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红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是临床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科室,其中的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复杂,在临床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此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1]。本次研究了10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针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对于护理效果的影响:
针对我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期间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为基础,从中选出100例患者入组本次研究。对这100名患者展开随机分组,将护理管理措施改进前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护理管理措施改进后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使研究组与对照组人数、性别、年龄范围等一般资料相近(P>0.05)。具体情况为: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均在51-77岁,平均为(65.18±7.53)岁。研究组则共有2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53-76岁以内,平均(66.46±6.29)岁。
对照组采用了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研究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选取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在小组中担任组长的角色,小组长需要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组间讨论,主要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往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原因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护理计划;(2)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工作,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在遇到患者坠床、跌倒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等情况时,护理人员能够针对这些危险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3)风险管理实施:做好日常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护理人员在使用特殊仪器时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及考核并取得相关资质才能够使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于护理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工作,完善科室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比护理方法改进前后的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护理风险主要包含了护理差错、非计划性拔管、静脉炎以及职业暴露。
借由SPSS 22.0统计学软件,使用±s作为计量数据,计算结果则通过t值表示出来;以%表示患者的计数数据,计算的结果则通过x2表示。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值临界点为0.05,只要P值结果在该值以下(不含),就能够证明显著差异,其余情况一律视为无统计学差别。
护理后,在各项护理风险的总发生率中,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显著更低(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n(%)]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情通常较重,同时病房中所使用的治疗仪器较多,且操作较为困难,这也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不但会导致护患纠纷,严重时甚至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为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对于护理工作的管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其相比于传统的护理管理措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以风险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改正,以此来确保临床护理的安全性;通过对于人员的培训工作,能够促使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增强临床护理的质量;而通过风险管理的实施,不但能够有效通过管理制度约束护理人员的各项行为,同时也能够给予护理人员工作的指引方向,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3]。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措施进行护理管理后,在患者不良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中,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措施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避免护理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