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疫情期间,儿子在家上网课。我不上班,便辅导孩子做作业。以前,我没发现儿子的大脑这么不灵光,这次辅导作业让我感觉儿子简直蠢到家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我讲了N遍,他还是不会!
现在我不能见他,一见他我就出言不逊。儿子也不能见我,一见我就把笔一扔,作业也不做,躲到自己房间,说什么也不出来,说“省得挨骂”,一副被打垮的样子。您说,这该怎么办?
余恒梅
答:说到底,你是不能接受儿子的失败。
我曾看过著名记者周轶君拍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以色列篇》。这部纪录片呈现了不同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以色列这集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他们面对失败的态度:
1.“不因为你的失败,而否定你曾经的努力。”
以色列家庭,绝大多数是犹太家庭。他们看重教育,对孩子寄予厚望。不过在他们眼里,“成功”的定义,不一定是把事情做成。
纪录片采访了很多14~17岁的以色列孩子。他们在课余自己创业,项目有机器人、游戏软件、项目编程等。他们自己完善项目、做项目介绍、找投资人,为此花去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但是结局并不美好,其中96%的项目都以失败而告终。
孩子的老师、父母都明白这一点,也知道项目的可行性不高,但是依然态度积极地支持孩子创业,因为——“我不因为你的失败,就否定你曾经的努力。”他们鼓励孩子尝试和学习新东西,认为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这点特别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如果你不把暂时的失败看做结局,而是肯定孩子为此做出的努力,那孩子就会明白,做错了,搞砸了,没什么,他会继续尝试,并以享受和投入的状态去完成。而这对整个人生而言,是更重要的一课。
2.“我们包容的不是失败,是再次尝试。”
纪录片中,周轶君问:“为什么你们如此包容失败?”以色列人回答:“我们包容的不是失败,而是再次尝试。因为我们不认为那是失败,那只是一次行不通的经验而已,我们会鼓励孩子再尝试的。”
这也非常值得中国家长思考和学习。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满分孩子,而孩子一旦没有考满分,那就意味着你的教育失败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敢做敢當、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孩子,那你必须包容孩子,允许他失败,并鼓励他再次尝试。
人生路上,没有谁会一帆风顺。孩子不仅会跌倒,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倒。当孩子跌倒时,别斥责、别埋怨、别瞧不起他,伸手拉他一把,给他一个温暖的笑,告诉他:“失败了、做错了,没什么,你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现在更聪明了,所以完全可以再试一次。”
相信我,如果你这样对待儿子,那无论他输了多少次,最后都一定会成为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