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丁侠、王丽丽和黄燕老师是鼓楼区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统一规划下,三位老师所属的学校进行了“个性化订制校际课程”二轮人工智能主题教学实验。以上呈现的三篇案例都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人工智能个性化主题教学实践,在设计意图上具有相似的属性,但又存在不同的设计特点。
● 思维可见创新无限
《语音识别》一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思路的引导,通过多个过程、多种方式的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对算法等的理解并能顺利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语句的格式之后,安排学生在软件中通过拖拽相应的模块完成程序的流程设计,检测学生对程序流程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加深对程序的认识。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枚举法的特点,进而给出问题,让学生判断哪些适合用枚举法來解决。通过具体程序的载体,让学生领会到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算法,算法的呈现物是多种具有创新意蕴的信息化数字作品。
● 思维迭代创意升级
《初识人工智能》一课,分析了人工智能迭代的问题。教师通过人工枚举与计算机枚举的类比,促进学生将自身实践经验迁移到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人工智能基本工作过程的理解。在人工问题解决与计算机问题解决的对比中,促进学生体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多项应用。例如,本课以多个教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为主线,以“身边的AI→AI的历史→AI的现在→AI的未来”为暗线,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人工智能,层层迭代,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思路,架起了自然语言与程序之间的桥梁,为创意升级提供了思维基础。
● 思维推进创造精彩
在基于思维语言的《表情识别》一课中,教师提供半成品脚本,学生尝试拖拽就可以轻松完成整体编程过程,这样不但降低了编程的难度,而且让学生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人工智能问题的求解上。自主探究、拓展练习部分都提供了半成品的程序,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将精力聚焦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难点化解、重点突破。
虽然所面向的各学校的学情不同,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编程语言载体也不尽相同,但人工智能的主题内容是明确的,即都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某一维度的引导,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取自然语言,通过实际求解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思维的厘清和优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帮助,数字化作品的创作过程实践了人工智能的课程化。为此,我们将继续研究,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