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
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垃圾,但很少有人关注垃圾最终流向哪里。消费时代加速物的生产,也快进了物的死亡,“用完即弃”,无穷无尽的垃圾产生。但垃圾并不会凭空消失。正规垃圾处理系统之外,每个城市都有千千万万拾荒者,他们以垃圾为生,将垃圾分拣、分类、处理,再重新回收,进入工业生产链条。拾荒者往往是城市外来者,他们的劳动铸就干净城市,但同时又是“隐形”的、“不可见”的。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将目光投注于这个群体,简体版于2020年1月出版。学者张劼颖和胡嘉明于2007年进入北京废品村冷水村调研,经过六七年的田野观察,合作完成。两位作者呈现10个拾荒者的故事,以人类学的平视视角进入废品社群,展示他们的生活,及其所折射的中国城乡格局、性别与阶级。
张劼颖坦言最初进入拾荒者社群是出于“寻找最大受害者”的情感关怀,但很快发现回收是一项需要技术、理性的事情。废品价格随供求波动大,要获得利润,拾荒者需要具备行业判断力、丰富的经验和灵通的消息。作者称拾荒者为“城市的采矿人”,他们是洁净、光鲜的现代都市的“背面”,为处理城市的废物付出劳动,但并不被纳入国家福利系统和劳动保障体系,无法享受城市权益和保障。
作者并不囿于回收劳动,试图进入拾荒社群,观察他们身处的废品空间。堆积废品肮脏、臭气熏天的“临时”家的背后是农民工社群凝结着进城打工努力建立生活的梦想。拾荒者所有的荣誉、尊严和幸福都寄托在“老家”,他们往往在城市奋斗,回老家消费、盖房。在城市,他们与肮脏、污浊的废品共同生活,而老家是最终回归之处。
废品从业者见证城市的扩张,也一次次被挤向边缘。他们所寄居的“城乡接合部”隐喻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个城乡夹缝处接纳城市的垃圾,为城市输送更廉价的原材料。物质流通生动展现着城乡的空间区隔以及背后的权力关系。这里,废品已经不仅仅只是生活中的物质,而成了城市空间、城乡格局、文化习惯和消费行为的缩影。
[德]贝蒂娜·施汤内特 著
周全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4月
阿伦特在旁听耶路撒冷审判后,将艾希曼总结为“平庸之恶”—庞大体系下的小齿轮,只知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思考。然而,施汤内特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本书并还原了战后纳粹与残余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呈现了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德]扬-维尔纳·米勒 著
钱静远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5月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民粹主义的崛起。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美]威廉·厄本 著
陸大鹏、刘晓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5月
一部中世纪欧洲军事史作品,主题是条顿骑士的作战及其与西欧罗马天主教廷关系演变。书中梳理了条顿骑士团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展现了中世纪德意志十字军战士的生活、信条和行动,以及条顿骑士团5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