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翠婷 图/孟庆玺
王小明的妈妈很擅长做饭,王小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吃到妈妈亲手做的饭菜。但最近,妈妈换了一份离家比较远的工作,而且非常忙,没有办法及时回家给小明做饭了。于是,妈妈就请了个阿姨来做饭。这让王小明很生气,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于是一直跟妈妈冷战。妈妈很伤心,爸爸严肃批评了王小明,这让王小明很困惑,他觉得只是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已,有什么错呢?
爸爸告诉王小明,他缺少了一种叫作“共情”的能力,凡事都只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事情,这会在不经意中伤害到别人。
“共情”是一种心理学上的专有概念,由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共情”又称为“同理心”,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一种咨询技巧,指咨询师深入对方的角色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我们学会共情,可以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从而懂得包容,也能更理智地处理问题,有助于与家人、朋友、同学等增进关系。
王小明在学会运用爸爸所说的共情能力以后,不仅把它用来处理跟家人之间的关系,还试着用在学校里与同学、老师的相处上。
同学陈小满剪了一个很男孩子气的短发,大家都取笑她,导致她不再喜欢跟同学玩,开始独来独往。同学们却认为只是开开玩笑而已,小满太小气了。王小明懂得共情以后,开始了解这种被耻笑的羞耻感,主动跟小满聊天互动,小满开始重新恢复笑容,大家也不再取笑小满了。
王小明以前对语文老师很不满,总觉得语文老师不喜欢自己,自己大费心思写的作文只能得到寥寥两三行评语。学会共情以后,王小明发现老师批改作业的任务非常繁重,而且,她已经给每个同学都认真做了反馈。于是,小明不仅不再因为这个事情对老师不满,还开始主动跟老师交流学习上的问题,语文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
如果一个人缺少“共情”能力,或者共情能力很弱,那么他很可能会:
很容易会因为小事而发怒,并且冲着身边的人生气。王小明就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难处,认为妈妈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自己做饭,便冲着妈妈发脾气。这样不但让爸妈感觉头疼,王小明自己也并不开心。直到爸爸严肃批评,王小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不可理喻。
身边的人会慢慢疏远自己,朋友越来越少。如果王小明不知道“共情”的重要性,如果他的爸爸妈妈任由他发脾气,那王小明的“无理取闹”会由家里延伸到学校。只要稍微有一些小事不顺心,他就会大发雷霆,并将所有责任归咎别人,从不反省自己。长此以往,同学们都会讨厌小明。
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任何人说的话。例如有人在高铁上理直气壮地占据别人的位子,就是因为他没有共情能力,只考虑自己,这是非常自私的行为。
我们遇到事情可以试着换位思考。具体方法是先把自己从原有“角色”中抽离出来,假设自己是对方。例如:你原来是“儿子”,你可以想象自己是“爸爸”;你原来是“学生”,你可以想象自己是“老师”。
我们要多跟身边的人交流,多去聆听对方的心声。例如我们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不要只顾着说自己的事情,要学会倾听对方的事情和想法,并且试着一起探讨,交换看法。
遇到事情,我们要先冷静下来,试着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做判断。在王小明和语文老师的故事中,王小明一开始仅凭着语文老师对自己作文评语的字数,就得出语文老师不喜欢自己的结论,开始生气并埋怨老师。但是当他试着去了解老师的工作之后,才知道老师的辛苦和付出,自己的埋怨其实就是偏见和误会而已。
练习一:选择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尝试代入对方角色,设想如果你是他/她,一天中会有哪些特别的事情要做,为什么?
练习二:请你写下最喜欢的3 个人,并且写出喜欢他们的3 个原因,然后分别站在这3 个人的角度来思考下,对方是不是也喜欢你。如果是,也请写下3 个原因,对比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练习三:从今天起,请你每天记录下当天让自己最生气的一件事情,试着站在使自己生气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连续七天后再看看记录,作一比对,看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有所改变。
同学们,是不是发现其实“共情”能力很容易学会呢?因为这种能力是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并好好运用它,我们就会有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