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芸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就地理学科而言,面对地球上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让未来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公民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利用地理知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制定了富有学科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如下图:
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是地理学习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具体表现为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分析评价实际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二、乡土地理与人地协调观的联系
所谓的乡土地理,是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也就是学生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地理课堂上所学知识分析在自己家乡的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树立人地协调观,不能只依靠书本和理论的学习,而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边地理现象,分析自然条件和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相互影响,借助所学的地理知识解读地理现象,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逐步确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实施策略
(一)精选教学案例
虽然新课程教材的编写选用了联系学生实际、 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但是每一个版本的教材毕竟面对的是多个省区及多个区域,而每一区域除了具有一些大区域的共同特征之外,也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加之每一个区域的学生特征及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选择家乡的有关材料,让学生从学习身边的地理开始。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是“城市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天津市城市化过程作为案例,选取大量反映天津时代变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城市化的概念、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同时也理解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互为共生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致力于家乡建设的情感。
再如,在学习“湿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可以选取天津的七里海湿地案例,分析“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何关闭”,从而认识湿地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学习“产业转移”内容时,可以从“雄安新区”导入,了解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规律及产业转移对产业的移出地和移入地的影响。
精选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自己家乡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措施,这样既能拓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深度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
(二)注重自主探究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独立认知活动,通过探索、研究来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积极动手,切身感受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不合理活动进行深层次反思,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时,教师指导学生实地调查天津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附近熟悉的功能区的变化材料——机械厂变成医院,油墨厂变为法院,汽车发动机厂变为金融中心,等等,在课堂中将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功能区变化的原因,归类整理,进行统计,按照所学原理解释不同功能区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如此,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必然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紧密联系及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体会得更加深刻。
再如,在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关于沙窝萝卜和小站稻的文字、视频及图片资料,同时提供包含众多和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的实例库——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杭州的“明前龙井”引种日本后效果不好;冬季,四川等省區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等,并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归纳总结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在“农业区位因素实例库”中选取对应的实例。另外,还可以深层次挖掘人地关系思想内容,以便于正确看待人地关系。比如,根据小站稻的发展过程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依据材料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可以改造吗?如果可以,你能举出其他相似的事例吗?此项活动的设计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过程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融合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内容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三是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来说,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支撑着地理学科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因此,在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中,地理实践活动不可或缺。
例如: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的课题名称为“分析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课题目标是根据所选区域的区位条件来分析该区进行相关生产活动的必然性,并了解这些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课题准备主要说明了该课题的主要环节,包括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分析影响、讨论对策等环节,检查进度规定了各阶段的研究进度。根据课题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后,选取天津某区域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以选取的天津市武清区的产业转型为例,首先为学生提供武清区及其产业转型的相关图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和了解,之后组织学生去武清区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实地进行考察,并设计以下探究活动:第一,了解武清区的地理位置及区位优势;第二,分析武清区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地毯园”蜕变“电商园”这样一种产业转型对武清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三,总结武清区作为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调整措施及对全区的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四,说说位于武清区的郊野公园、绿博园、森林公园、湿地生态园等自然旅游资源对天津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第五,评价武清区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简介武清区在现阶段面临的劣势与挑战,等等。
这里的每一个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其实都是围绕人地协调观进行的。学生在实践中训练五官感受力、想象力,激发好奇心,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评判、建议,深刻感受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化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也实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
四、小结
目前,高二、高三年级还没有完全适应本轮课程改革的新教材,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依据新出炉的课程标准,深入挖掘现有教材功能,重点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