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斌
[摘要]本文从课标和高考出发,说明两者对地理“真实情景”的教学、考试要求。并以原创水循环主题综合题为例,阐述如何将自然地理期刊论文,转化为具有地理实践力的高考模拟试题。
[关键词]真实情景;水循环;模拟试题
一、课标对“真实情景”的教学要求
真实情景,包括“现实情景、真实案例,现实素材”等类似的表达,多次出现在指导教学、考试的文件之中。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如果加入了“真实情景”这一要素,能使教学的安排与组织更为明确,如:真实区域的人地协调观念;对具体区域的时空、要素综合思考;客观存在区域的地理认知;现实情景的地理问题实践与解决。可见,无论是“家国情懷”还是“世界眼光”,无论是自然原理还是人文风俗,真实的情景都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高考对“真实情景”的评价要求
高考作为全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核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从地理学科的考纲,到最近年份的地理高考试题,都提出了对考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其中“,真实情景”作为以上考察的内容载体,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里指出:地理综合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知识整合,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人口及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却不是以教科书原来的体系来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景重新整合。要能够把握教科书中学到的地理基本知识、概念、观点和思想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具体到2018年高考,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根据考查要求裁剪素材、选择主干内容,力求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既不偏离考生的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也不超出其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所设计的情景都来源于生活现实。试题情景设计中,突出反映了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脱节,避免考试和学习脱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是2018年全国I卷37题(扎龙湿地)。该试题立足于东北乌裕尔河流域湿地的真实情景,设计了对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合了水循环和陆地水体转换两个基本考点进行考察。该情景选取的区域极为特殊,是位于外流区的内流区,具有飞地性质,是欧亚大陆最东段的内流区,也是湿润条件最好的内流区。可见,高考所考察的真实情景,并不刻意回避热点,也不刻意追求新奇,力求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三、“真实情景”与主干知识的整合案例
选择和运用中学地理技能解决客观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地理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原理。水循环原理作为自然地理的基础,在课程标准中已作出了明确说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建立水循环原理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固定的例子。特别是在高考的能力要求下,如何将原有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的知识结构层面上来?如何用时间空间的关系来分析水循环问题?这方面的优秀试题目前还并不多见。下文试图以博斯腾湖输水工程这一真实情景为案例,整合水循环主干知识,创设适合高三复习提高的试题。
(一)原创综合题示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为解决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水量不足问题,有关部门利用附近的博斯腾湖湖水,对塔里木河下游实施间歇性的“应急生态输水工程”。这一工程作为塔里木河下游唯一补给性水源,对下游地下水波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博斯腾湖来水量的限制,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来输水方案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不同年份的生态输水引起生态响应的过程存在不确定性,表1为部分输水日期及地下水接收滞后期。括号后数值为与河道中心距离。通过对流域内植被生长及其变化的研究,能有效地指示这一过程原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多为胡杨、柽柳混合带,其生长期为3月~11月,其中3~4月为生长初期,8~9月为蒸腾量最大时期。
(1)说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水循环环节。(6分)
(2)分析说明“输水工程”与下游地下水波动的关系。(8分)
(3)指出输水工程与地下水之间的滞后规律,并简要说明原理。(8分)
(4)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波动与植被生长也存在约1个月的滞后期,结合区域植被生长特性,提出最佳的生态输水时间方案,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1)来自塔里木河流域外的湖泊(博斯腾湖)的生态输水,进入塔里木河下游;受输水的影响,地下水水位出现了变化;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着流域土壤蒸发;地下水同时也影响着植被生长变化,进一步影响到植物的蒸腾作用。
(2)生态输水是塔里木河唯一的补给水源,不同的输水方案直接影响着地下水的波动;输水的起始日期、输水历时长短、输水总量的多少等,均使地下水水位产生变化;而且,输水作用影响地下水变化还存在滞后效应。故地下水波动明显。
(3)距离河道越近,输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波动的影响越迅速;反之,影响越滞后。间歇性的生态输水工程,使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水位总体是升高的;但由于距离河道的距离不同,地下水上升的幅度也不同,特别是远离河道区域,地下水水位变化小,水势差也小,故水位变化小,影响时间推后。
(4)由于生态输水到地下水位的变化,有3个月的滞后期;地下水波动与植被生长也存在约1个月的滞后期;因此,从生态输水到植被生长共计有4个月的滞后期。故,生态输水应该一年两次,分别于春季4~5月和冬季11~12月。
(二)试题解读
本题的真实情景材料,主要来自研究论文《干旱区间歇性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与植被的影响机理研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对水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间歇性生态输水对地下水埋深变化、植被生长的关系,得出地下水埋深、植被生长变化及间歇性生态输水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原文研究结果表明:输水效益的显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下水的响应和下游植被的生态响应均在一个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逐步显现。同时,在年总输水量为固定的情况下,一年两次是利于河岸植被恢复的最适宜输水次数。材料中的文字部分,基本交代了区域的位置、河湖间的关系、输水工程的背景,以及提出了本题的核心机理“输水工程影响地下水波动”,使学生更加了解不同的区域背景会对河湖流域产生的影响,以便与已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而数据表部分,是本题后几个问题的核心要素,需要从数据中提取“滞后效应”的时间规律,具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要求。
四、结语
对于地理主干知识的筛取与把握,课标、考纲、试题说明等都有各方面比较明确的参照,教师在组织基于“真实情景”教学中,难点在于怎么找对,找好真实情景。特别是自然地理机理的解读、过程的分析等方面,教材的案例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全国卷高考的背景下,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专业期刊,找出适合学生使用的信息,或者是从身边的实例,深入挖掘地理原理,才能较好地将真实情景和主干知识结合起来,服务于教学和考核。
参考文献:
[1]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