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闻静,沙 莎,曹亚娟,韩 霜,陈平平,易镇邪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 410128)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匮乏、耕地面积下降、农村劳动力减少且趋于老龄化的背景下,玉米生产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玉米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发展轻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成为大势所趋[1,2]。而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发展并推广机械化收获,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途径[3,4]。
洞庭湖区是湖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重要的棉花产区。近年来因棉花种植效益下降,棉田实行改制,玉米种植面积得到扩大,夏玉米—油菜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种植制度。但夏玉米生长期间常有恶劣天气,易出现植株倒伏现象,导致产量下降。有研究认为,洞庭湖区玉米密度不宜超过6.7万株/hm2[5]。大量研究表明,抑制类化学调控剂能降低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提高抗倒伏能力,对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6~9]。但是,有关抑制类化学调控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尚存在不同意见。有研究认为,玉米产量在化控处理下比对照(清水)显著增加,在气候灾害严重的年份效果尤为显著[10~14]。但也有研究认为,化学调控剂抑制玉米生长发育,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在低密度种植、倒伏较轻情况下产量下降[15,16]。
可见,抑制类化学调控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品种、气候、种植密度等诸多因素有关,须因地制宜开展研究。为完善洞庭湖区机收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本研究以夏玉米品种湘农玉2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下化学调控对洞庭湖区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供试玉米品种为湘农玉27号,由湖南农业大学选育,为适宜机械收获的新品种。化学调控剂为胺鲜·乙烯利(尉氏县农药总厂,3%胺鲜+27%乙烯利),使用推荐浓度(375 g/hm2,对水450 kg)。
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位于洞庭湖区的常德市桃源县木塘垸镇(111°47′E、28°9′N)进行。供试土壤基础地力:有机质15.87 g/kg,pH6.04,全氮0.47 g/kg,全磷0.37 g/kg,全钾7.18 g/kg。
2017年,试验地点全年降水量1497.1 mm,其中5~9月降水949.2 mm,占全年的63%;全年积温 (≥0 ℃)6360.9 ℃,其中5~9月积温3889.4 ℃,占全年的61%。2018年,全年降水1559.5 mm,其中5~9月降水922 mm,占全年的59%;全年积温(≥0 ℃)6422.9 ℃,其中5~9月积温4045.1 ℃,占全年的62%。2017~2018年湘农玉27号各生育阶段的降水与积温情况见表1。2017年天气异常,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苗期降水量占全生育期降水量的60.3%,造成田间积水,同期降水量是2018年的4.7倍;二是6叶展至吐丝期几乎没有有效降水;三是吐丝授粉期遭遇连续5 d的高温天气(38 ℃以上);四是2017年8月1日(吐丝后9 d)遭到了一场暴风雨袭击。2018年天气正常。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密度水平:60 000株/hm2(D1)、75 000株/hm2(D2)、90 000株/hm2(D3);3种化学调控处理(喷施):拔节初期(6叶展)1次化控(C1)、拔节初期(6叶展)+大喇叭口期(12叶展)2次化控(C2)、无化控(C3,清水对照)。试验共9个处理,3次重复,27个小区,小区面积24 m2(长5 m,宽4.8 m,8行区,行距0.6 m)。
5月中下旬油菜成熟后,旋耕、分厢、起垄、开沟后播种玉米(直播)。基施复合肥(25-10-16)600 kg/hm2,追施尿素(46%)193.95 kg/hm2(总施氮量为240 kg/hm2,接近当地习惯施氮量)。
表1 2017~2018年湘农玉27号各生育阶段的降水与积温情况
注:气象数据来源于常德市农林科学院。
气象信息:包括试验年份的降水量和积温数据。
关键生育时期:记录播种期、6叶展、12叶展、吐丝期和成熟期。
叶面积指数:于6叶展、12叶展、吐丝期、吐丝后20 d,每个小区测定连续的10株玉米所有绿叶的长、宽,以长宽系数法计算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于吐丝期和成熟期,每小区取代表性植株3株,将叶、茎、穗(苞叶、籽粒、穗轴)等部位分开装袋,105 ℃下杀青30 min,80 ℃烘至恒重后称重。
产量构成:成熟期调查小区中间两行植株,记录总株数、空秆株数、双穗株数、倒伏与倒折株数、实收穗数和鲜重等;根据平均鲜穗重取10穗考察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计算理论产量;测定籽粒总质量和含水量,根据籽粒标准含水率(14%)折算实际产量。
利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利用SPSS17.0、DPS7.05进行方差分析。
由表2可见,化学调控与密度对湘农玉27号的生育进程没有影响。2017年,5月29日播种(油菜收获后连续几日下雨导致播期较迟),9月15日成熟,全生育期109 d;2018年,5月16日播种,8月29日成熟,全生育期105 d,较2017年早播13 d,早收17 d,全生育期短4 d。
表2 2017~2018年湘农玉27号生育时期
由表3可见,从6叶展至吐丝后20 d,各处理叶面积指数(LAI)呈先增后降趋势,吐丝期最大。处理间LAI差异显著,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综合两年结果,高密度(D3)吐丝期LAI较低密度(D1)处理高25.9%~75.3%;化学调控下,D3处理较D1处理高33.9%~75.3%;同时,LAI随化学调控次数的增加而减小,C2较C3下降显著;D3、C3各时期LAI均最大。密度对LAI的影响较化学调控更明显。增大密度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而化学调控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化学调控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表3 不同处理的湘农玉27号叶面积指数变化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显著差异。下同。
由表4可见,2017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2018年。2017年成熟期,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因化控而显著降低,且多随化控次数增加而持续下降,但C1和C2差异不显著;吐丝期表现与成熟期基本一致。2018年成熟期,中低密度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C3>C1>C2,而高密度下表现为:C1>C3>C2;吐丝期表现与成熟期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玉米群体长势较差情况下,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化控次数增加而下降;玉米群体长势较好条件下,中低密度下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对照>1次化控>2次化控,高密度下表现为:1次化控>对照>2次化控。因此,不同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化学调控措施,在夏玉米群体较大且长势较好情况下,拔节初期施用1次化学调控剂有利于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表4 不同处理的湘农玉27号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分析表明,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极显著,两年表现一致;2018年化学调控对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与化学调控对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交互效应。
由于2017年播种时间较晚且出现恶劣天气,湘农玉27号整体长势较差,产量低于正常水平。由表5可见,2017年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化学调控对产量具有抑制作用,D3C3处理(90 000株/hm2+喷施清水对照)产量最高(7171.5 kg/hm2)。密度与化学调控对穗长、秃尖、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的影响大多不显著,穗长表现为C3>C1>C2,秃尖表现为D3>D2>D1,穗粗表现为C1>C3>C2;在D3处理下,行粒数表现为C3>C1>C2,穗粒数表现为C3>C1>C2,百粒重因化学调控而降低。可见,在夏玉米长势较差情况下,化学调控会降低行粒数、穗粒数及粒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且随化控次数增加降低幅度增大。
表5 2017年湘农玉27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表6 2018年湘农玉27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2018年,在D1、D2密度处理下,夏玉米产量表现为C3>C1>C2,可见中、低密度下化学调控处理会导致玉米减产;D3密度下,C1处理产量最高,C3其次,C2产量最低,C1较C2和C3分别增产9.9%和3.8%。可见高密度下1次化学调控能促进玉米增产,2次化学调控则存在抑制作用。密度与化学调控对穗长、秃尖、穗粗影响多不显著,但在D3处理下,化学调控对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均有抑制作用;密度对百粒重无显著影响,但在D3处理下,C2较C3百粒重提高8.7%,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夏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大显著提高,针对不同的群体条件采取适宜的化学调控措施才可实现夏玉米高产。在夏玉米群体长势较弱情况下喷施化学调控剂会导致减产,在夏玉米长势较好、群体较大情况下,在拔节初期喷施一次化学调控剂可使夏玉米略有增产。
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17~19]。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倒折倒伏率会随之增加,进而导致玉米减产,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则可以提高玉米产量与抗倒伏性能[20,21],然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会抑制玉米生长发育,降低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15,16]。所以,合理使用化学调控剂以平衡玉米抗倒伏与生长的关系,是达到玉米高产高效的必要栽培措施。
本研究发现,化学调控与密度处理对湘农玉27号的生育进程没有影响,与前人研究一致[22,23]。从两年结果来看,湘农玉27号叶面积指数(LAI)年际间变化较大,与2017年降水过多,植株长势普遍较差有关;LAI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随化控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化学调控剂对湘农玉27号叶面积指数具有抑制作用,这一结果与诸多研究结果一致[15,16,24~26]。
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高低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化学调控剂可以抑制细胞伸长,促进细胞横向生长,影响玉米植株物质积累和分配,往往表现为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小、籽粒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下降[27~29]。本研究发现,化学调控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存在年际间差异,2017年化学调控处理抑制群体干物质积累,2018年在中、低密度条件下表现为抑制效应,但高密度条件下表现为促进作用,且2017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普遍低于2018年。究其原因,主要是2017年播期较晚,并出现了严重的灾害天气(前期雨水较多,扬花期高温与暴风雨),导致夏玉米群体植株长势较弱,而化学调控进一步抑制了干物质积累,导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因此在夏玉米栽培管理中,应考虑天气状况及夏玉米群体长势来决定是否采用化学调控措施。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与化学调控对湘农玉27号的穗长、秃尖、穗粗影响均不显著,但2018年化学调控处理提高了百粒重,且随化学调控次数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发现,密度对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化学调控在中低密度条件下对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的抑制不显著,而在高密度条件下表现显著抑制作用;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有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的趋势。2017年化学调控使玉米产量降低,且2次化控处理产量低于1次化控处理,2018年高密度条件下产量表现1次化控>不化控>2次化控,高密度+1次化控处理获得最高产量(11 340.0 kg/hm2)。可见,气候条件恶劣、降水过多、植株长势弱的情况下,化学调控会使夏玉米显著减产;化学调控在夏玉米群体较大且长势较好情况下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这一结果与前人[30~32]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本试验中高密度下1次化控处理较对照增产并不显著(增产3.9%),这可能与本试验的“高密度”仍不够高有关,在更高密度下化控处理是否能够显著增产,值得研究。
本研究在3个密度水平(60 000、75 000、90 000株/hm2)、3个化学调控处理(拔节初期1次化学调控、拔节初期+大喇叭口期2次化学调控、清水对照)下,研究了密度与化学调控对湘农玉27号产量形成的影响,发现化学调控对洞庭湖区夏玉米的影响与群体长势有关。在天气不利、群体长势较弱情况下化学调控剂会导致减产,在天气正常、群体长势较好情况下化学调控剂可以获得产量提高的效果。本试验中,夏玉米品种湘农玉27号采取高密度(90 000株/hm2)与拔节初期1次化学调控措施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