

今天,当我们看《邕江》时,对片中表现的四时八节和大量时令性、季节性画面,以及芭蕉香火龙、东盟音乐周、龙舟赛、邕剧表演等美的画面,你可知道,为了发现、表现他们,这群人付出了什么样的辛苦?!一些老南宁人之所以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以至于怀疑这不是“他所在的南宁”,就是因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们看到的邕江、看到的南宁,都是平面的、线性的。可是纪录片《邕江》运用现代的电影级设备:通过航拍、微距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延时拍摄、情景演绎、手绘还原、动画模拟等一系列拍摄和制作手段,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展现南宁的自然美、生态美、城市美、规划美。不仅如此,就连片中的配乐、主题曲、片头曲和插曲都是量身定制。有时为了呈现更好的画面效果,守一次日出,拍一回落日,等一次雨来,抑或是为一次更好的光线,数十个摄影组每天要保持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和状态。

这一切,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没有一种表现美的坚韧与勇气,没有一种对事业、对历史、对未来的负责精神和敬畏心,你觉得《邕江》画面会更美、人物呈现会更鲜活、故事内容会更生动、展现的《邕江》会更有品位、更有文化、更有深度吗!?

六、简单的点评

第一集:《邕江序曲》。用倒叙的手法,从当代南宁人“治水建成为民”说起,同时引出安澜建邑的城建史,追索邕的来历,探索南宁的根脉。

第二集:《枕河人家》。通过生于斯长于斯的水城人家故事,反映沿岸人民源远流长的风俗民情,特别是四时八节及传统节日中的人间烟火气。

第三集:《客从何来》。通过南宁民族融合的历史遗存和现实故事,讲述南宁的移民史和开放史,反映民族融合带来开化和进步,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兴盛,凸显南宁多族杂处、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

第四集:《食色斑斓》。通过南宁人衣食住行背后的生活故事,反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历史流变。

第五集:《山野飞歌》。探寻民歌的民间根脉,聚焦三月三歌圩、马山的三声部民歌等,表现山歌故乡的声音魅力,揭秘美丽山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的人文缘由。

第六集:《声入人心》。通过语言这一最具历史和文化含量的生活化载体,追寻口头文学的前世今生,探访社会转型与文化建构之间的神秘关联,揭示南宁文化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内涵。

第七集:《薪火不息》。关注南宁的文明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文化传承中的人物及文化谱系,追寻古老的文明借助生活的薪火代代相传,成风化人,如何积淀成为世代南宁人内心的底色。

第八集:《风起潮涌》。聚焦邕江两岸的历史名人足迹,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南宁故事和洪波涌起的革命风潮。

第九集:《城在绿海》。探访南宁“绿城”名称的由来,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建设,百里秀美邕江景观带的形成。

第十集:《江流入海》。通过邕江两岸的沧桑巨变,反映南宁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

七、结语

走出《邕江》,汇入粤港澳。这既是《邕江》所昭示的南宁的发展方向,也即昭示着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定要汇入融合到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中,推动并引领新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化。

《邕江》的300分钟虽然不长,但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南宁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南宁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秀美、壮美和生态美,以及人们其乐融融的和谐美。相信随着《邕江》的播出,一定会刺激更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前来南宁旅游、定居、投资和发展。

关于《邕江》说了太多的话,最后我想说,《邕江》是写在八桂大地上的一首现代叙事诗,每一集都通过它的画面、音乐、人物、故事把你对美的感知联系起来,使你深深地感受到:

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这是一次视觉的震撼——

这是一次知识的震撼——

这是一次思想的震撼——

最后,借复旦大学著名教授张维为的话来结束此篇: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把“解构”和“建构”两手都抓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讲好“南宁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建立起这个属于我们时代的话语权。《邕江》,在这方面补了我们缺失的短板。

猜你喜欢
南宁纪录片美的
数读南宁
眷恋南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