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也作“叙”,或称“引”,类似于现在的“引言”“前言”。序在古代多列于书后,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后来一般置于书前,而将置于书后的称为“跋”,也称“后序”。序的文体特征较为多样,有的序以议论为主,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有的序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如《史记》中书、表、传的序。后世的一些“史序”也继承了这类序文的传统,如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中的《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有的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如《〈战国策〉序》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仪观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有的序抒情成分较多,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跋”与“序”体例大致相同,两者合称“序跋文”。
一、分清两“序”
古代的“序”有兩种,一种是临别赠言性质的“序”,一种是为诗文、书稿所作的“引言”性质的“序”。两种“序”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为赠序,后者为书序,各有其内容的侧重点。阅读序文,考生须辨别该文究竟是临别时写给别人的赠言,还是为诗文书稿所作的序,不可把赠序和书序混为一谈,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二、明确两“体”
书序的形式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但就内容而言,无非就两种情况,或者说明书籍的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的相关情况,或是对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前者为说明体书序,后者为议论体书序。明确书序的这两大类别,就容易把握文章内容的方向,进而较迅速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比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着重叙述他“南归”的经过,交代诗稿的写作和编纂情况;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则通过后唐李存勖因伶官而失天下的史实,阐明“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两篇文章同为书序,但风格迥然不同,前者多叙事说明,后者则阐发事理。考生只要抓住这些差别,就很容易读懂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