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情况的关注力度也逐渐提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效教育课堂,是推动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的创新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针对化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导学案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制作相应的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以此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众所周知,我校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学校,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学校在领导的带领下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学校的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满堂灌”教学模式还存在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较低,很多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逼迫”下进行学习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适应了当今教育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将导学案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们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主要体现在:(1)教学基础设施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教育设施上相对匮乏,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能通过简单的教学工具或者是言语来进行知识传授,这就会造成了数学课堂十分枯燥、无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无法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2)交流障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语言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利用普通话讲解知识点时,有的学生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师生交流不畅,这就会对教学质量带来影响。(3)缺乏良好锻炼机会,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很少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大多是布置一些常规性的巩固作业,学生在完成后,教师做出相应批改,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升。(4)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我校是一个民族地区的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讲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以课堂活跃度较低,课堂效率不高。
2.1 注重导学案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具有指导性、科学性作用,是确保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实际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教师就应该特别注重导学案的优化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要具备良好真实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数学学习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导学案学习中,强化学生知识掌握效果。同时在导学案设计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让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循序渐进的学习数学知识。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借助导学案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连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我们班组织一次集体郊游,班费一共有150元,租车用了49元,买食物用了37元,买医疗箱用了25元,问班费还剩下多少钱?面对这样的生活化问题,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根据导学案及教材中的内容,自主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则尝试通过合作的方式,教師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解决问题。
2.2 建立导学互助学习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在采取导学案时,还可以在班级中构建相应的导学互助学习模式,让学生借助导学案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活动,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构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点,如果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则由其他学生提出,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显著提高,同时也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制作相应的导学案,详细讲解小数加、减的计算方式以及小数加、减笔算方法,指明小数点对其的道理。教师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及教材进行“备课”,然后在进入课堂后,教师先给出学生几个小数加、减计算题,并向学生简单的提一些问题,初步判断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让预习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而教师则与其他学生一起听讲,针对学生讲解中的不足,教师可以给出补充,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
2.3 设置趣味化导学案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如果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其内容过于理论性,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对此,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设置导学案时,要增加一些趣味化内容,让导学案可以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促使学生能快乐的借助导学案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应用题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趣味化题目:光头强偷偷的来森林里砍树,前4分钟砍到了2颗树,随后每隔3分钟会砍到一棵树,熊大和熊二如果不能在半个小时内赶过来阻止光头强,森林的树就会被砍完,问树林中一共有多少树。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在生活中观看的动画片十分贴近,学生会非常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解决方法,有的学生还会与其他同学、教师进行良好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在导学案中,还可以给出学生多种提示,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保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和适时的评价,对于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不好的同学进行不要批评,对其进行鼓励。
2.4 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要和我们学生的生活要息息相关,我们在进行上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只要与学的实际相关,就可以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来,自主就行学习。例如我们在讲解一些应用题例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按照教材进行按部就班,而是把应用题变成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只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孩子的差异性,分层对孩子就行导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尽可能的体现出每一位学生闪光的一面,尤其对后进生要更加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教学课题的温馨,全身心投入到小学教学的课堂中来。
总而言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便利,应用导学案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探究中,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的设计导学案,并借助导学案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导学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751。
(作者单位: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祁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