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震卿
北京建工集团信息部副部长、智能建造中心常务副主任 杨震卿
现今社会已经走进了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应用,孕育着新的价值。北京建工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经历过很多,新的时代背景,也给北京建工集团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全新的挑战。
长安街上由北京建工集团建设的现代建筑
该如何顺应时代特征,通过数据驱动北京建工集团的高质量发展,企业过去有数据,现在有数据,未来还会有更海量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到底能解决企业的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让这些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对此,北京建工也做了很多尝试。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53年成立,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2019年10月份又根据北京市委的安排,与北京市政集团进行了合并重组,是千亿级规模、世界最大的国际承包商之一的产业集团。这样的一家企业,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历史成绩,例如号称“神州第一街”的北京长安街上,有80%的现代化建筑都是由北京建工集团完成的。
北京建工将近70年的历史,为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都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但遗憾的是近70年来,北京建工形成的大量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淹没到历史的长河当中。这些数据怎么把它发掘出来,变成企业的经验,并变成行业发展的经验,是每一位信息化建设者们始终在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
历史的数据,现在的数据,包括未来发生的数据该如何用好?我想分享一些北京建工的经验。
北京建工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北京建工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在2000年左右,北京建工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以点状的应用为主,比如工程造价业务实现的电算化算量。第二个阶段是业务普及阶段,集团中一些信息化意识比较强的二级公司,比如北京建工三建、六建,在这个阶段逐步开始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到2015年,BIM 等数字化技术的作用逐步凸显,很多二级公司相继开始进行BIM 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践。到2015年以后,集团的信息化组织再统筹各二级公司的数字化应用。
北京建工信息化组织架构。为了更好的发展信息化,需要有一个组织来承接,北京建工信息化组织架构与大部分施工企业类似,是集团总部的二级单位。北京建工的信息化组织也有一些特点,其中包含一个智能建造中心板块,很多施工企业的智能建造中心是设在科技质量体系中,北京建工则把智能建造中心这个组织调整到了信息化建设组织中,这当然也是有所考量的。
大多数施工企业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企业中垂直业务数据的体系化往往很完善,可以从集团一直贯穿到项目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务数据纵向到底,但是横向到边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单靠一个个业务系统,很难把所有的业务数据横向拉通应用。但是信息化部门正好有横向拉通数据的先决条件,可以基于数据和所有的业务线条建立联系,因此北京建工把智能建造中心合并放到信息化系统当中,从而实现丰富数据的横向连接。
信息化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手段,当然需要有成型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制度支撑才能让信息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北京建工建立了一系列的体系管理办法,这些制度还在根据发展阶段的需要,以及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持续完善。
北京建工信息化建设情况。从集团信息化系统建设原则来看,核心以效益导向、需求驱动。当然这样的建设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系统建设的内容来源于业务部门的需求,信息化系统可以更精准的赋能于具体业务;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来源于业务线,导致了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更多是解决现存的问题,价值体现的相对具体,在系统的预见性和引领需求方面有所欠缺。
北京建工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
北京建工信息化建设制度体系
北京建工信息化系统建设原则
北京建工信息化系统业务架构
北京建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信息化系统要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理想场景,就需要一套合理完善的业务架构。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实现“纵向到底”相对容易,只要将单独板块的业务逻辑梳理清晰,通过建设相对应的业务系统即可。而“横向到边”的实现会相对困难很多,这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以数据为中心,将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关系进行连接,最终形成网状管理结构。目前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业务架构已经通过将近10年的时间进行梳理并呈现出来,可以说其内在建设逻辑与现在比较流行的IaaS、SaaS、PaaS 是一致的,只是应用的技术相对陈旧,在集团新的“十四五”规划中也会将相关技术进行转型和升级。
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北京建工建设了智能化的中心机房,实现了集团与二级公司光纤专网互通,并支持重要数据的异地备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集团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一些推了很久但效果一般的系统,比如远程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由于疫情的出现,普及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差不多每个领导每天至少都要参加两场以上的视频会议,更多时候可能每天有更多的项目部随时发起视频会议解决现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集团总部大楼的智能楼宇建设,也给二级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标杆示范的作用。
“1+N+X”系统架构
实现各系统间互联互通的主数据系统
法律合约风险平台建设及应用效果
北京建工自主研发的“1+N+X”信息化系统平台,其中的“1”指的是集团的基础平台,可以支撑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以及各业务板块数据的集成;“N”指的是服务于各业务线或多业务线的第三方平台系统,如智慧工地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X”指的是为满足各业务部门或二级公司业务需求的子系统模块,主要有集采平台、项目经济、法律等系统。其中的“N”和“X”主要解决的是纵向到底的问题,当然也会有一些横向到边业务的涉及。当这些纵向业务系统应用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发现其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扩大,比如A 系统和B 系统数据产生关联后,可以大大提升A 业务和B 业务的管理效率,甚至可以基于综合数据提升资源的利用效能。比如人力资源系统需要提供全集团的人力资源结构数,法律合约系统在和每一个部门签合同时,需要调取人力资源结构数据,这时就需要一个平台统一集团内部的数据规范编码,统一集成数据的约束条件,使得数据的调取和应用更加高效。
目前整个系统架构的运行情况,包括支持了主要的70 多家单位,2.6 万个账号的应用, 500 多个表单流程,10 类将近500 项基础信息的数据打穿工作。但是在数据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财务这种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业务想要进行数据共享时,目前的系统很难支撑,这也是下一步集团要优化建新系统的一个诉求来源。
纵观北京建工集团这些年信息化的应用效果,以目前集团应用效果非常好的法律合约风险平台为例,该系统有7 万多条合同数据,集团负责法律合约审核的只有两个人,每年有8000 多份合约需要审核。如果没有相关的信息化系统,无法想象这项业务如何开展。在应用过程中,北京建工也根据业务需求开发了一些智能化小工具,比如智能的法律模板,所有二级单位可以根据模板建议进行合同的拟定,需要调整信息的部分以填空的形式处理,这样能够很好的规避合同风险,提高合同审核和管理效率。
再比如科技管理平台,集团每年都会进行科技质量方面的年度评审会,需要所有的总工聚在一起评选科技奖项。听起来费用不算高,但实际上几十个二级单位的总工聚到一起来研究评选,投入的时间成本巨大。我们解决的方式就是从小处着手,通过建立评优的流程机制,让总工们可以在线上快速进行评价,大大节约了直接成本和间接的时间成本。
与此同时,智能建造也是北京建工未来着力发展的一个领域。比如说去年的70 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有2.7 万个座位,用传统的做法需要15 天搭建、7 天拆除。但庆典现场完全没有这样的时间条件,阅兵之后当天晚上就要举行盛大的群众表演活动,对于转场的时间要求非常高。于是北京建工利用数字化模拟、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模块化的拼装方式来搭建观礼台,15 个小时完成了三次的搭建拆除工作,这就是智能建造的力量。当然还有智能化的机械装备,比如智能管廊机器人、暗挖智能装备等等,这些都是北京建工在智能建造方面所做的工作,智能建造把虚拟侧和现实侧连接起来,作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很好的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对于北京建工集团这种级别的施工企业,信息管理部只有几个人,维护大系统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对此集团下设了智能建造中心,目前有几十个人,未来规划将成为200 人左右规模的机构,对集团信息化系统进行统一的支撑维护服务。有了这样的机构,集团的中台系统就可以激发出更大的作用。例如,疫情期间员工进出时都需要进行检测登记,基于这样的场景,信息部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将集团的几栋楼宇利用数字化管理方式更高效的维护起来。
智能建造方面的应用
目前,建筑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也正因为水平还不高,所以行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像北京建工集团这种规模的企业,每减少1000 人,每年就会增加1.2 亿的利润,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巨大机会和空间。
实际上,数字化应用水平需要有一个衡量维度,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是其一,还要考量数据存储及分析的能力,其中数据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价值是核心。目前建筑业数字化发展最本质的问题不是技术应用的少,而是大量的技术应用没有撬动管理,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如果想要更好的撬动管理,要清晰,技术是获取数据的,管理是消费数据的,一定要让数据流转起来,解决现实问题,让数据的价值体现出来。
智能建造作为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其核心价值就是在解决施工企业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从企业生存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业主的需求在变、设计条款规范在变、劳动力市场在波动、市场监管条件也在变。但一旦签订了一个项目合同,履约内容是不能变的。利用数据的正向可靠流转,有机会让我们用一个确定性的问题去解决不确定性的环境,这也是智能建造对施工企业最大的一个价值。
北京建工的智能建造建设体系分为三层,核心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关键技术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所谓关键技术,就是例如BIM、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本身,这些技术不是施工企业创造的,但是施工企业要了解这些技术,并掌握这些技术如何应用到企业中带来更大的价值。所谓核心技术,就是如何将这些关键技术与建造进行结合,也就是应用这些关键技术的能力。一旦形成了企业自身应用关键技术的方法,就成为了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围绕标准化、精益化、自动化、信息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信息化的推行路径,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崎岖不平坦的。基于行业目前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对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估分析,北京建工选择的方法是“点、线、面”逐级推进的实施路径。
疫情期间人员登记系统的快速建设与高效应用
信息化支持建立新动能
智能建造与信息化
北京建工发展智能建造的路径
“点”是指项目部的应用,项目上会有技术、质量、生产、安全、财务等业务板块,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每个项目部都是一个点,可以利用智慧工地采集每个项目的数据,为企业积累数据。
“线”是指企业技术、质量、生产、安全等信息化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垂直管理到底,利用流程管理把数据收上来,进行分析与处理,对业务进行支撑。
“面”是指企业各个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横向形成关联,北京建工未来“十四五”期间要建立“建工云”,通过数据中台将业务数据积累、分析、处理、应用,打造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平台,为集团未来成为“新千亿企业”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