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垃圾分类有了新的要求,并在试点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口罩、手套等成为全民生活必需品,丢弃量激增,分类垃圾桶的存在,能够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起到保障作用。但是,现有分类垃圾桶在功能上存在着较大缺陷,满足不了当前的公共卫生需求。为了降低公共卫生隐患,设计新型的普通生活垃圾分类桶和“防疫废弃物”专用桶,势在必行。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从上海、深圳等试点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来看,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但其他中小城市垃圾分类效果却微乎其微。主要原因在于,居民自小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各地区也没有明确要求和强硬举措推行垃圾分类。虽然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启示,但是由于大多数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垃圾分类回收的知识储备不足,很少将不同垃圾分类投放[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下,首当其冲要做好公共卫生设施的保障工作。因此,疫情之下的垃圾分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使用过的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是主要的潜在污染物之一,处理好这类防疫废弃物,成为垃圾分类的关键点。通过线上线下的了解,大部分人认识到了废弃物的危害,能够自觉分类投放防疫废弃物,但是总有小部分人我行我素,缺乏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很多地区紧急设置专用桶收集防疫废弃物,对废弃的一次性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专人专车回收,集中消毒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果[3]。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分类垃圾桶形式单一,其功能、结构、色彩以及标识的设计存在缺陷[4],重要的是还没有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过针对性的设计。在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普通的分类垃圾桶已经不能满足疫情时期的生活需求,表1对现有分类垃圾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从日常和疫情两种现实状况出发,对现有分类垃圾桶在设计上和使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新型分类垃圾桶设计提供了思路。
垃圾分类与分类垃圾桶是相辅相成的。从垃圾属性来看,垃圾桶可将第一类普通生活垃圾按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分类,第二类防疫废弃物专用桶可按疑似病例、隔离人群和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划分,在其功能上实现分类处理。根据前期对垃圾分类和垃圾桶存在问题的分析,分类垃圾桶设计要点如表2所示。
表1 现有分类垃圾桶问题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
图2
图3
图4
合理的垃圾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人们分类与投放。分类垃圾桶在实现分类投放的基本功能上,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和材料,结合产品功能进行更加人性化的、合理的设计。应急情况下防疫废弃物要进一步细分处理,细分投放,更有利于降低病毒污染,也方便清洁人员进行处理。
分类垃圾桶从功能出发,进一步构思造型细节、标识上的设计。
首先,功能上作“加法”设计。“厨余垃圾”存在油腻、水分高、气味难闻的问题,垃圾桶可以进行油水分离和远距离踩压器设计。“有害垃圾”存在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危害的问题,垃圾桶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二次分类投放设计,避免垃圾之间接触产生化学反应,减少对人体的伤害。针对“可回收物”存在饮料瓶、矿泉水瓶残留液体容易弄湿弄脏纸类品的问题,垃圾桶可以进行二次分类的投放口设计。“其他垃圾”湿度高、气味难闻,为了避免手接触桶盖,采用可拆卸的远距离踩压器设计。
其次,造型细节上小做“文章”。垃圾桶本质在于收集垃圾,不管是普通生活垃圾桶还是防疫废弃物专用桶,设计时不必过于繁琐华丽以及智能化。表现在:一是针对从垃圾桶外面是看不到桶内垃圾属性,在标识不清晰的情况下出现误扔垃圾的情况,设计时,在垃圾桶桶身材料选取上采用一小部分半透明可视化材料。二是在设计上可以根据垃圾桶属性,在桶身位置贴上一圈同种颜色的pvc发光膜,便于黑暗中清楚识别垃圾桶类别。
最后,标识上进行图示化设计[6]。我国各个地区的普通分类垃圾桶标识不明确,不够细致,导致混扔现象严重。相比于文字加logo的表述,人体视觉上更容易接受来自于图形清晰明了、简洁直观的表达。所以在标识设计时,可以根据垃圾外观造型特征,进行图示化设计。图示化能够直观、明确的表达垃圾属性,居民在扔垃圾时可以简单清楚地知道什么垃圾应该投放在哪个垃圾桶内。
经过表1、表2中分类垃圾桶存在的问题和设计要点分析,从功能设计和设计创新两大部分进行论述,进一步从功能、造型、结构、标识上进行新型分类垃圾桶的设计构思。
结构设计上要“各有千秋”。主要体现在投放口和开盖方式的设计上。
首先,“可回收物”桶的投放口要根据物品的形状、大小来设计,比如,根据易拉罐、矿泉水瓶的造型,设计小圆型投放口,纸类品比如外卖包装盒体积较大,设计成高度低的长方形投放口,居民扔包装盒时不得不压扁再投放。“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药品、含汞温度计等,混在一起会交叉污染,桶内通过隔板分为几个可以取出的投放小桶,主要有药品投放口、废电池投放口、灯泡灯管投放口、化妆品投放口等,便于对有害垃圾分类储放及清理。那么针对口罩等防疫物质紧缺,不法分子会回收贩卖,甚至会有一些老人或者流浪者缺乏疫情安全知识,拾捡废弃口罩的情况下,在“防疫废弃物”专用桶的投放口设计上,可以借鉴碎纸机的结构和原理设计成“简易剪切刀”,破损口罩等潜在威胁物品[7],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来维持运行。
其次,合理的开盖方式可以增加用户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翻盖式垃圾桶,尤其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打开盖子时,居民一般会有不适与厌恶,产生开盖扔垃圾的抗拒心理[8]。这两类垃圾桶设计可以借鉴卫生间踩压冲水方式,采用可拆卸的踩压器新设计,用脚板踩压,远距离打开盖子,设计布置在距离桶身正前方1~2米处,减少气味瞬间散发。
表2 分类垃圾桶的设计要点分析
为了避免随意打开“防疫废弃物”专用桶,产生病毒交叉污染的危害,垃圾桶要密封[9]。但是为了能够让清洁人员进行后续集中清运处理,专用垃圾桶的设计需要有“上锁”功能,如“指纹锁”设计,专人指纹解锁开盖,保证任何人不能够随意地打开盖子,威胁其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简易剪切刀、指纹锁以及太阳能板、电路板的存在,设计放置在桶盖位置,具有一定的重量和位置要求,因此,为了方便清洁人员能够消毒和清理防疫废弃物,桶盖和桶身作独立部件设计,通过指纹锁分开和固定上下两部分,解锁后,可以直接取下桶盖,结束清理后对准桶身合上桶盖,即可锁住垃圾桶。
最后,在设计“防疫废弃物”专用桶标识时,考虑到为了防止居民误扔,设计时,文字、图示应该放大加粗,标识颜色应醒目地区别于桶身的颜色。两种“防疫废弃物”专用桶面对的是疑似病例、隔离和无症状健康的两类人群,使用的对象不同,所以要在标识上作区别设计。标识要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图示,必要情况下加以详细文字说明。
本文是基于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背景下新型分类垃圾桶的设计思考,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对垃圾分类现状的分析,从日常和疫情两种事件状态下的垃圾桶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普通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桶和“防疫废弃物”专用桶的设计,从功能、造型、结构方面增强现有分类垃圾桶的使用功能,在标识设计上进行了图示化设计构思,有助于更精确地进行分类垃圾投放。对于“防疫废弃物”专用桶的设计,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疫情在公共卫生设施的安全保障问题,也是为了应对未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能够有充足、完善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