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征
新冠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在众多奋战一线的“逆行者”中,志愿者群体及他们开展的志愿服务应该被铭记。他们同医务人员一道,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从城市到农村,从大街到小巷,从线上到线下,到处可见这群“疫”中人的身影,有党员、大学生、司机、企业家、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待复工的职员……
无论是医院、社区(乡村)、道路、交通枢纽……一批批志愿者进入每一个有防疫需求的“阵地”,疫情排查、快递跑腿、物资分发、防疫宣传……志愿者们结合本地防疫工作的实际需要,提供各项高效、细致、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凝聚力。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家外媒的评论:“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救助伤员而导致交通阻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据相关统计,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64亿,仅从1月26日《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发布以来,在团中央的动员下,截至3月5日,各省(区、市)团委共预招募志愿者170.4万人,上岗志愿者137.1万人,其中,“90后”志愿者58.2万人。自疫情发生以来,更有数以千万计的党员干部冲在志愿服务防疫一线,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坚固的“防护墙”。
老兵志愿者黄伟:为生命“摆渡”
武汉“封城”,他“逆行”武汉,坚守江城抗疫50多天。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他接送医护人员、病人和疑似病人100多人次,向医院配送口罩5万多个,往返医院200多趟,调度和组织运输分配蔬菜、水果和面粉等1200多吨,并分配到460多个社区,惠及困难群众20多万人,成为颇有名气的“爱心蔬菜大户”。
他,就是战“疫”志愿者黄伟。
黄伟,是一名从维和部队退役的老兵,同时也是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创始人之一。黄伟常说:“我虽然已经从部队退役,但我永远都是一名战士。只要国家和人民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冲锋陷阵!”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黄伟曾只身一人奔赴前线参与救灾。2020年新春,面临病毒肆虐,有些人选择退缩,他却继续选择“逆行”。“接送医生、病人,比平时加价3倍也很少有司机敢接活。”黄伟说。他把老婆孩子送回洪湖老家,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毅然驾车从洪湖赶到武汉。
接送医生、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三类人员,在战“疫”时刻是最危险的。“我知道危险,但总要有人来干!” 黄伟与当时很多志愿者一样,开上了自己的车,每天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成为连接起白衣天使上班下班的“摆渡车”。
黄伟忙到什么程度?每天平均接听电话100多次,最多的一天接321个电话。他的手机从没离开过充电器,每天都是发烫的。从春节至今,黄伟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他往哪里搬:当起城市医护人员的“摆渡人”,免费接送他们上下班;做起了联络员,每天沟通对接物资捐赠、运输、装车卸货等事宜;成为运输工,全国各地向武汉伸出了援助之手,大量物资涌向湖北,他便开上自己的车,每天奔波在物资运输的路上。武汉、洪湖、荆州、恩施、黄冈、黄石等地,他都跑过。还做起了安装工,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帮忙转运隔离患者家属……
黄伟在微信中写到:交警的一个敬礼,瞬间泪目;一个小姐姐问我们还缺什么,很是感动;社区居民居然送了水果给我吃,特别满足;儿子特别给我视频通话,并嘱咐我保重身体,很是幸福;收到无数的感谢短信,觉得很值……
超链接
作为那些负重在千万生命转运线上的“摆渡人”的微观切口,一次次的摆渡、一次次的送达,他们为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和居家隔离的市民们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社区志愿者朱奇:最长“探亲假”
这是满怀感恩之情的“最长探亲假”。
初春三月,在结束当天的志愿服务后,远在武汉的朱奇接受采访时说:“今天给7户隔离的人家送去了生活物资,从买到送走了1万多步。”
朱奇,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担任飞行区管理部场务部场道运行维护养场员。今年春节,朱奇回武汉看望父母,因为“封城”滞留当地。这个长达1个多月的“探亲假”,朱奇没有闲着。
“在居家隔离期间,我和社区其他居民,建立了一个问候群,每天互相关心、互报平安。”疫情初期,社区没有组建志愿服务队,所有事情都由社区工作人员来办,朱奇的母亲也是其中一员。从母亲忙碌的身影上,朱奇感受到社区工作人员巨大的工作量,萌生了当志愿者去帮忙的想法。
2月中旬,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始招募人员,朱奇第一时间报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朱奇心愿。
朱奇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社区统计的居民物资需求,前往指定超市药店买菜买药,再逐户配送。居民往往會一次采购足量物资,且大部分居民楼没有电梯,很多非常重的物资如米、面、油等,只能靠人力搬上楼,加上戴着厚厚的防护口罩,一天几趟下来,汗流浃背是家常便饭。“这些事,之前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做的,也深感他们的不易,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朱奇说。
超链接
据相关数据显示,湖北省58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阻击疫情。此外,全国各省都有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在疫情大考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心理疏导志愿者:寻找共情,抚慰心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以其传染性强的特点,破坏了很多人心理状态的稳定与平衡,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了焦虑、恐慌、无助、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健康,也有可能影响到群体心理和整个社会的心态。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开启了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从1月24日开始,北京师范大学迅速招募符合专业标准的咨询师近300人,组建了北师大防疫心理援助专业团队,分为心理支持热线组、网络心理辅导组、科普宣传组、专业督导组、危机干预组和行政管理组6个小组。团队成员均具有心理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以上学历。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支持下,1月27日6点,正式开通全国高校第一条面向全社会的心理疏导服务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
在开通的第一分钟内,就有30个电话打入。从2月5日起,还承接了北京市长热线12345中的心理求助方面的来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热线电话与网络辅导总计服务民众6300余人次。
在所有求助者中,普通民众占比58%、被隔离人员13%、医务工作者5%、患者5%、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亲友各4%和3%。在求助的问题类型中,恐慌、焦虑、害怕的人数最多,约占63%,其中怀疑自己被感染的占19%;躯体化症状(失眠,头痛、腹泻等)占7%;情绪低落、沮丧、抑郁占7%;因疫情导致原本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加重的占4%;其他还有一些情绪的议题。
热线接线员通过表达关怀支持的态度、评估当事人的需求和问题、共情的聆听、给予对未来的希望等,使当事人平复情绪,获得面对困境的力量。
超链接
4月14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印发《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为国门站岗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加速蔓延,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成为近期防疫的重点。为切实做好新国展集散点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市团市委第一时间组织动员了志愿者到入境进京人员新国展集散点,开展现场服务。
3月13日晚6点,21岁的北京姑娘陈宇霏像往日一样坐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突然,微信朋友圈里闪出一条大学老师的消息:“新国展入境集中点,需要一批综合服务志愿者,帮忙处理文案、数据等事务,你愿意去吗?”
“哇,终于能用上自己了。”刚看到这条消息时,陈宇霏还是有点小激动。为严防新冠肺炎境外疫情输入,从3月10日起,北京启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并作为入境人员集散点,用于临时集散經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低风险人群。由于涉及大量外籍人士,有关方面联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招募了一批防疫翻译志愿者。
自3月10日起,学校已经有一批翻译志愿者奔赴前线,开始了翻译服务。通过学校公众号对他们的报道,陈宇霏既佩服又羡慕,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成为“国门守门员”中的一员。于是,陈宇霏回复了杨老师3个字:“我愿意!”就这样,她直奔新国展。
陈宇霏被分配到指挥部,负责一些数据统计、物资发放、资料整理等工作。她不用像翻译志愿者一样,面对面跟境外来京人员接触,也不用穿防护服,这份工作看上去简单轻松,其实不然。
“我们综合部门的工作时间是10:30到22:00,但这只是在新国展的工作时间。”陈宇霏说,回到酒店后,自己不能停下来。由于自己负责统计机场大巴的发车时间,所以,只要末班车发车时间没定下来,陈宇霏的工作就结束不了。特殊时期,飞机起降时间随时变化,机场大巴的发车时间也就迟迟难以确定,即使晚上十点多下班后,陈宇霏也得随时盯着手机,生怕传达消息不及时,导致信息传递中断,给其他工作人员带来麻烦。
“经常要熬到凌晨一两点,确认完最后一班车的发车时间,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人就立马清醒,按时出现在上车点。“这种随时随地都被需要的感觉,让我快速成长!”
随着入境人流增大,志愿者们肩上的责任也愈发沉重。曾被视为孩子的他们,在一线的磨练中迅速成长。
3月20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外办副主任李辉专门点赞了在首都机场和新国展的这帮“95后”“00后”志愿者:“他们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得到了外籍人士的好评,也向全世界诠释了首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批又一批年轻的“9 5后”“00后”志愿者,站在了守护国门的第一线,发挥语言特长,协助完成翻译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