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提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作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本文通过对“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经验进行梳理、总结,结合毕节市“城市双修”工作实践,探索建立山地城市“城市双修”工作模型:以城市体检作为高效手段精准把脉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状况;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多专业多部门共同划定生态空间、制定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双修”建设项目;进一步厘清工作职责,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等,保障“城市双修”工作持续高效推进。
关键词: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体检;城乡建设规划;山地城市;毕节
1 引言
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59.6%,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和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不足、特色风貌缺失等城市问题。2015年12月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和“提倡城市修补”。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和“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成为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工作。
2 他山之石:“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经验
自2015年以来,住建部持续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将其作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行动。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17]59号)[1],先后分3批在全国58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不断从组织模式、新理念新方法、适宜技术、资金筹措和使用方式、长效机制、成效评价标准等[2]方面探索和总结工作经验: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民生为本;二是完善统筹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建章立制、项目示范;三是健全协同机制,坚持高位统筹、协同推进、久久为功。
3 毕节探索:找问题、找差距,建设山水宜居城市
3.1 开展生态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
通过深入调查,毕节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地位重要但脆弱,自然山水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于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难以满足市民需求。
通过公众调查,市民认为“需要解决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水体治理(83%)、固废垃圾污染(73%)和废弃地利用(65%),“需要改善的城市功能”分别是交通出行条件(81%)、公共服务设施(80%)和公园广场(68%)。
3.2 编制“城市双修”规划
确定工作目标、重点和任务,制定了分区、分类建设指引,指导各专项规划、重点片区设计和工程项目。点-线-面相结合推进山体修复;分类分段采用差异化措施开展白甫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城市更新增加绿地,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活动空间;打通断头路、优化交通节点、增加停车设施、完善慢行空间,改善出行条件;分区分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
3.3 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针对生态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发现的城市问题,组织实施了一批“城市双修”建设项目,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七星关区重点实施倒天河综合治理工程和山体公园建设,开展微改造试点和重点片区品质提升工程。
4 山地城市“城市双修”工作路径探索
4.1 摸清底数
通过多专业、多部门协作和指标數据,深入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状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精准发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客观真实的问题和短板,透过现象分析“病根”,为系统解决城市问题提供科学诊断。同时,结合社会满意度调查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校核,使城市体检结果贴近市民真实的生活感受。
4.2 统筹谋划
(1)多专业多部门共同描绘生态保护底图。宏观层面,保育生态安全格局。针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特别是陡坡开垦、森林破坏、草原过度放牧带来的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统筹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工程和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保育良好生态基底。
中观层面,保护城市山水格局。通过GIS软件,进行高程、坡度和汇水分析,识别出山体、不适宜建设区域和“小流域”分布,分组团划定山体、水体保护线。重点依托纱帽山、青龙山、阳山、南山等城市近郊山体,建设环城绿带和依托倒天河建设公共休闲带。
微观层面,建设城市山体公园和雨水花园。充分保护城市边缘和内部自然山体,并在山脚布置环山绿地,增加山体公园活动场地和内容。在“小流域”分析出的汇水区域,布置带状绿地,或结合地块开发建设雨水花园。
(2)强化“城市双修”规划法定地位和管控体系。将生态修复规划、城市修补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并建立与详细规划的协调机制。划分为生态控制区和城市建设区,其中生态控制区可细分为山体保护、水体保护、湿地保护等单元;城市建设区可细分为临山、滨水、公共中心、公共空间、宜居社区等单元。通过问题短板明确、功能定位清晰、空间边界明了的单元划分,提出针对性的“城市双修”策略、细化措施和内容要求,加强其整体性、传导性和有效性。
4.3 渐进实施
(1)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建立相关部门信息汇集机制,将各部门发现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年度汇总,如交通、市政、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基础设施短板和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民政等部门的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转化为“城市双修”年度问题清单,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将任务分解为市、区、街道、社区的工作。
(2)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山地城市特征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对山水、历史文化、慢行系统、设施布局、城市风貌等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山体修复、水体修复、交通优化、市政设施修补、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等导则,指导“城市双修”项目实施,适时转化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标准与准则、技术规定。
(3)发挥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从市民关注的小事、烦心事着手,结合民生实事选取条件成熟的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以“城市双修”单元为单位先行开展“城市双修”示范区,进一步探索规划设计、新技术应用、资金筹措、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工作经验,进而复制推广。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稳定阶段,存量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城市双修”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其针对性、系统性、科学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树立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城市体检和城市设计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高效推进“城市双修”工作。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2] 中国经济网.住房城乡建设部举行新闻通气会.
作者简介:
胡传粳,注册城市规划师,贵州毕节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