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职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2020-06-12 05:34:00陈再鲜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陈再鲜

(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2.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31 )

当前,我国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都在大力推进研学旅行,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也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增长点。但在研学旅行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专业人才短缺却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这与大中专院校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不匹配有明显关系。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加快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

1 概念界定

1.1 研学旅行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基一司函〔2016〕14 号)对研学旅行的定义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同时提出公益性、普及性、教育性、实践性是其基本原则。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教基一司〔2016〕8 号)对研学旅行的定义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文件同时提出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是其基本原则。

综合以上定义,本文对研学旅行概念的界定是:(1)研学旅行的主体:学生群体。非学生群体不在本研究范围内;(2)研学旅行的目的:以旅行的方式获得知识、提高素养;(3)研学旅行的特点: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是其根本特点,公益性和普及性是针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对于非学生群体,则不存在这两个特点。

1.2 中职研学旅行课程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姜大源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校则是课程的重要供给者”。[1]依据这两个定义,本文的课程指的是基于中职学校的角度来组织的,应用于中职学校教学的一门科目及其教学进程,是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和核心要素。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专注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课程,研学旅行课程是培养学生研学旅行职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理论与实务相兼顾,但更注重实务。没有理论,无法讲清楚什么是研学旅行,就没有了基础知识;没有实务,不知道如何去实践,就无法培养专业技能。总之,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包含许多实践技能。

对中职研学旅行课程的界定是:针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中职学生研学旅行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它不是中小学生以研学旅行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尽管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广西中职学校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家政策推动研学旅行迅猛发展

2013 年对研学旅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的通知》里,第一次提出“研学旅行”概念。同年,教育部基教司在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广东省等地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2014 年,教育部基教司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16 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原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原国家旅游局、保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等10 个中央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研学旅行,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研学旅行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2017 年,教育部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里,把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对研学旅行进一步加持。

政策的推动为研学旅行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保障。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9 年3 月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国内中小学研学旅行参与率呈显著增长态势,2017 年全国中小学参与率平均为37.62%,其中上海参与率最高,达66.2%。

2.2 专业人才短缺制约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是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短缺。目前直接从事研学旅行相关工作的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和旅行社导游这两个群体。但他们的专业技能显然与研学旅行的专业要求有差距。比如,中小学老师大多是单科教学教师,缺乏跨学科授课技能,对户外教学的经验不足,尤其不擅长安排研学旅行的吃住行等环节以及在复杂环境下解决问题;而旅行社导游大多对课标、教学方法、认知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都不甚了解,甚至缺乏教育情怀,他们大多停留在生活老师或服务员的角色上,对研学所起的作用不大。

邢琪娜在2018 年12 月对山东省118 家旅游公司(旅行社)、20 家研学基地、20 家教育(研学)机构、11 家博物馆(展览馆)的研学人才需求程度做了一个调查。[2]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曲阜等研学资源丰富、人才需求量大的旅游城市,调查结论是“研学旅行人才严重缺乏”,其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人才稀缺指数是4.4,营地设计人才稀缺指数是4.32,研学旅行指导师稀缺指数是4.44;其他如素质拓展人才稀缺指数是3.45,研学旅行市场销售人才稀缺指数是2.05,研学旅行计调人才稀缺指数是2.02(稀缺指数代表人才短缺程度,当稀缺指数是5 时,代表市场上没有相关人才)。邢琪娜的调查结论基本反映了全国市场研学旅行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专业人才短缺说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已影响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2.3 广西中职学校没有开设研学旅行相关课程

在2019 年之前,我国大中专学校并没有就研学旅行方向培养人才。直到2019 年10 月,教育部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增补了9 个专业,其中一个就是“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其衔接中职专业是旅游服务与管理,接续本科专业是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等。这说明国家已在顶层设计上确认了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培养研学旅行一线人才的专业方向。但笔者对广西5 所中职学校的旅游服务类专业课程做抽样调查后发现,目前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有与研学旅行相关的课程(详见表1)。因此很有必要开发中职学校研学旅行相关课程,加速对研学旅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3 广西中职学校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3.1 学校层次

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人才需求是多元的,既需要像研学旅行指导师、研学课程开发人员、研学基地设计师、研学旅行企业高级运营管理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也需要众多一线运营人才,比如研学旅行基地设施管理人员、研学活动组织人员、研学课程教学助理人员、安全员、研学旅行市场管理人员等。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大中专院校可各司其职、合力推进。

表1 广西中职学校(5 所)旅游服务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

3.2 专业方向

从2019 年10 月教育部把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增的高职“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衔接专业可知,国家已在顶层设计上确认了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培养研学旅行一线人才的专业方向,相关课程就应该设置在该专业下。另外,笔者对中职多个相关专业进行分析后发现,旅游服务与管理的课程设置与研学旅行所需要的课程设置最为接近。这说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师资、研发能力等条件对于开发研学旅行相关课程是最优越、最匹配的,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3.3 社会支撑条件

第一,政策上,根据上述对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分析可知,国家层面的政策已经较为完备;广西层面,自治区教育厅已于2019 年5 月联合自治区发改委、公安厅、财政厅、交通厅、文旅厅、国资委、市监局、银保局、团区委、区科协、铁路局等11 个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9〕9 号),同时向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发出《协助推荐全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函》(桂教函〔2019〕618号)。第二,物质条件上,国家层面从2013 年开始就在多个省份推行研学旅行试点,6 年来创建了众多国家级的研学基地(营地);而广西教育厅也于2020 年2 月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的53 家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加上国家级的17 家,广西已有官方认定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70 家。这些基地和营地,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物质支撑。

4 广西中职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和根本,没有系统的课程,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卢丽宁在对广西60 家景区的经理和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查后指出,旅游企事业单位普遍认可的专业人才是知识全面、能力综合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构建突出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方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3]

4.1 研学旅行课程的职业技能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也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分析课程目标。

中职学校课程职业技能目标编制的依据,可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找到。比如,教育部在2000 年3 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在2019 年6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19〕13 号)中明确:“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要求:“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当然,仅仅从文件中认识职业技能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加以理解。具体到研学旅行职业岗位,根据周伟伟在《研学旅游背景下陕西研学旅游人才需求分析》一文中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最紧缺人员的岗位有研学课程研发、研学指导师、营地设计、市场拓展、研学计调等,这些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都不简单。[4]比如,研学指导师是一个关键岗位,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研学指导师要负责活动组织、内容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体验式学习,这岗位既不同于学校的辅导员,也不同于一般的任课老师,更不同于传统的导游。研学指导师要兼顾教师与导游的双重功能,既要善于研学辅导,又要善于旅行组织,还要善于将研学内容、旅行知识、人生智慧等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因此说,中职学校研学旅行专业课程的职业技能目标设定,要把行业岗位的需求作为主要依据,否则就会“离题万里”。

结合相关文件要求和行业岗位需求,中职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职业技能目标应该包括下面几项:

(1)熟悉并掌握当地自然和人文的研学旅行资源。学生毕业后从事研学旅行相关职业,必须对本地的研学旅行资源十分熟悉,否则很难胜任。这是由研学旅行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的,“研学”的课程内容主要从当地的研学旅行资源(营地、基地)中来,“旅行”的目的地也主要是当地的研学旅行资源(营地、基地)。

(2)熟悉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研学旅行归根到底属于教育问题,主要面对中小学的青少年群体,因此从事这方面工作一定要熟悉、掌握教育心理学,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和心理状态,才有可能把研学旅行组织好、开展好,达到教育目的。

(3)熟悉并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设计和设置,比如要学会制定研学旅行活动的督导方式和评价标准,并考虑如何纳入中小学的综合考评体系和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熟悉并掌握研学旅行营地、基地设计。结合特色和资源优势,设计出广受欢迎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并将其管理好、经营好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

(5)熟悉并掌握研学旅行运行管理机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熟悉研学旅行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把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好,才有能力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6)熟悉并掌握研学旅行协同配合机制,掌握公关关系的各种处理方法。研学旅行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财政、旅游、交通、文化等众多部门,在工作上会形成常态化的社会协作机制。要熟悉并掌握这个机制,并掌握公关关系的处理办法。

(7)熟悉并掌握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及应急预案,熟悉并掌握有效的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模式。

(8)熟悉并掌握研学旅行的经费保障、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机制,能根据研学旅行活动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所需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掌握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费用的办法。同时要了解如贫困学生、特殊家庭等群体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所需经费补助项目及标准。

4.2 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中,将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两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

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教育部的要求是“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由此可见,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类。其中核心课程有明确规定是“6-8 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若干门”。

表2 广西中职学校研学旅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核心课程是以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也是保持本专业特色的中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课程服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做准备的必修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并不是本专业特色的保证,因为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可以是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程目标,笔者认为广西中职学校研学旅行核心专业课程分别是地方研学旅行资源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基地(营地)设计和管理、研学旅行活动组织、研学旅行公共关系学、研学旅行指导师、研学旅行市场与经济管理等7 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心理学1 门。详见表2。

4.3 研学旅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

根据上节可知,研学旅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由8 门课程构成。由于篇幅原因,不能把这8 门课程内容一一呈现。下面仅以研学旅行指导师课程为例,加以分析。

表3 研学旅行指导师课程内容

研学旅行指导师是研学旅行行业岗位群的核心岗位,也是目前最紧缺的专业人才之一。指导师不同一般的导游,指导师要兼顾教师与导游的双重功能,既要善于研学辅导,又要善于旅行组织,还要善于将研学内容、旅行知识、人生智慧等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需要极高的综合素质。本课程明确研学旅行指导师的作用和职责,同时从知识、能力、态度、发展等方面构建起指导师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课程内容详见表3。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小黑去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