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4医院心内一科,吉林 长春 130000)
虽然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有数据表明总居民死亡中有40%的人可归因到心血管疾病,20%-50%心血管疾病者出院6个月内会再度入院[1]。协同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调动最广泛人群协同合作,共促患者康复,对疾病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有效的护理最大程度上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做出贡献,现对我市医院2017-07—2019-07期间心内科治疗的10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
根据任意抽样法,抽取我市医院2017-07—2019-07期间心内科治疗的10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把这些患者分成研究组(n=54)与对照组(n=54)。研究组中29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52-79岁间,平均年龄是(63.45±5.46)岁。对照组中31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51-78岁间,平均年龄是(62.07±5.54)岁。两组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人员预先将研究告知患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对照组:为54例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
研究组:为54例患者提供协同护理服务。协同工作大致包含三方面,即护患协同、医患协同、家属与患者的协同。详述如下:①护患协同: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要求耐心、温和,提高患者对护士的认同度,逐渐获取患者的信任,便于后续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护理活动的推进。同时注意在交流过程中关注患者情绪,给予患者治疗信心,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尊重患者。②医患协同:护士相较于医生,其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更多,因此,应当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遵循医嘱指导患者,并将相关知识传递给患者,耐心解答治疗期间患者的疑问,这能够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更加配合治疗。③家属与患者协同:家属一般不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忽视了患者治疗期间的需要,对此,护士应适当提示家属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关怀,使患者感受到温暖,降低患者负面情绪,这对于患者康复十分重要。协同护理期间,护士定期为患者开展讲座,讲述饮食、运动、疾病等相关知识,同时加强心理、饮食、生活等护理工作。
心功能变化与护理满意度。
心功能变化主要指左心室舒张与左心室收缩的末期内径情况,以及左心射血分数。
护理满意度主要指满意与一般的总例数,采用本院自制量表(包含疾病知识了解、饮食指导、疑问解答等内容)调查患者满意度,具体如下:①满意:评分大于等于85分;②一般:评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85分;③不满:评分小于60分。
资料计算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选择x2检验法,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所见,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心功能变化(±s)
表1 两组心功能变化(±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项目 研究组(n=54) 对照组(n=54)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m) 64.32±7.94 57.69±5.33# 65.18±8.05 62.11±6.12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mm) 54.26±5.13 46.12±1.85# 54.75±4.85 50.33±1.07左心射血分数(%) 30.14±5.72 40.21±6.83# 30.52±5.66 35.93±7.43
如表2所见,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74.07%,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是90.74%,研究组更高(P<0.05)。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n,(%)]
心内科患者多数都存在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病因因素众多,容易危及患者生命,临床表现为心功能障碍。必须重视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同时进行护理干预,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2]。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患者进行了协同护理干预,一方面发现能够提高患者对护士、医生的信任感,同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发现为家属提供护理指导,家属积极学习,能够辅助护士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同时更加关怀患者,大大提高了患者心理功能。结果显示: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74.07%,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是90.74%,研究组更高(P<0.05)。这进一步证明,协同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且效果远高于常规护理,不仅能够协调医生、护理、家属与患者的关系,还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对患者康复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