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梦婷,姜荣荣,黄安乐,卜子涵,李青云,徐桂华
本研究创新点:
(1)本研究采用词频g指数进行高频关键词的截取,与以往根据经验判断相比,更具科学性。
(2)本研究借助XMiner和SPSS 22.0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分析,结合文献和专业知识,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近十年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
(3)本研究结合了前人研究中对国外研究热点的阐述,通过比较和分析,使研究者对该领域的认识更加全面。
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只纳入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的核心期刊文献,可能会造成一些高质量研究的丢失,对结果的严谨性产生一定影响。今后应纳入更多的检索数据库,并制定全面的检索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已迈入老年型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包括痴呆在内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痴呆不仅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轻度认知障碍是介于正常老化和早期痴呆的过渡状态,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前阶段,其为痴呆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机会之窗”[2]。且大量研究表明,轻度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风险远高于正常老年人[3]。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展开了对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然而,由于众研究内容不尽相同,且鲜有对轻度认知障碍研究热点的整理与分析,目前仅有一篇文献对国外轻度认知障碍研究热点进行了阐述[4],尚缺乏我国相关领域的热点研究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应用共词聚类分析法来揭示近十年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旨在为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轻度认知障碍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1.1 资料来源 2019年6月,以“轻度认知障碍”为关键词,采用主题检索的方式,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8—2018年,文献来源类别限定为SCI来源文献、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将文献题录以自定义格式保存,包括文题、作者、发表年份、文献来源、关键词、摘要等基本信息。利用NoteExpress软件查重,未查到重复题录;再阅读所查文献的篇名、摘要,去除不相关文献(包括通知、报道、专栏评述等)。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照以下步骤对2008—2018年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1)提取和整理关键词:文题、关键词和摘要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内容[5],因此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和整理。对于关键词缺失或不全的文献,根据文献的文题和摘要进行人工加注。加注关键词的主要目的是提炼主题,故认为通过文题和摘要进行关键词的加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6]。对于意思相近而表述不同的关键词,将其进行合并,如“老年人”“老年人群”统一为“老年”。(2)词频分析:运用中医药数据关联分析平台(XMiner软件)[7]统计所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并按出现频次高低降序排列;采用Excel软件计算各关键词累积百分比。(3)筛选高频关键词:高频词的截取常根据公式计算或经验判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采用词频g指数来提取高频主题词[8-9],其计算过程为:将关键词按词频降序排列,取第g个关键词,使得前g个关键词累计出现频次总和大于或等于g2,而前g+1个关键词累计出现频次总和小于(g+1)2,即得到g个高频关键词。(4)构建共词矩阵:根据计算所得g值,设定频次阈值,使用XMiner软件生成共词矩阵,并利用Excel进一步统计处理生成相似矩阵。(5)聚类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词篇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分析树状图。
2.1 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轻度认知障碍相关文献423篇,按要求去除不相关文献10篇,获得最终文献413篇,关键词总频次为2 480次。
2.2 获得的高频关键词 共获得高频关键词41个(g=41),其中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出现频次最高,共计328次(13.23%),其次为“干预”,共计99次(3.99%),见表1。高频关键词累积百分比为68.55%,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008—2018年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
2.3 高频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结果 树状图横轴的数字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聚类距离,反映二者间的亲密程度,距离越小,说明二者间的关系越密切,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纵轴的数字代表表1中的关键词序号。根据词频分析、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将类团确定为7个,即2008—2018年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7个研究热点,分别为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因学研究(关键词序号包括22、28、5、9、11、24、31、34)、神经心理评估及筛查研究(关键词序号包括14、16、21、30、25)、诊断及分类研究(关键词序号包括27、29、18、1、6、8、40、4、15、41、39、23)、干预研究(关键词序号包括2、10、38、37、17)、流行病学研究(关键词序号包括3、19、13、26、36)、精神行为症状研究(关键词序号包括32、35、20)、生物标志物及中医证候研究(关键词序号包括7、12、33),详见图1。
表1 2008—2018年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研究高频关键词分布Table 1 High-frequency key words in Chinese studies concern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from 2008 to 2018
图1 国内轻度认知障碍高频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树状图Figure 1 Clustering diagram of high-frequency key words in Chinese studies concern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3.1 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关键词包括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认知障碍、血管源性、脑血管病、脑卒中、脑梗死、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因学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脑血管病、血管危险因素和神经系统疾病。从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与血管相关的轻度认知障碍占比最高。JIA等[10]对中国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及其病因亚型的患病率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最常见,为8.7%,其次由前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患病率为6.1%。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其他因素如睡眠呼吸障碍[11]、内分泌疾病[12]、代谢性疾病[13]等,也可能导致轻度认知障碍,但其具体的效应值如何以及相关的发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轻度认知障碍是一组异质性人群,因此对其防治尚无统一方案。而准确识别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病因,对不同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实现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2 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评估及筛查研究 关键词包括神经心理评估、评估工具、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筛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评估是筛查、诊断和研究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主要围绕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评估工具的对比、评估工具的开发等方向展开。如ROALF等[14]开展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中的效用和准确性的比较研究发现,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敏感性和分类准确性更高。MCDONNELL等[15]采用受控口语词汇联想测验(COWAT)对232名受试者进行评估筛查,结果表明语言流畅性,特别是语义流畅性,可能是筛查轻度认知障碍的准确有效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将信息化平台运用于评估筛查之中。YU等[16]开发的计算机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筛查中国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且与传统纸笔法相比,其具有信息可同步、可整理、可对比,提高参与者积极性等优点。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来完善或构建轻度认知障碍的评估工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及分类研究 关键词包括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网络、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磁共振波谱、神经影像学、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分类算法、神经电生理。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分类研究始终是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CT、常规MRI等结构影像学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脑部形态学变化,如海马、内嗅皮质、脑萎缩等,虽然在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辅助作用依旧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功能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技术等新成像技术不断出现,GREICIUS等[17]提出的默认模式网络假说,则为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是一种基于血氧水平依赖的非侵入性方法,能够评估大脑不同区域内部和之间的功能连接,并识别大脑内部的网络,对早期识别轻度认知障碍、预测轻度认知障碍的转归具有较大优势[18]。同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用于评价干预效果、进行轻度认知障碍的分类[19]。最近许多研究已经对分类算法进行了大量改进[20],而多模态分类方法[21]的提出,则进一步提高了早期检测脑异常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3.4 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包括干预、中医药疗法、针刺疗法、认知疗法、认知功能。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研究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认知疗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和防治痴呆的重要方法,包括记忆力训练、运算法训练、回忆疗法训练、语言能力训练及数字法训练等多种干预方式。如PARK等[22]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12周的家庭认知训练,结果表明家庭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一般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计算机化认知训练作为一种更安全、更廉价、可扩展性强的干预手段,能针对单个或多个认知领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任务,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一项系统评价研究表明,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选择认知领域、社会心理功能有效。中医药疗法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草药、针刺、艾灸、健身气功等在内的祖国传统疗法,具有安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轻度认知障碍的防治中起重要作用[23]。如ZHANG等[24]采用中药补肾胶囊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结果显示,中药补肾胶囊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具有远期疗效。一项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与尼莫地平对照组相比,针灸干预组的临床有效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图片识别得分更高[25]。
3.5 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关键词包括老年、社区、影响因素、危险因素、患病率。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就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轻度认知障碍的社区防治策略展开,以老年人群为主,地点集中在社区。如WADA-ISOE等[26]对日本某镇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发现,23.5%的老年人患有轻度认知障碍。SACHDEV等[27]研究结果表明,悉尼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39.1%,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一项纳入了中国22个省、48项研究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合并患病率为14.71%,在老年、女性以及农村地区或中国西部地区人群中的患病率更高[28]。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的差异性可能与评价工具、诊断标准和人群人口学特征等不同有关。疾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危险因素常是研究疾病防治策略的前提与基础。多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教育程度、农村地区、慢性病、血脂、抑郁、睡眠、体育锻炼是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10,29-31],因此,对于轻度认知障碍应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
3.6 轻度认知障碍的精神行为症状研究 关键词包括精神行为症状、抑郁、痴呆。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除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外,常存在痴呆类似的精神行为症状,如抑郁、焦虑、淡漠、易激惹等,且可能是促使轻度认知障碍向痴呆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精神行为症状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系。KÖHLER等[32]开展的一项系统评价发现,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率为12.8%~66.0%,尤以抑郁最为多见。张贵丽等[33]针对不同类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精神行为症状比较分析发现,抑郁(59.3%)、淡漠(56.9%)及焦虑(50%)症状的发生率位居前3位;通过对单领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多领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多领域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单领域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4个亚组的比较,发现单领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亚组患者和多领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亚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程度相似,均较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亚组患者严重。多项研究表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比认知正常老年人更高,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抑郁情绪会增加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转化为痴呆的风险[34-37]。
3.7 轻度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及中医证候研究关键词包括相关性研究、生物标志物、中医证候。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包括血液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寻找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生物标志物对轻度认知障碍的识别、诊断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老年痴呆的神经病理学特点是大脑皮质和海马出现大量的老年斑(SP)和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并伴随出现神经元丧失。β淀粉样蛋白(Aβ)和总tau蛋白(T-tau)分别作为SP和NFTs的主要组成成分,被认为是轻度认知障碍向AD转化的重要预测因子[38]。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磷酸化tau蛋白(P-tau)、T-tau/Aβ1-42和P-tau/Aβ1-42增加了轻度认知障碍和AD的诊断价值[39-40],脑谷胱甘肽[41]、炎症因子[42]、胰岛素水平[43]、高半胱氨酸[44]等也被证实与轻度认知障碍相关,而抑郁是否为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或早期表现,是否会对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重要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此外,有学者提出采用互补生物标志物组合的方法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38]。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的研究主要为证候要素的提取、证候类型的分布以及中医证候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为开展中医药疗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其中如刘晓婷等[45]探讨的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发现肾虚髓减证、痰浊阻窍证是轻度认知障碍最常见的证型。李轶璠等[46]对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与脑脊液标志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痰浊阻窍证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脊液中乙酰胆碱(Ach)、tau蛋白、Aβ1-42含量较肾精亏虚证含量明显增高。
本研究总结的近十年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包括:(1)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因学研究;(2)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评估及筛查研究;(3)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及分类研究;(4)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研究;(5)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6)轻度认知障碍的精神行为症状研究;(7)轻度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及中医证候研究。与潘政雯等[4]的研究相比,发现国内外研究热点有一定的重叠性和差异性,其中,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流行病学、影像学、病因学、心理学、生物标志物研究为两者的共同研究热点。随着祖国医学对轻度认知障碍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开始着眼于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药干预研究,以中草药、针刺、艾灸、健身气功等特色疗法为主。而国外学者对轻度认知障碍生理、病理等基础研究的开展也不断增多,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为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国需要在这些方面展开更多的探索,同时进一步探讨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理论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探寻一条轻度认知障碍的有效防治道路。
综上,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利用词频分析、共词聚类分析,结合具体文献和专业知识,较为真实客观地总结了近十年CNKI中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本研究的结果仍为广大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了解近年来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研究的热点提供了线索,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贡献:薛梦婷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文章的可行性分析,撰写论文;薛梦婷、黄安乐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薛梦婷、李青云负责统计学处理;薛梦婷、卜子涵进行论文的修订;姜荣荣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徐桂华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