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0-06-12 11:36代大梅
新丝路(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

摘 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开创的一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它形成的时间早、规模较大、持续的时间长,是全国第二大苏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本经验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其中心区域包括鄂东北的黄安(今红安)、麻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蕲水(今浠水)、蕲春、黄梅、广济,豫东南的商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皖西的六安、霍山、霍邱、英山(今属湖北省)、舒城、太湖、潜山、宿松,共计20多个县域的全部或一部;其周围的红军游击区域有40多个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大别山者得中原的说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南可控长江,北可控淮河,东摄南京,西震武汉。它与湘鄂赣、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到1932年6月,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主力红军已发展到两个军6个师,还组建了4个独立师和一个少共国际团,共4.5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0万人。根据地迅猛向外扩展到东起淠河、西近平汉铁路、北达潢川和固始、南至黄梅和广济,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拥有26个县的红色政权,人口350多万,是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得早、红得规模大、红得时间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地的党组织十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而党的组织又是拿起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这两个武器向凶残的敌人进攻的勇猛战士。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1]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和根基,始终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创建、发展、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考验

1.如何在农村环境下有效地开展革命工作

八七会议后,党开始把革命的重心逐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党组织就迫切需要团结最广大的农民,取得农民的支持。鄂豫皖边区的广大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强烈,但又具有与革命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阶级局限性。如何创造性地在农村开展工作,利用农民的坚强革命性,规避农民的局限性,领导动员最广大的农民投身革命运动,这正是之前城市运动斗争工作中不曾遇到的新挑战,这对根据地的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

2.如何克服根据地党内及军队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鄂豫皖边区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区。因此,在这个地区发展的共产党员,绝大部分是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阶级觉悟有所提高,政治立场比较坚定。但一些党员在思想上没有或没有完全入党。一定时期党内存在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如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生活的浪漫性、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一些党组织的负责人甚至认为中央的文件是“洋房子”里出来的,不能在大别山区实现。由此可见,要把鄂豫皖边区的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个任务是非常紧迫的。鄂豫皖地区的红军队伍是以农民为主体组建起来的。即使是从国民党军队中起义过来的官兵,他们原先大多也是农民。例如,1931年初,红一军壮大到1万多人,其中贫农约占70%,白军士兵叛变过来的约占10%。因此,如何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鄂豫皖根据地是在鄂东北根据地、豫东南根据地、皖西根据地三块根据地的基礎上整合形成的。在没形成统一的根据地之前,三块根据地各有一套领导班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因而在各根据地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地方主义、乃至宗派主义。[2]

3.如何解决在组织上曾存在的党员素质不高、党组织松懈等问题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其他根据地一样,在一定时期,一些地方,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曾面临党员素质不高、党组织松懈等问题。如部分党员加入党组织太随便,许多不够党员资格的人也加入了组织,特别是一些官长,有时不要任何条件,一概把其拉进党组织,因此党员的质量就弄得很差。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支部大会及小组会有许多没有按时开,有的会议则因为内容不明确、意义不突出、会场不活泼、决议也不兑现,党员到会受不到教育和提高。不能严格执行定的纪律,特别是在担任重要工作没有人代替他的情况下,对其所犯错误,往往敷衍下去,不执行纪律。如果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不能得到加强,则党组织就不能担负和完成其政治任务。

4.如何消除军队中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纯军事观点。有这种单纯军事思想的同志,在政治上,把军事和政治两者对立起来,不承认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在组织上,忽视党的领导,他们把军队的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这就有走向“枪指挥党”的军阀主义危险;在行动上,他们不认真执行三大任务,把军队变成单纯打仗的工具,不重视政治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在思想上,常有打胜仗就骄傲,打败仗就消极,避免战斗,还有不顾主客观条件的急性病,甚至有不要根据地的流寇思想。这种单纯军事观点,极大地妨碍着军队去执行正确的任务,因此必须纠正。

加之三次“左倾”思想的影响和破坏 :党中央先后出现的瞿秋白盲动主义、立三路线和王明路线在鄂豫皖根据地的贯彻执行,给鄂豫皖地区党组织、革命军队和根据地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破坏,由此也给根据地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这些问题和考验都迫切需要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解决,否则党就很难在根据地有效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也不可能使革命的红旗高扬在巍峨的大别山上。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的基础,担负着直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鲜明特色。1847年6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夕,马克思、恩格斯把正义者同盟改造成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同盟时,就指出党的支部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马克思还亲自担任了布鲁塞尔支部的书记,《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列宁指出:“只有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以巩固,才是真正建立起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3]同时,他还旗帜鲜明地把党支部设置在工厂、矿山等基本生产单位,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的根基深深扎在基层支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基层党建思想,对各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自身基层组织建设。党在正式成立之前,各地就建立起了早期组织——党小组,正是在各地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员五人以上应成立委员会。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要求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党的三大通过的修正章程第五条规定凡有党员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小组,隶属地方支部,不满五人之处,亦当有组织,属于附近之区或直接属于中央。党的四大党章明确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其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组织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来加强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1.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积极发展党员并坚持质量第一。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鄂豫皖边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不少党员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的一些不坚定分子纷纷脱党、叛党。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开展了对党的整理工作,花了很大力气来恢复和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并大力发展新党员。

1927年10月,湖北省委为尽快发动以黄麻为中心的农民武装起义,特别指示黄麻特委“应极力发展我们的组织,把忠实勇敢的真正农民,加入我们的党,以党来做群众的核心,务做到这一暴动是群众的暴动。”[4]1927年12月下旬,黄麻起义受挫后,湖北省委及时写信给黄安县委,指出:要“极力整顿我们的党,发展我们的党,洗刷一切动摇犹疑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把广大的勇敢的忠实的工农分子吸收入党。”[5]到1929年5月,鄂东北黄安县党员发展到800多人,麻城县党员发展到700多人,黄陂县党员发展到280人,孝感县党员发展到180多人。豫东南各县党组织积极执行河南省委的指示从斗争中发展新党员,到1929年2月,商城、固始、罗山、光山和潢川五县共有党员760多人。安徽省临委指示皖西各县党组织“应努力向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雇农、佃农及自耕农方向去发展同志”[6],到1928年10月,六安、霍山、霍邱三縣党员数量达到314人。到1931年10月份,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连同红军中的党员数量约在2.3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发展党员偏重数量忽视质量的偏差。“党的组织扩大,完全只注意数量的发展,没有注意质量上的加强。党与阶级没有弄清楚,而只是拉夫式的吸收办法。这样将使党的组织破底,其结果必变成不能斗争的党。”[7]为迅速予以纠正,1929年6月9日鄂东北各县联席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强调“从宣传斗争中去发展组织,肃清和平发展的观念”。要求“介绍同志必须经过正式手续。考察介绍对象,必须注意下列五个条件:革命性强的;经济地位低的;与反革命派无社会关系的;习惯好的;无恶劣嗜好的。最好是从斗争中和在党的影响下的群众组织中去考察对象。”[8]1929年12月2日,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全区代表大会作出《组织问题决议案》,规定入党手续为:按照入党条件考察入党对象;谈话;支部通过,上级批准;举行入党宣誓;经过后补期间考验转为正式党员。对于产业工人、贫雇农、自耕农、知识分子的候补期分别作了具体规定。六安县委提出吸收新党员的条件是:“过去无反动言论者;能吃苦耐劳者;有阶级觉悟者;现在积极参加工作者;能服从纪律者,能鼓动分粮斗争的。”[9]这些措施的实行,整顿了党的队伍,使不少不符合入党条件的人出党;使发展党员的工作逐步完善,纯洁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2.规范支部生活,加强支部建设

规范支部生活,使党的基层组织过硬。“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群众中的核心。若是没有健强的支部,则党的一切上层都是空虚的。”[10]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高度重视各地、各级机关、各群众团体、各类学校和革命武装中党支部的创建与规范化管理,并在每个区建立一个模范支部。随着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党的区委和支部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29年9月,鄂豫边黄安、麻城、光山、黄陂、孝感五个县有区委20个、支部330个以上,红11军31师有7个支部,赤卫队有5个支部。此时,豫东南的潢川和商城有区委5个、支部30个。皖西六安、霍山、霍邱、潜山四县有区委19个、特支16个、支部93个。其中六安县有7个区委、3个特支、25个支部。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均把建立和健全支部生活,作为党在组织建设上的中心任务之一。各级党委成员都要参加支部生活,规定半月一次支部会议,每周一次小组会议,逐月缴纳党费。支部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文件;制定支部工作计划,分配给个同志;发展新党员;参加和指导群众斗争,散发党的宣传品到群众中去,参加群众会议,宣传和组织群众;调查社会状况、群众生活和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作为讨论工作的材料,并上报上级党委;执行铁的纪律;同志间交流工作经验;支部干事须督促与检阅每个同志的工作等等。1931年6月,中共皖西北特委报告要求:“各级负责同志尤其是支部须在日常工作中、讨论文件中、阅读报刊中、识字运动中、会议中、斗争中和个别谈话中,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11]为开展支部教育,并为支部提供学习材料,鄂东特委创办了《英特纳雄耐尔》,红32师政治部翻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宣传材料,皖西北特委编辑出版《怎样训练新同志》一书。鄂东北与皖西地区的党组织都编印了《入党须知》的小册子,作为党的基本知识教材,发给各支部的党员学习。这本教材通俗易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它的奋斗目标以及入党应具备的条件等。为加强形势教育,1933年3月20日,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亲自编写了支部讨论会材料——《蒋介石走投无路》,并列出了7个问题供支部开会讨论。在开展正面教育的同时,又积极开展对错误思想行为的斗争。对在反敌“围剿”、“清缴”斗争中自首变节分子清除出党,对犯有不同错误的党员分别给予纪律处分。通过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和在实际斗争中锻炼,使党员增强了马列理论素养、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为了指导支部工作,还建立党的组织理论。皖西特委创办《党的建设初步》,每半月出版一册,内容是转载关于组织理论的论文、批评并纠正组织上不正确的观念、纠正一切错误倾向等。同时编辑《支部生活》、《秘密工作须知》、《怎样办训练班》、《两条战线斗争》、《正确党和群众组织的关系》等小册子。[12]鄂豫皖省委要求“上级厉行直接参加与检阅支部工作,并大量采取民主方式用选举方式以多量提拔干部”[13],改选工作不力的支部干事。

随着支部生活的健全,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广大党员活跃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指出的那样:“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4]

3.举办训练班,培养革命骨干

基层党组织的发展,需要大量骨干。“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5]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极为重视基层组织干部的培养。除了在实际斗争中去培养干部外,办训练班和学校也是很有效的办法。鄂豫边特委选择支部或区委中较有能力的同志到党务训练班加以短期训练,每期40人左右。六安中心县委、皖西分特临委、皖西北特委,将初级训练班的培训目标定为区委、支部人才,到1931年6月,皖西分特临委、皖西北特委所办的六期训练班学员中,参加区委工作的有30人,担任支部书记的57人、支部干事的43人,担任小组长的24人。鄂豫皖边区“党团分局经常办有一个区委支部一类的干部训练班,每期约四五十人,三星期满期”,到1931年10月办六期。[16]各县委均开办短期培训班,培训支部干事。1927年初,中共罗田县委一成立,就开设党义研究班,培训了200多名农运骨干。鄂东北特委于1929年4月一成立即举办党务干部学校,每期三个星期,各20余人,歷时一年多。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积极开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和学校,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革命骨干成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斗争的关键力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鄂豫皖边区党组织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把一个个支部锻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形成了领导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硬核力量,创造了大别山区革命斗争的辉煌战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质量优先发展党员、规范支部生活、重视基层组织干部培养等基本经验为新时代党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战胜新的伟大斗争、实现更伟大的梦想,就更需从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基层组织入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使我们的党能真正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河南考察》[N].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2]邓丛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4][5][6][8][10][11][12][13][16]《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湖北农民暴动经过之报告》,192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致黄安县委的信》,1927年12月25日、《中共安徽省临委关于安徽三个月工作计划刚要》,1927年9月6日、《组织问题决议案》,1929年6月9日、《中共中央致鄂东北特委并全体同志的指示信》,1927年7月14日、《中共皖西北特委报告之三——组织部工作》,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给中央的报告》,1933年1月5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关于鄂豫皖区情况给当中央的报告》,1931年10月9日,陈忠贞主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59、361、362、558页

[7]《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8年10月5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188页

[9]谭克绳.略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4]《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1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作者简介:

代大梅(1978--)女,安徽宿州人,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金寨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基本实践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生活会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探析
党的自觉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实践及其基本经验
瓦窑堡会议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
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