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剑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2)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一个世纪一直在下降,但它的相关死亡率仍然位列全球第二[1]。手术切除作为治疗胃癌的关键策略,对于接受根治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0%,如何通过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来提高患者预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通过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措施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5.8~77.3岁,平均年龄(59.5±8.8)岁,围手术期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6.1~76.8岁,均年龄(59.0±9.2)岁,均在对照组基础上均接受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护理。纳入标准:经组织病理学学证实为胃癌;年龄≥18岁;主要器官功能正常,骨髓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并存其他类型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功能疾病、免疫障碍等。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均实施常规护理,患者术前12h禁止饮食、术前8h禁止饮水,常规清洁胃肠,术中补液,术后根据患者要求安装镇痛泵或按需注射杜冷丁。观察组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⑴术前疏导患者紧张心理,缓解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2)手术过程中采用保温毯以及加温冲洗液来为患者保暖,同时控制术中的输液速度;(3)术后早期拔除胃管,采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联合镇痛泵镇痛2天,第3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持续1到2 周,术后第1天鼓励其下床活动,并逐步增加活动量。
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住院天数、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下床活动时疼痛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数据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下床活动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表1 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组别 n 住院天数(d) 引流管拔除时间(d)下床活动时疼痛评分实验组 45 11.36 ±2.58 2.47 ±0.57 4.85±0.75对照组 45 16.47±3.12 4.12±0.89 6.08±1.13 T值 11.648 8.475 9.523 P值 0.000 0.000 0.000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对照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d,±s)
表3 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d,±s)
组别 n 排便恢复时间 肠鸣音恢复时间 肛门排气恢复时间 饮食恢复时间对照组 45 2.65 ±0.45 1.22 ±0.15 2.01±0.26 7.43 ±1.59实验组 45 4.33±0.57 1.85±0.26 3.12±0.42 9.67±1.85 T值 9.148 5.497 6.163 8.524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在中国,胃癌往往长期无症状,患者发病时大多处于晚期,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创伤应激反应,因此有效地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意义重大[3]。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下床活动时疼痛评分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更低,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将护理干预贯穿其整个手术过程,利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有效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是目前护理学快速发展的产物;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利用具有询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降低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创伤,确保患者术后组织器官的快速恢复,降低住院时间以及再入院风险[4]。
综上所述,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