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的价值传承

2020-06-11 00:35肖洋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肖洋

摘要:周恩来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以爱国主义和党性修养为依托的红色精神宝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来源。周恩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周恩来总理秉持德才兼备的育人观,促使当代高校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同频共振,突出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德育导向,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重要的价值引领原动力。

关键词:周恩来教育思想;高校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恩来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文化传统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完美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教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之歌,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的时代纪元,如何发扬好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继承好党的红色基因,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让周恩来教育思想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更开启了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篇章。

一、立德树人:周恩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周恩来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周恩来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亲自规划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蓝图,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思想体系,至今对中国高校发展仍具有借鉴价值。周恩来高等教育改革思想是周恩来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旨方针,而且打造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内核,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教育为民、师资建设、求真务实和爱国自励四个方面。

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是周恩来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的核心意涵。建国初期,周恩来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充实社会主义高层次人才储备的核心保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周恩来的教育观,不仅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上,更表现在号召教育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方面。周恩来的这些思想,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全民学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教育为民理念的时代传承。

培养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周恩来教育思想对教师培养的现实要求。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取决于能否拥有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周恩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他在中共八大中指出:“缺乏师资和学生质量不高,是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并一再指出“师资培训不好,将来学生也教不好”。因此,周恩来认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抓紧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周恩来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规制,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荣誉感,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

坚持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国情特色,是周恩来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事业务实发展的求真本色。实践性是周恩来教育思想的理论根源,国情是决定国家教育发展模式的核心要素。周恩来十分重视中国教育的国情特色问题,反对脱离中国国情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运用外国的科学技术搞建设,要从中国的底子出发,逐步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周恩来高瞻远瞩地提出改革教育结构的思路,在做好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国家培养兼具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型人才。这与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呼应。

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周恩来教育思想传承至今的永恒主题。周恩来教育思想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族自信。周恩来说:“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勇敢和勤劳。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他提出:关心国家大事与否,是衡量一个人对祖国热爱和关心的程度。二是文化自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爱国主义思潮广泛存在于民众之中,从历史教育中推动爱国思想传承,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总体而言,周恩来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时代价值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推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现代化,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改革路径,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周恩来教育思想作为周恩来总理留给后人的精神力量,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仍然能看到周恩来教育思想的光辉印记。

二、周恩来教育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

如今,高校校园文化和师生道德生活状况,都在不同层面上受到个人主义和世俗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师生的引导力,需要诸多探索。周恩来教育思想对于高校师生而言,不仅仅是道德符号,更是青年人认知和规划美好生活的榜样。从宣讲到共鸣,是周恩来教育思想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方向。

首先,以周恩来教育思想筑牢思想基石,引领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周恩来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引领地位,夯实中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的政治底蕴,为高校树立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提供精神动力。例如,作为周恩来总理亲自创建的首都高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口述史、网络校史馆等校史传承平台为抓手,对全校师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通过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会,在每年总理诞辰日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以经典剧目《总理在二外的微情节》来重现周总理多次视察北二外的校史,展现总理廉洁奉公、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其次,以弘扬周恩来教育思想培养政治认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弘扬周恩来教育思想,能够推动学科德育向人才培养转型,将人才培养改革纳入“铸魂工程”的宏观框架,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融合国家方略施行和历史责任担当等政治元素,引导师生正确认知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例如,周恩来邓颖超展览馆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举办“魅力智慧——美国人眼中的周恩来图文巡展”,真实展现出周恩来总理深邃的外交智慧和非凡的个人魅力,培养学生从容理性的大国自信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与专业知识学习进行自主融合,从而整体提升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再次,遵循人才培养教学规律,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高校,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新生教育、学科竞赛等重大活动契机,宣讲周恩来外交外事工作的使命责任与大国担当,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外事等专业课程的同时,融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通过举办全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外交谈判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学生对中国外交外事工作的深入了解,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最后,打造协同育人制度保障体系,为弘扬周恩来教育思想充实新时代内涵。完善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措施是办好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主要着力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打造成专业德育化改革的核心平台,尤其注重教学过程的社会服务性与贡献性。二是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置于弘扬红色文化的框架之下,对教师队伍进行“学习-实践-反思”循环式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职业素养与主流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师的课堂话语体系。三是打通教辅部门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壁垒,推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及教辅部门组建“协同育人导师团”。

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融入周恩来教育思想,不仅能够让专业课成为传承红色榜样精神和坚持中国道路的大讲堂,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奉献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让专业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牢固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是周恩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改革的现实价值。

三、周恩来教育思想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可持续动力

如何将周恩来教育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唯有坚持以高质量教学效果为导向,才能够增强传统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教学中的亲和力与生命力。学生需求是未来周恩来教育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深度融合的立足点与成长点,其发展方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方面,从学生的素养提升需求出发,构建专业课+工程综合教材体系。将周恩来教育思想、周恩来生平融入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鼓励专业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敬业爱岗精神的培养,提升专业课教学的感染力和正能量,最终提升学生表达沟通、自主求知、專业应用、尽责抗压、社会公德等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能力建设需求出发,构筑全方位育人体系。从“校史文化、价值引领、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就业技能”五个维度出发,健全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依托各高校围绕周恩来思想研究的学术机构和师生社团,打造针对性强、好评率高、呈现性佳的高校思政教育新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周恩来教育思想的有机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栋梁。在中国复兴的历史伟业中,高校应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引导学生继承周恩来教育思想、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方能塑造“既能中外兼修,更能报效祖国”的精神家园。唯有像周恩来总理一样,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培养出德才兼备、心怀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传亮.周恩来实践教育思想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2]杭国英.周恩来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的基本特点及现实意义[J].江苏高教,2001(06).

[3]王铁军.周恩来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1997(05).

[4]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柳思思.欧洲生态学校:理论、政策与实践创新[J].比较教育研究,2019(07).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