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畅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学科竞赛是检验高校创新人才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其顺应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该纲要提出:“高等学校都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培养多种规格、侧重应用的人才......要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2020年1月3日,高校竞赛评估排行榜专家委员会议在杭州召开,审议并通过了《高校竞赛排行榜评估项目遴选办法(2019年修订)》,新增12项竞赛纳入排行榜。[2]目前,共有44项竞赛纳入项目名单,其中首批进入榜单的文科类竞赛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就是针对高校广告教育现状的一次改革尝试,其能根据市场用人的需求,实现高校与广告市场之间的对接,促使广告教育不断向“高质”优化发展。可以说,学科竞赛根据社会、企业及市场的实际需要,将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成为推动、引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1.学科竞赛是学术交流与专业培训的一种良好形式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形式和载体,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作品、研究成果,放到竞赛中进行展示,接受专业评委的评议,充分实现学术信息的扩散和传递,使参赛人员都能从交流中学习到别人的专业长处。学科竞赛还是具有竞争性的评价形式,这种竞争性的评价引入了企业参与其中,这又让学科竞赛成为一种走出校门的社会性评价,这种来自第三方组织的社会性评价,是今后高等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积极且正面的意义。可以说,学科竞赛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还能通过接受高水平的专业评选检验教学实训的成效。
2.学科竞赛可以推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科竞赛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样具有实战性质的训练仅仅通过上课教授是不能满足的,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打破“45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常规课堂教学以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参赛资讯、主题解析、技法运用等方面的指导。同时,指导教师根据竞赛内容,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教学,使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参赛项目。通过比赛,学生可夯实专业基础,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则可以不断把握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地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实现专业教学实训效果的最佳化。
3.学科竞赛有利于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一直是当今人才的重要工作能力之一,团队参赛也是学科竞赛参赛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团队参赛,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并让其快速确立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同时在团队协作中,通过主题研讨、资料搜集、创意策划、设计实施、效果表现等众多环节,其统筹规划能力、相互配合能力以及动手执行能力等均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在广告专业的学科竞赛中,一个优秀的广告作品是较难只由一个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的,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凸显自己学科及专业特长,有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激发自主创新创意,定位市场及企业需求,设计方案,最后完成作品。
4.学科竞赛能促进多方协同培养人才机制的形成
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开放办学力度不够以及与社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而随着学科竞赛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促使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许多高级别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已经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平台,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为高校、科研单位提供有力的资源。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行业认知,如行业中前沿的创意理念、传播方式以及创作技巧等,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专业人才对高校教育进行补充,具有十足的行业融合力。
1.基于学科竞赛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科过于分化,学生容易出现知识面不够宽,缺乏综合问题处理能力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过度追求专业化发展导致的。学科竞赛能促进不同学科及专业之间创新人才的融合培养,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通过参赛能带动学生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主动学习超出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动手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科竞赛涉及范围较广,通常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人相互配合,这也促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如广告竞赛中的影视广告类,就涵盖了广告创意、脚本撰写、导演、摄像、演员、灯光、后期剪辑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互动类、动画类的广告还涉及视觉设计及H5等新媒体技术知识的运用。因此在广告竞赛的参赛组队中,就要根据实际需求,将广告学专业与编导、表演、视觉传达、计算机等不同专业的同学等进行组合。跨学科的专业合作不仅能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能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提高竞赛的获奖几率。此外,在竞赛过程中,应该积极调动更多学生,促进其广泛参加,“按照竞赛项目形成竞赛兴趣小组,小组成员覆盖各个年级,从低年级选拔成员参赛”[3],建立起“梯队”模式,发挥各自所长,并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让参赛经验及方法不断传承,快速提高参赛的知识及专业技能。
2.基于学科竞赛的教学、实践及科研的融合培养
在高校教育中,一直都在“学”与“术”中寻求平衡,不仅要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及思想品德,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学科竞赛能带动专业及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实现竞赛成果与教学科研成果的双向转化,并持续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动力,解决大学生实践与科研能力都相对薄弱的问题。一方面,老师可以将教学及科研内容的一部分转化为学生学科竞赛的主题。从竞赛应用的实际问题出发,老师组织围绕命题涉及的专业知识点进行教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充分参与理论分析、创意形成、实践操作、作品呈现等全过程。2018年,笔者所在学院还与开普天下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成理开普天下传媒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广告横向课题,这不仅为教学及科研提供了实践基础,也给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了支持与保障。随着竞赛的逐步推进,有利于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良性思考,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研究,提升学生科研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将学科竞赛的作品转化为科研项目及理论研究。通过参赛将创作过程形成的宝贵思路及优秀方法记载下来,指导老师可以将其提炼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学生也会专业理论知识形成更有深度的理解与掌握,并可以将其转化为科研项目的申报材料、科研论文或毕业设计等。通过学科竞赛让学生的实践与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加牢固,同时也促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与成长,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3.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培养
在目前一些高校培养模式中,在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上倾注了大量精力,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却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对于就业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基于学科竞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闭环,以“导师制”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专业直接挂钩的学科竞赛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使得学科竞赛的内容紧扣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竞赛及实践提升,有层次的渐进式培养,真题真做,形成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实践平台,尤其适合非毕业年级的学生。建立“培育+项目+团队+竞赛+创业”五位一体的第二课堂,通过创业培训、创业导师与学生创业项目“结对子”、成功典型人物、校友讲座和访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以参赛为契机,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调研、实践等相关活动内容,增进跟社会的接触,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动手能力等问题,将学习能力不断向工作能力、业务能力转换,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未来工作生涯进行规划,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毕业后能轻松跟工作实际内容实现对接。推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融入创新、创意、创造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将参赛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图1 “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
1.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优秀教师团队
教师始终都是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引领者,让具有丰富参赛指导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在理论基础及应用方面进行培训与指导。学校应支持更多教师在学科竞赛参赛指导技巧进行进修培训,促使教师不仅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过硬的专业素质。另外,引入相关行业专家及资深工作者,及时帮助学生了解最新行业的发展热点及动向,能使学生更好地从市场及企业的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设计和创作,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更好将理论转化与实践的能力,更大程度实现高校人才向企业人才转化与输出的可能性。如笔者所在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30人,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此外还聘请了20多位业内外知名人士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专门建立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共同为学生开展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和方法训练、创业意识和技能培训,引导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教师将学科竞赛命题、学术前沿和实践经验融合课堂教学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教学全过程。
2.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要随时保持与行业接轨,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推动相关实验室教学环境及技术的升级改造,搭建起与校内外及行业专家、学者的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专业视角及良好的实训环境。加大实验中心及相关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尽可能做到“全天候”开放,为学生及指导教师开展学科竞赛提供硬件资源上的充分保证,也能使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和使用最新媒体技术。如笔者所在学院与华栖云科技已成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初步构建集教学、生产、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媒体教学生态系统,并连入爱奇艺、阿里大文娱大鱼号内容运营接口。拥有mac工作室、摄影棚、线性编辑室、非线性编辑室、语音室、MID制作室、录音棚、3D打印室等,还配有RedOne 4K摄影机、苹果MacPRO四核工作站、12米电控摇臂、无人机等传媒与艺术行业前沿高端设备,既能满足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需要,还可满足学生在广告片、微电影、纪录片、新闻片等作品的拍摄与制作,实现实验、实践、实训一体化。学院还与江苏广电、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成都传媒集团、封面新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四川博物院、成都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一线单位共建20多个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
3.优化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进一步改革
要通过学科竞赛为导向进一步促进“三融合”创新人才的优化培养,就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和调整,重新组建教学内容框架体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部分。以笔者所教授的广告专业为例,将理论为主的课程如《广告学概论》《广告心理学》《广告文案写作》等引入广告类竞赛获奖作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将实务为主的课程如《广告创意与策划》《影视广告》《广告摄影》等专业核心课,引入每年学科竞赛命题,通过创意思维与动手技巧结合,运用“案例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促进参赛广告作品形成,并就随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参与者。老师甚至可以将广告作品纳入该课程的期末考核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科竞赛也给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中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征以及专业特长的潜力发展等,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兴趣,形成不断上进努力学习团结一致的良好学风氛围。我院提出以“以作品促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以“智慧创作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理念,在学科竞赛的引领下,建立“大一专业意识引导——大二专业素质培养——大三实践能力提升——大四就业技巧培训”的指导体系,通过对专业知识的逐步学习,将竞赛内容与理论及实践实习结合,最后将学习与竞赛积累的经验技巧投入到就业中。
4.制定竞赛相关管理办法及激励制度
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及激励制度是推动学科竞赛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了在更大力度上促进学生及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尤其是高级别的学科竞赛,学校及学院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及激励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条例,形成奖励体系。在指导老师方面,可以将教师指导的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绩效考核、年度评优、聘岗及职称评定体系中,在学生方面,可以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必修环节中,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对于获得重要奖项的作品更要加大宣传及展示力度,对获得重要奖项的学生给予奖励,在评优、升学上给予更多的优先政策,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就业上与对口及合作的优秀企事业单位进行优先推荐。我校于2018年印发出台《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对组织机构及管理进行了详细说明,还对学科竞赛等级进行分类,根据学科竞赛活动的主办单位、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因素,共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其中国家甲级按照全国高校竞赛评估排行榜最新所示进行划分,将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列为国家甲级比赛以及学校重点资助项目。另外,还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方面视同获得一定级别的教学成果奖,并对获奖现金奖励的标准作了详细说明。学校十分鼓励将国家级竞争中具有高显示度的作品陈列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说,“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4]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基于学科竞赛的“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成形。笔者亲身参与指导的2018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广告学专业学生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3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奖14项以及四川赛区一等奖27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77项。在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三等奖5项、国家优秀奖6项以及四川赛区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1项的优异成绩。学校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参赛高校称号,笔者也两次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以及四川赛区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此外,学生还在老师指导下获得“全国首届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在2018年到2019年的“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获全国三等奖2项,“时报金犊奖”大陆三等奖2项等。参赛获奖的学生都保研或考研到“985”“211”等知名双一流大学深造,有不少获奖毕业学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电视台、杂志社等单位就职,也有成功开创广告公司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这些都体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培养理念。因此,要坚持发扬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的价值特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培育更多优质的创新型人才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