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洋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在新时代,中国高校的人事管理应当摆脱以往的制度瓶颈,走向更加科学、高效、民主的方向。建设更为先进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时代所趋,普通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竞争优势必须努力探寻其改革途径。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原因与特征的叙述,着重分析时代要求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的原因并提出其变革的具体措施,以实现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服务
一、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的原因
(一)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高等教育水平要求也相应提高。学生是高校教育的果实,他们是一個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在本质上有利于学生的培养。高校要想发展,其必须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知晓,单纯的管理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当前时代对于高校教育的要求。唯有在服务中管理,在服务中沟通,才能从根上解决我国高校人事管制度上的发展迟滞等等问题。在这个社会历史新时期,高校人事改革应当更重视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培育和制度上的优势,由此,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若想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步伐,则必须进行此种尝试。
(二)适应国家发展的总基调
进入二十一时的中国,其发展速度已令世界惊叹,但与此相冲突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发展迟滞,人事改革止步不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是国家的基石,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飞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高校理应顺应时代东风,顺应国家的政策方向,对人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由“管理”变“服务便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二、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的特征
(一)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适应我国的时代主题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服务型社会,以往的高校人事大多数都饱受诟病。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均被看作他们的“特色”。此次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这一曾长期存在于各个高校的问题。服务型高校有着开放、多元、先进、科学的时代特点,它更符合于时代主题,也更适合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而相反的,如果高校仍旧墨守成规、不思改变,那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校的自身发展,甚至会威胁学生的整体培养。
(二)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适应服务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构建服务型社会,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订立的社会长期发展目标。随着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放缓,第三产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所代表的服务业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根本方向,近些年来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便是国家大力发展服务型社会的折射。
三、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员工整体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这一重大改革,对于高校员工自身的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员工应当打破原本固有的思想,把服务学生的思想深深融进内心,提升办事效率,爱岗敬业,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以此向外延伸,对于不同发展方式的高校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便可以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改革,而对于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此次改革则应当更为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进一步应用的层面上。比如如今正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便是一个很好的为学生服务的变革。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对于职业学生的教育要求,使得更多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学习能力,只是不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它也可以很好的被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这便是高等教育人事由“管理”变“服务”最为生动具体的诠释。
(二)高校应当改变干部任用标准
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这一重大改革,对于干部的任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干部的任用关系着一个部门的发展,其对于员工的影响不可估量。此次改革,对于干部有了更多的要求,把服务意识作为任用的一大重要标准便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改革的进程,利于改革整体的发展前进。
四、结语
高校人事由“管理”变“服务”,顺应了党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顺应了服务型社会的建设需要。高校的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加适应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技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发展树立坚实的基础。唯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党和国家的深切嘱托,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殷切希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国胜.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0).
[2]王小龙.我国公共部门的劳动契约和敬业激励,一个存在委托人道德风险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18,(1).
[3]刘延东.深化髙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4-9.
[4]袁贵仁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