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林
那次英语演讲比赛是我的噩梦
葛键是上海市松江区某中学的高一男生,因为父母都有留学英国的经历,他很小就受到良好的英语启蒙,一口纯正的“牛津腔”让许多英语老师啧啧称奇。从小学到现在,葛键一直担任班里的英语课代表,鲜有竞争对手,所以他对自己的英语口语相当自信。
但是,高一上半学期的一次英语演讲比赛,让葛键第一次有了自卑的感觉。
那次英语演讲比赛,班主任对葛键抱有很高的期望。葛键自己也信心百倍,并在班里立下军令状:“不敢打包票拿第一,但进入前三名绝对没有问题。”同学们用熱烈的掌声对他表示鼓励。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预赛葛键就被淘汰了。问题不是出在英语发音上,而是因为演讲内容不够积极向上。班主任找到评委会,磨破嘴皮才给葛键争取到了一个“外卡”决赛名额。决赛那天,葛键好像还没有走出预赛受挫的阴影,发挥极差,名列12名决赛选手的最后一名。
班主任和同学们都很失望,但没有过多责备葛键,还安慰他不要泄气,明年争取更好成绩。葛健像是被一记闷棍打蒙了,好几天不说话。课间活动,同学们都去操场上运动,葛键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发呆。
班主任找葛键谈心,引导他放下包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葛键不点头,也不摇头,一味地向班主任道歉:“那天我不舒服,在台上总是咳嗽,影响了发挥,否则我一定能取得好名次。”
从那以后,葛键开启了“祥林嫂模式”,见到班主任就道歉,最后班主任只好躲着他走。开班委会时,葛键总能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大家一定要充分准备,避免我在演讲比赛上的悲剧重演。”“实力不能说明一切,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我的失败就是一个例子。”这样的话听多了,同学们十分厌烦,都说葛键魔怔了,还编各种段子来“求证葛键的心理阴影面积”。
班主任担心葛键的心理状况,便联系葛键的妈妈洪女士,建议她带儿子看心理医生。于是,洪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我咨询。
见到葛键时,我出于好奇,用英语与他交谈了几句,果然是纯正的牛津腔,而且他反应机敏,应对得体,一看就是受到过良好的绅士教育。
我感慨:“你这么高的英语水平,在比赛中进不了前十,那第一名的水平该有多高啊!恐怕是归国华侨吧?”
葛键不服气地撇撇嘴:“才不是呢!只是准备充分,表情、动作更丰富罢了,要说英语发音,我是最棒的,只是没有发挥好。”
洪女士说:“既然这样,那你何必那么在意呢?下次好好发挥就是了。”
葛键低下了头:“但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出丑……”
洪女士不耐烦地打断儿子:“没出息!一次小小的挫折心里都放不下。”
“就是放不下!那次英语演讲比赛是我的噩梦。”葛键嘀咕,“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我还是经常梦见自己被轰下台,梦见自己在台上被剥光衣服,还梦见自己站在法庭上被审判,法官是老师和同学,没人替我辩护……经常做这样的噩梦,您说我怎么放下?”
世界如此之大,谁有闲工夫关注你
洪女士对儿子的心理状态很担心,央求我尽快开始辅导。而我在正式辅导之前,给他们讲了一个心理学实验。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名学生A感觉自己被全世界关注,因此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学家基洛维奇为了证明A的感觉是幻觉,于是上课前让A身穿新T恤走进教室,该T恤图案夸张、怪异。几分钟后,A起身离去。基洛维奇想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A穿了新T恤,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他穿的是什么图案的新T恤。
我问葛键:“你猜一猜,会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注意到A的新T恤图案?”
“至少50%。”葛键脱口而出,旋即又更正,“不,至少80%!”
我说:“基洛维奇预计的也是50%。为了求得准确数据,该实验针对不同学生反复进行了5次。结果是,仅有23%的人注意到了A的新T恤图案。”
“怎么会这样?”葛键问。
“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你,大家都忙着呢。”
我告诉他,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术语,叫“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这种心理状态让我们过度关注自我,过分在意聚会或者工作集会时周围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如,”我举例,“同学聚会的时候拿出集体照片,你第一时间会从照片中找谁?”
葛键说:“当然是找自己。我是不是太自恋了?”
我说:“其实,每个人都会先找自己。这便是焦点效应在起作用,不是自恋。”
葛键思索了片刻,又问:“焦点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我告诉他,焦点效应的形成,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自尊的需要
自尊是指一个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通俗一点说,就是自己是否喜欢自己。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影响着生活的质量。人要想生活得好,就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周围人需要的,也值得获得他们的关注。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倾向于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来维持自尊的需要。
2.心中有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人在幼年长期被养育者忽视,内心犹如干旱的土地,等待着甘露的降临,就会特别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
3.曾被过度关注
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大多难以忍受别人的忽视,因为被过度关注已成为他(她)的常态。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洪女士自我检讨,“生下葛键后不到半年,我就和丈夫一起赴英国交流学习,一走就是3年,他从小是跟奶奶长大的。回国之后,为了弥补缺失的母爱,我又格外溺爱他……”
看来,葛键过度在意别人的关注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被父母长期忽视过,又被父母溺爱过,难怪他对别人的关注那么敏感。
强化自我信念,接纳曾经的不美好
不寻常的家庭环境对葛键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使他对自己形成了认知偏差,需要通过辅导加以纠正。
我启发葛键:“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模样,只能通过镜子、照片;同理,我们通常也是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的。但是,每个人眼里的你都是不同的,善良的、聪明的、可恶的、愚蠢的、忠诚的、虚伪的……大家对你的看法不会一模一样。”
葛键说:“这一点我能理解。我在意演讲比赛受挫,是因为我在大家面前出了丑,而我出丑的样子在大家看来是一样的。”
“那是因为你太在意自己的形象了。”我说,“在生活中,过分在意自己形象的人往往心理负担更重。比如,下雪天,同学A在上学的路上滑倒,惹得路人哈哈大笑,A无比尴尬,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在笑话他,爬起来后小心翼翼地走路,这时他的肢体动作才真的可笑;同学B同样滑倒了,惹得路人哈哈大笑,但他毫不在意,还冲路人做鬼脸,然后爬起来后继续跑。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反应更好?”
葛键笑了,自嘲:“当然是同学B的反应更好。看来,是我小心眼儿了。”
我告诉葛键,人对自己的认知,在心理学上叫“自我认同”,也叫“自我同一性”。其确切的定义是: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
葛键问:“那么,怎样增强自我认同感呢?”
我告诉他,增强自我认同感,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强化自我信念,接纳曾经的创伤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创伤性体验,比如考试失利、被嘲笑、被误解、遭到群体歧视、生病、家庭解体等,使我们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体验造成认知偏差是正常的,但必须纠正。否则,这些糟糕的经历,有时会通过潜意识,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我们的体内持续发酵、兴风作浪,让我们把能量浪费在自我怀疑上。所以想提高自我认同的第一步,就是真心地接纳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美好。
“你在演讲比赛中受挫其实不冤枉。”我对葛键说,“你最大的优势是英语发音纯正,但演讲比赛不是发音比赛,你在演讲内容、表情、动作,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如果你总是怨天尤人,下次比赛会输得更惨。”
我的话让葛键心服口服:“要是班主任早对我这样说,或许我就不会这样纠结了。”
“看,你还在依赖别人。”我说,“自我认同就是自己认识到这些,而不是靠别人指引。”
第二,创造性地提问,找寻真实的自己
要增强自我认同,就要清晰地认识自己。我引导葛键,通过提问找寻真实的自己:我是怎样的人?我将成为怎样的人?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劣势是什么?等等。
“就像玩拼图游戏那样,不停地问下去,你就可以拼凑出真实的自我。”我说,“接下来,你需要鼓起勇气去成为那个拼凑出来的自己。一旦你这样做了,你的自我同一性就会不断增强,你就不会再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了。”
第三,持续不断地改善自己
我告诉葛键,建立自我认同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认同的路上,会出现很多次反复。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有耐心,持续不断地改善自己,像等待花开那样等待自己变得强大。从身边小事开始改变,终有一天,你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经过四次一对一心理辅导,葛键的心态好了许多,不仅能正視自己的不快经历,而且能坦然面对同学们的玩笑。微信聊天时,他告诉我,他准备参加明年的英语演讲比赛,并要求妈妈给他报一个演讲培训班,全面提升自己。
我半开玩笑半鼓励地回复他:“那以后我的手机就不关机了,免得错过你的好消息!”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