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車先行。”军粮,从来都是一支部队作战胜负的关键所在,毕竟饿着肚子是没办法上阵杀敌的。古今中外,士兵们的餐桌上都出现过什么样的美食大餐呢?请务必忍住你的口水,来了解一下军用口粮的前世今生吧!
疯狂又原始
军粮指的是供军队食用的特定食物,它们是维系军队战斗力的最低标准。早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最早的军队吃什么?
那时候的军队很原始,没有后来的所谓“兵种”概念,因此也就没有专业的后勤保障部队,老祖先们奉行的是“作战后勤一体化”政策,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战士与后勤兵的“综合体”,大家一起狩猎动物,分享肉食。
最早的战争,距今有多少年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可以断定最早的战争发生在部落形成后,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资源的短缺導致部落之间经常为了食物、水源、生存空间的争夺发生流血事件。那时候的士兵更是如狼似虎,如果不拼命,真的连饭都吃上。后来随着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兵种的不断细分,军粮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方法也因历史时期不同各异。
人马共食
小米作为军粮,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优势,那就是在军队里,小米可以同时满足人与马的进食需求。在古代,战马的重要性不亚于士兵,为了保证战马有充沛的体能,供应给它们的饲料里往往要加入精制谷类,小米当然是最佳选择。
王牌军粮——小米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队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产量高、更便携、保质长的食物来充当军粮。小米便成了军队的首选。
小米也叫粟,是古代最早被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在干燥的环境中,它的保质期可达多年。唐朝以前,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军粮就是小米,堪称“王牌军粮”,士兵的餐桌上每天都是一盆盆小米粥或小米饭。
之所以选择小米充当主要军粮,是因为约六七千年前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小米的栽培技术被半坡人发扬光大,小米就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军队行经的地方都有小米种植区,这样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运输成本。而且,在农业科技欠发达的古代,小米,产量稳定,在干燥环境下,储存时间长,每年还可能有结余,这些是小米能够成为军粮的重要基础。
军转民美食
在古代的军队中,还有一些食品因为各种原因,传播到了军队之外,久而久之成为地方特色食品,用今天的话说,这叫作“军转民”产品,比如……茶泡饭与锅盔。
陕西的著名小吃锅盔最早就是一种军粮,类似子现在的压缩饼干。而茶泡饭六朝时已有,把大米蒸熟之后干燥压缩,吃的时候用热茶水泡冷饭。这可是相当于古代的“方便面”。
在福建地区有一种特色美食——光饼。据说,这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当年“研发”的军粮。光饼是一种干烧饼,中间有孔,用绳子穿成一串.方便士兵携带。
拿破仑与玻璃罐头
说完了古代中国,咱们再来看看古代的西方军队都吃些什么。
实话实说,由于没有像中国那样早早建立高效、高产的农业生产体系,古代欧洲军队伙食是很差的,饥一顿饱一顿,逮着什么吃什么。到了拿破仑时代,由于皇帝陛下喜欢开展动辄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的远征作战,因此军粮的供应和保质难题变得格外突出。
为了让自己的士兵按时按顿吃上安全、健康的食物,拿破仑发出通告,征集解决之道。一位名叫尼古拉斯.阿佩尔的食品商响应号召,发明了罐头,将高温煮熟的食物密封在罐子里,长久保存。因为阿佩尔的方法简单可行,所以被快速传播。
现代军粮花样多
现代军队的口粮,可比古代正规得多。每个国家的军队都有根据本国士兵口味研发的军用口粮。比如美国大兵的制式口粮,包括24种套餐,内容和口味各不相同。而咖啡则是每一种套餐中的固定搭配,咖啡因能让士兵兴奋地投入作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巧克力.这种能够提供高热量的轻巧食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起,就是军队口粮的重要内容。而我们今天超市里可以轻易买到的可以煮火锅、配泡面的“百搭美食”午餐肉,最初也是为了解决军队伙食中缺乏能够长久保质并不失风味的肉类而研发的,至今依旧是现代军队中常见的食物。
军粮规范化
早在一战前,美国就制定了基本战地军粮规格,成为最早建立现代军粮规范化体系的国家之一。
美军的规范军粮,分为C、K、D、E四种口粮,C口粮是基层部队的主要口粮,其目的是给士兵提供“一天三顿足量、满意的饮食”。K口粮则提供给深入敌后作战的游骑,以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食物为主,其重量和体积都比C口粮小。D口粮是应急战斗口粮,通常是巧克力之类的高热量食品,人手一份,供一餐食用。最豪华的是从1950年开始供给的E口粮,这套口粮由7个罐头、1个附件包和20支香烟组成。
不过,你要是想知道这些口粮的味道怎么样,我劝你还是打消尝试的念头,据说美军的E口粮太难吃了……
比起我们日常的饮食,军队口粮其实很单调。没办法,行军打仗嘛,自古以来就要吃苦耐劳。各国美食家、营养师和军粮研发公司也还在不断努力,争取让大兵爱上军用口粮!
古老的创意
如今,当人们讲到流水线作业,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就是汽车装配车间的景象。事实上,第一个将流水线技术广泛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行业,也正是汽车制造业。但是,流水线真正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汽车工业时代,甚至早到令人咋舌。
根据考证,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类就已经通过分工协作来提高劳动工具的生产效率了。今天,各地出土的中国秦代的武器文物,已经显示出高度标准化的痕迹。比如著名的秦代青铜弩机,每一件弩机都是由标准化的金属构件组合而成,任意部位损坏都可以单独替换。
要知道,标准化可是流水线作业的重要前提。
中国古代,从事漆器制作的手工艺人,将漆器的制作切分成了若干可以独立的环节,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最后的成品出产率大大提高。这种划分工种和步骤的协同作业方式,在明代的景德镇瓷器生产中发展到顶峰,每一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都被科学地划分,负责不同工序的工人各司其职,保证了瓷器的大量生产。
这么说来,流水线其实并不是一个发明物,而更应该看作是一种创新思维,是由一系列技术组合而成的生产方式。
为什么会诞生流水线
流水线的出现需要几个条件。首先,大规模的生产建立在大量的市场需求之上,简单说,就是数量众多的人都去买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才有短时间大量生产的必要;其次,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持——虽然古人早就有了流水线作业的思路,但如果没有蒸汽机、电动机等高效机械的发明,现代化的流水线也无法实现。
福特与汽车流水线
1900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汽车已经成了一种非常受市场欢迎的东西。汽车的结构十分复杂,零件也非常多,如果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制造,那么每一辆车的售价大约4900美元左右,很少有人能买得起。普通人虽然感兴趣,却根本无力负担。
从事汽车生产的亨利.福特很清楚,必须将汽车生产的成本大幅降下来。这位曾经给爱迪生当过工程师的聪明人立即想到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法。1913年,福特公司试验了第一条流水线,将复杂的工作简化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这样一来,即便是新招来的工人,也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上手。同时,整个汽车装配的速度也大幅提高一一原本需要20分钟组装一台电机,现在分解成了29道工序,只需要13分钟就搞定了!
改变世界
流水线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工业生产的模式,更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节约,令工人的工资从每小时2.5美分提升到了5美元,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待遇。而且,由于时间成本被节省,福特率先提出并落实了8小时工作制和一周五天工作日,这一制度逐渐成为世界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说,流水线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这项伟大的发明背后,是发明家对社会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