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

2020-06-12 11:32刘锋
糖尿病新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

刘锋

[摘要] 目的 浅析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透过程中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低血糖的防治效果。方法 纳入该院收治的48例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做分组实验,按数字表法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24例)施以常规低血糖防治流程,实验组(24例)施以持续质量改进预防低血糖。分析其应用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下,行透析2 h后以及透析后的血糖水平相较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过程中,实验组相较参照组低血糖的发生几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的低血糖发生率。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糖;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02(b)-0190-02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机体糖代谢紊乱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慢性合并症,可造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1]。临床有资料统计[2],大约有35%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肾病。该病主要治疗方式为血液透析,由半渗透膜消除血液中的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分,防止机体酸碱失衡。因葡萄糖分子较小,在血透的过程中极易被带出,但胰岛素的分子较大,并不易被带出,且在透析过程中会激活胰岛素活性[3],造成低血糖的发生,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故对该院收治的8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分组按数字表法随机方式展开,参照组(24例)男女比例为15∶9,年龄47~72岁,取中位年龄(58.14±3.54)岁。实验组(24例)男女比例14∶10,年龄48~74岁,取中位年龄(58.47±3.46)岁。患者各项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①每组开展3次血透,一次4 h以上,进行透析6个月以上;②自愿参加该实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仅采取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④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1.2  排除标准  ①患有恶性肿瘤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激发糖尿病急性合并症患者;③合并各种感染;④患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⑤患者临床治疗、检查相关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施以常规防治低血糖方案,在患者血透前给予胰岛素,对患者的饮食等进行评定,血液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若患者出现低血糖,需采取血糖仪检测,需要时,给予40~60 mL葡糖糖注射液(浓度50%)静脉滴注,帮助医师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实验组施以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即:(1)寻找血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低血糖管理为持续质量改进重点,成立改进小组,清晰护理管理流程,对低血糖发生事件进行分析,翻阅相关文献,结合科室特点进行改进。

(2)拟定规范的血液透析之前的胰岛素注射方案,主要分成3种:①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展透析前的一餐,暂停注射胰岛素;②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展透析前一餐,暂停胰岛素的注射;③早晚餐前需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患者,在早餐后将胰岛素剂量减少1/3注射。

(3)按收集的临床资料显示,患者在血液透析2~3 h时,是低血糖发病率的高峰期,为此,需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后2 h,叮嘱患者适量的进食,不能进食的患者,进行50%葡萄糖注射。

(4)血液透析方式:患者均一周开展3次血液透析,每次4 h以上,采取费升尤斯4008S血液透析机,维持温度在36.8℃,透析膜面积选择1.5 ㎡,由血管内瘘建立血管通道(200~250 mL/min),使用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500 mL/min)。

1.3  观察指标

①详细记录患者血糖水平(透析开始时、开始2 h后、透析结束),以及透析过程中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②患者透析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经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9.0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x±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实验组患者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下,行透析两小时后以及透析后的血糖水平相较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低血糖

透析过程中,实验组相较参照组低血糖的发生几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常选用血液透析方式对病情进行控制,血液透析可将机体中的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分析出,对肾脏功能的保障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4]。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小分子的葡萄糖也会同时被析出,与此同时,为预防透析液细菌增殖,常采用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5]。因此,在透析过程中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逐步减低,若不能及时补充,可能会引发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可诱发眼底出血、心绞痛等不良事件[6],特别是在血透过程中發生低血糖,会引起红细胞脆性加大,加重贫血状况。若是长期的低血糖,还有导致水肿等不可逆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7]。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需保持患者血糖维持在一定范围内(6.0~7.1 mmol/L)。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嘱咐患者适当进食。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行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最大程度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几率,降低因低血糖引发的不良事件。

该实验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下,行透析2 h后以及透析结束的血糖水平相较于参照组高,且低血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持续质量改进方式相较于常规低血糖防治流程,效果更加确切,相对地维持了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前,适当地减停胰岛素的注射,并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透析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患者,注射葡萄糖,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持续质量改进方式可有效地防治低血糖的发生,有效地维持透析中的血糖水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柴剑丽,吴春燕,王文娟,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70-174.

[2]  程丽娟,景月娟,李元红,等.持续质量改进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维护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 30(11):1390-1392.

[3]  张旭珍,张彬娥,黄坚,等.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活动开展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4,9(9):1313-1316.

[4]  赵赛郦,欧阳红娟,李健芝,等.持续质量改进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 45(2):214-216.

[5]  张银.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5):674-676.

[6]  左志国.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65.

[7]  刘金妹,廖新媛,戴秋霞,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与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2):52-53.

(收稿日期:2019-11-16)

猜你喜欢
持续质量改进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贝那普利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病因分析
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感染护理中的运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