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大
(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 江苏 淮安 223001)
脑膜瘤在临床医学中,属于一项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在颅内肿瘤中具有20%的概率,是颅内非胶质原发脑肿瘤。大部分情况下,脑膜瘤患者的肿瘤为良性,主要病源为蛛网膜帽状细胞,相对来说,生长速度较慢,主要通过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但是,恶性脑膜瘤患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若无及时发现并治疗,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十分重要,早期诊断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2]。本文对脑膜瘤诊断中CT 与MRI 影像的应用进行评价分析,现报道如下。
从我院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脑膜瘤患者中,选取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脑膜瘤患者,其中,男36 例,女44 例;年龄15 ~70 岁,平均年龄(42.3±28.7)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视力减退、癫痫和肢体麻木等。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2)确诊为脑膜瘤患者,术前给予CT 与MRI 影像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3)患者存在垂体瘤或者颅咽管瘤;(4)存在精神障碍,资料不全。
所有患者均给予CT 与MRI 影像检查,其中,CT 影像检查应用仪器型号为:西门子双源64 排CT;扫描方式为平扫;设置10mm 层厚,10mm 层距;等及高密度占位发生改变,更改扫描方式为增强扫描。MRI 影像检查应用仪器型号为西门子1.5T 磁共振;设置参数为:层厚和层距各5mm,矩阵256×256,头部正交线圈;扫描方式分别为轴位、矢状位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增强扫描按照T1W1 序列进行,为增强平扫。分析两种影像检查方式的扫描成像结果,并进行评价。
观察两种影像检查方式成像结果中的脑膜瘤钙化、组织界面、密度、多发、形态、瘤周水肿和信号等影像学表现,分析扫描成像结果。
经CT 与MRI 影像学检查后,对患者脑膜瘤形态和部位进行分析,大脑凸面和前颅窝各占22.5%,为主要病变部位,具体如表1。
表1 脑膜瘤形态和部位分析
分析患者脑膜瘤钙化和瘤周水肿等情况,80 例患者中,31.2%出现硬膜尾征,21 例患者出现肿瘤内钙化,18例患者出现瘤周水肿,具有明显脑膜瘤影像特征,具体如表2。
表2 脑膜瘤钙化和瘤周水肿等情况分析(n,%)
对脑膜瘤患者的密度进行分析,经CT与MRI影像学检查,其中T1、T2 信号均匀为58 例,占比72.5%,T1 信号不均匀者10 例,占比12.5%,T2 信号不均匀者12 例,占比15.0%。
临床医学中,肿瘤发病率不断增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脑膜瘤比较常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非典型性脑膜瘤、良性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3]。其中,良性脑膜瘤病情发展相对较慢,经过手术切除可得到有效治疗;而恶性脑膜瘤病情发展比较迅速,医学控制和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同类型的脑膜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脑膜瘤诊断十分重要[4]。从颅内脑膜瘤影像学诊断来说,CT 影像检查能够更好显示肿瘤占位效应,肿瘤轮廓和低密度,清晰显示瘤周水肿;而MRI 对肿瘤内部结构,部位和脑膜尾征的检查诊断具有更好的作用。从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扫描成像结果来看,脑膜瘤邻近骨质增生,肿瘤大小不一,85%发生部位为幕上,其余部位主要为大脑凸面、颅前窝、矢状窦旁;从一般临床资料来看,女性患者较多[5]。本文对CT 与MRI 影像在脑膜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80 例患者中,经CT 与MRI 影像学检查,其中T1、T2 信号均匀为58例,T1 信号不均匀者10 例,T2 信号不均匀者12 例;对患者脑膜瘤形态和部位进行分析,大脑凸面和前颅窝各占22.5%,为主要病变部位;分析患者脑膜瘤钙化和瘤周水肿等情况,21 例患者出现肿瘤内钙化,18 例患者出现瘤周水肿,具有明显脑膜瘤影像特征,诊断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中,应用CT 与MRI 影像检查作为脑膜瘤的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