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诗人

2020-06-15 06:28杨克
鸭绿江·华夏诗歌 2020年4期
关键词:武汉诗人诗歌

杨克,广西人,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作品》杂志社社长。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之一。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世界文学》《上海文学》《花城》《当代》《大家》《青年文学》《天涯》《作家》《山花》等大陆有影响的报刊发表了大量诗歌、评论、散文及小说作品,还在《他们》《非非》《一行》等民刊以及海外报刊发表作品。获首届广西政府奖“铜鼓奖”,首届广西“青年作家奖”,“第二届《青年文学》(1984-1988)创作奖”,《人民文学》征文奖,《山花》年度奖,“第三代诗人杰出贡献奖”,“首届汉语诗歌双年(2006-2007)十佳”奖,广东“第八届鲁迅文艺奖”,中国当代诗歌(2000--2010)贡献奖,以及台湾“第二届石韵新诗奖”第一名,《创世纪》“40年优选奖”等。

或许阎志心中的诗人英雄正是出生于湖北乡梓的伟大诗人闻一多,10年间,他操办了10届“闻一多诗歌奖”,后者以莫大的理想激情和异常浓厚的家国情怀投身救世担当,更是他人生的楷模。在2020冠状肺炎疫情肆虐的这个冬春,人心与自然风雪交加的日日夜夜,阎志就像一颗钢钉,深扎在武汉,以可歌可泣的行动,为诗性注入了更为广阔而坚韧的品格。

我们都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诗人阎志包4架飞机从国外运送物资驰援武汉,参与或独立捐建了10家应急医院,当中包括捐建了旗下武汉客厅和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这两个物业,将其改造为方舱医院。这当然与经济实力有关,更体现了诗人的大情怀大境界大胸襟大魄力,有钱的人不少,没有几个有这样的格局。若是租一次飞机,捐建两家医院,这样的贡献已可圈可点,《孟子》曰:“至诚,……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武汉客厅这座特殊的方舱,以“红双子书楼”为背景,恰好是阎志的绝佳形象,安逸时撑起城市文化的精气神,危急时打通拯救生命的生死门,更巍巍然激励着国人,就如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他以企业家和文化人都罕见的实干能力诠释了“全心全意”、“义无反顾”的高贵品德,践行他对人性真善美的守护。

阎志的诗是深入红尘、久历风雨后的返璞归真。正如2019年他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颁奖礼上的演说:“我首先是个诗人,然后才是个企业家。诗人是我个人爱好和内心的需要。”诗如其人,日常生活中低调的阎志,他的诗,始终不忘寻找灵魂的初心和归宿,总体格调温柔敦厚,语言内敛,呈现出淡然平静祥和的状态。“战疫”以来,已被各种公众号刊发过数次的《风过耳》《渡口》等诗篇,使人阅读到他的心灵依然无比纯净质朴,淡泊若一泓秋水。

《大雪南行》,漫天飘舞的雪花,多么动人的景致。当火车开去,雪花一点点变小,积雪变薄,仿佛了无牵挂,树梢并没有挽留雪花,大雪也并不追赶火车。只是在山顶,在河边,在田野,有些雪还在原地坚持。终于前方到站,雪無影无终。当诗人挥手告别,祝福身后的大雪快乐之时,突然,笔锋陡转,激情再也按抑不住,对,唯有大雪快乐。一首温暖温情之诗,瞬间“砰”的一声,被熊熊火焰照亮。

这首诗的结句可谓点睛之笔,二律背反,揭示了事物矛盾对立关系。诗无达诂,不同处境的读者,都能引起共鸣。有的远走他乡,甚至异国,离开故土,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今怅然回望,才发现消逝了的家乡是那么地可爱,曾经的岁月如此美好快乐。或者一段黯淡了的爱情,就像烧剩的火柴,半截焦黑,半截空白,早已心无波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然,还有人可以读出别的意味。一首写景的现代诗,情贯穿始终,深谙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妙。

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潜流暗涌,是阎志诗歌的鲜明特色。《渡口》就像一帧剪影,起句的语言看似平实,实则暗含通感,诡谲而颇有张力。一泓碧波,水里既不是云朵的投影,也不是树木的倒影,而是“秋天深入到湖水之中”,“沉入湖底的疼痛”,微风都可以让人颤栗”。而其中的一句“最深的丛林/往往就是最远的江湖”,我以为尤为精彩。诗人再次运用反向思维,使之与常人有异。本来丛林深处,逃离人间纷争,一般都会写,那里远离江湖,可他说,那里往往是最远的江湖。其后,思绪荡开,另一幅画扑面而来,互为反衬,迷蒙中看到秋风才起的湖面,在另一个渡口,有人踏波而来。

他始终是一名深沉、朴素而感伤的行者,另外两首烙上作者精神地理印迹的诗,写美国加州的《虚石牧场》和写捷克的《克洛姆罗夫的城堡》,异曲同工,“松涛之声/仿佛是从少年的某个午后醒来”,人在西域,生命的脐带却与王维、陶渊明古今相牵,他聆听“来自泥土深处的声音”,独与天地精神相来往,永远属于东方。道性自然,和谐共生。其实比起钢钉,阎志更像是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植被,诗意气质像种子和幼苗一般细腻温婉,但沐浴风雨后已然长成郁郁葱葱的参天巨树。他既能经世创业,又不失内省脱俗,可谓“内圣外王”。

《风过耳》应该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记得一年前,我用毛笔写他的诗,他自荐了第一段。繁华过后,他渴望平淡的生活,他的理想就如他《墓志铭》所言“我收拾着一路的风与落叶/我为路人打扫着黎明与黄昏/我很安静/很安静地写着我永远的诗歌/很安静地想着我所深爱的一切”。《风过耳》呈现了很有人间烟火气的心灵净化,哪怕暮鼓晨钟,他唯一不敢忘的,“只是为孩子们和所有善良的人祈福。”“山那边的故乡/依然会让我怦然心动”。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诗人,他曾写下《汶川祭》《是谁说过》《汶川兄弟》等作品,倾注了对众生的悲悯和大爱,表达了面对死亡和命运时人类有尊严的谦卑。

疫情过后,阎志还将继续他的写作和行善,人们也继续在珞珈山细味樱花、在黄鹤楼远眺长江,并将重聚在武汉客厅和卓尔书店分享着古今中外哲人作家的思想精华,去激励自己继续创造生活和追求梦想。

我希望,人们仍会记得曾有一位卓越的诗人,不仅写下曼妙洒脱的文字,更把自己整个生命都写进这座英雄的城市,并和这座城市永不分离。我们唯有透过他有形的作品读懂他无形的大写的更为深沉的诗篇,方才无负逝去的和被挽救的生命:生死之痛纵有千万重,仍有诗和远方值得永远渴求。

猜你喜欢
武汉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