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沿源,李海东
(1.台州学院商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2.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403)
现代税收竞争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税收竞争会导致地方均衡税率过低、公共品供给不足,而存在效率损失[1-3]。为此,不少学者试图从中央财政干预的角度,寻找对其的矫正方法。较典型的是Boadway等[4]。其提出通过合理调整中央配套型转移支付的配套比例,可以消除地方因税收竞争所产生的税率过低和支出结构扭曲,而改善经济效率。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配套型转移支付因具有“庇古税”特点,从而能对地方税收竞争的“外部性”进行矫正,那么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的均等化转移支付是否也能发挥类似作用,而改善地方税收竞争的效率?
较早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给出肯定回答的是Kothenburger[5]。其通过一个标准的资本税收竞争模型,认为在均等化转移支付下,某地降低税率吸引流动性税基以提升本地利益时,也将增加向外转移支付规模使本地利益受损,从而会减弱其参与税收竞争的激励而使税率提高。在其基础上,不少文献从各方面做了扩展,且大多得到与之类似的结论。如,在地区异质和资本供给具有弹性时的税收竞争[6]、同时存在地方税收和财政支出竞争[7]、同时存在地区间横向税收竞争和中央对地方的纵向税收竞争[8],以及存在中央对居民收入再分配时的税收竞争[9]等。
与此同时,另一些研究则得到与之相反的结论。如,“预算软约束”使地方先于中央决策[10,11]、地方财政竞争类型与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类型不相对应[12]、聚集效应[13]及使用企业收入税而非资本税竞争[14]等。他们大多认为在相关条件下,均等化转移支付会引起额外的负向激励,从而对地方税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除理论分析外,学界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且与理论结论相应,同时存在肯定[15-17]和否定[18,19]两种答案。
鉴于当前学界对该问题并无一致结论,本文拟进一步对其分析。综观现有研究,有一共同点。即,均分析单独国家的情形。现实中资本不仅在同一国内不同地区间流动,还在不同国家间流动。即,同时存在国内和国际税收竞争。为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进行扩展,将该问题放在包括多个国家的模型框架下分析,以丰富对其的认识。
多国模型下,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对地方税率的影响,至少存在以下原因,使其可能区别于单独国家情形。一是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只能对参与竞争的部分地区(其国内而不能对国外地区)的财力差距进行直接调节,相较于单独国家时能对所有地区的财力差距进行直接调节。二是其效应受其他国家所含地区在数目、规模、技术水平和初始资本存量等方面特征的影响。三是由于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对其国内竞争的某种协调,从而一方面能减少总竞争程度和有利于所有国家福利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其国税率往往高于没有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国家,使其福利也低于后者。这种国家间福利的相互关联性,意味着各国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存在策略性影响关系。
那么,其差别具体有哪些表现?相关数据能否提供经验支持?这是本文接下来将要回答的问题。第二部分将“标准税收竞争模型”扩展到包括多个国家的情形,从理论上分析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对地方税率的影响。第三和第四部分利用我国省级和县级数据,分别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是全文结论。
参照“标准税收竞争模型”[1],设有n个相同国家,1,2,......,n。各国人口数为 D,所含地方辖区数为m。各地区规模(人口数)相同①,但在初始资本存量和生产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
则 国 家 i 地 区 j(i=1,2,......,n;j=1,2,……,m)规模,人均初始资本存量为kj。产出为地区固定要素与可跨地区流动资本的函数。参照[20,21],设为其中,aj>0;kij为所使用的资本。可得,资本边际产出为线性且满足地区固定要素收入为
各地区对辖区内资本从源征税,设税率为tij,因而税收收入为 tij·kij。各国中央政府可在其国内不同地区间实行财力均衡性转移支付。参照[5],设目的为促进地区间财力(税收收入)均等。可知,国家i地区j所获转移支付,βij=表明地区间财力均衡程度。其值越大,地区间财力均衡越强。当αi=1时,地区间财力完全平均;当 αi=0时,地区间没进行财力均衡;当 αi处于他们之间时,表明地区间部分财力均衡。
地方政府以其财力(税收加上中央转移支付)提供消费性公共品,rij=tij·kij+βij,以最大化本地福利。各地区关于消费性公共品的偏好函数相同,参照[22],假设满足线性关系,系数为λ+1。其中,λ>0,反应地方政府对消费性公共品的偏好。
社会福利函数包括三部分:地区固定要素收入、资本收入及对消费性公共支出的偏好。则国家i地区j的目标函数为,其中为资本税后利润。
下文先分析社会性最优状况以作参照,然后分析存在转移支付时竞争性均衡的变动。
设存在一种机制,其在一定约束下,能通过决定整体经济中各国各地区税收、资本量,以及消费性公共品供给水平,以最大化所有国家福利总和。即,
求解可得,国家 s(s=1,2,......,n) 地区 h(h=1,2,……,m)的最优资本量和税率分别为,其中为各地平均生产技术水平;为各地平均初始资本存量②。可见,最优状况下,各地税率相同,而资本量的差异仅与各地生产技术水平有关,与初始资本存量等差异无关。
其次,各国各地区政府决策。对不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 i(i=P+1;P+2,......,n)地区 j,其问题是,在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转移支付政策、其他国家和本国其他地区税收既定,同时考虑到资本市场均衡条件[式(I)]下,选择税率以最大化本地福利。即,
对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 i(i=1,2,......,P)地区j,其问题是在本国和其他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中央转移支付、其他国家各地区和本国其他地区税收既定,同时考虑到资本市场均衡条件[式(I)]下,选择税率以最大化本地福利。即,
求解,得一阶条件,
联立式(I)、式(II)、式(III)求解,可得各国各地最优税率(设为,为相关参数的函数。记为,
再次,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中央政府决策。对国家 i(i=1,2,......,P),其中央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在其他国家转移支付政策既定,同时考虑到本国和外国各地税收[式(IV)],以及资本市场均衡条件[式(I)]下,选择本国转移支付政策,以最大化本国福利。即,
为得式(IV)和式(V)的含义,首先分析其均衡状态情形。均衡状态下,由于实行转移支付和不实行转移支付的两类国家各自内部对称,故两类国家各自中央及各对应地区政府面临问题相同、政策选择相同。因此可设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各国转移支付均等化为,各对应地区税率 tuj(j=1,2,......,m)。对不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各国对应地区税率为 tvj(j=1,2,……m)。结合式(I)、式(II)和式(III)求解得,
可以看出,各地税率主要受地区生产技术水平、对消费性公共品偏好、地区初始资本、国家总数、实行转移支付的国家数及这些国家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比前文社会性最优税率水平可知,无论这些变量如何取值,两类国家的税率均总是低于社会性最优水平,这表明竞争性均衡存在效率损失。
从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看,地区初始资本存量越低、对消费性公共品偏好越小、国家数或各国所含地区数越多③,税率越低,从而其偏离社会性最优税率越远或效率越低。
关于均等化转移支付对地方税率的影响。可得,当 mn<1+λ 时;当 mn=1+λ时,;当 mn>1+λ 时 ,。即,随着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国家数增加和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的提高,两类国家的税率在一定条件下都相应提高;在另一些条件下则可能下降或保持不变。
由于模型的线性特征且各国对称,因而式(IV)中税率关于转移支付均等化的反应,符号与均衡状况相同,即依相关参数(设为g)的值而存在多种可能。且由式(IV)和均衡情况可知,g为各国所含辖区数和其他国家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的函数,且>0。
由以上分析可得,
引理 竞争性均衡下,取决于各国所含辖区数和其他国家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一国均等化转移支付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或不影响其地方税率。在其能提高税率的情况下,即使所有国家都实行完全均等的转移支付,地区税率也低于社会性最优水平,而存在效率损失。
因而,当所有国家都实行更高水平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并对所有国家都更有利时,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单个国家往往有降低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激励;当所有国家都实行更低水平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并对所有国家都更有利时,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单个国家往往有提高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激励。这类似于税收竞争中的“囚徒困境”:竞争性均衡结果总是偏离对所有国家最优的状况。同样类似的是,各国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间的反应函数,由于存在“策略替代”和“策略互补”,其方向也具有不确定性。即,式(V)中(h≠i)符号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综上可得,
推论 由于一国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会影响其相对其他国家的税率高低及相应福利状况,因此,各国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间存在策略性影响关系,并产生额外的效率损失。
前述理论表明,在多国税收竞争下,一国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能否提高地方税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对其进行检验,设定如下面板门限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tax)为地区税率变量。为增强结论稳健性,同时使用两个指标;总税收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前者为各地税收总额除以其地区生产总值,后者为各地企业所得税除以按收入法核算GDP的各地营业盈余。
解释变量中,eqtrans为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变量。定义为式中discrbf、discraf分别为各截面单元对其辖区转移支付前和后的辖区财力离散系数。其值为正,表明转移支付有利于促进辖区财力均等,且值越大均等化程度越高;为负,表明其扩大了辖区财力差距。
I(.)为指标函数,括号中条件为真时值为1;否则为0。g为门限变量。据前文理论,设定g=num.wnm-weqper。其中,num为一国所含辖区数,wnm为其竞争国家所含辖区数,weqper为竞争国家的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根据空间经济学原理,wnm定义为num的空间滞后变量,weqper为本国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的空间滞 后 变 量 。 即 ,wnm=W·num、weqper=W·eqtrans。空间权重矩阵为如下形式对称矩阵,其对角线上子矩阵w1=......=wT(T为样本时间跨度)。且任一子矩阵T),维数为截面单元数(J),且第i行第j列值 w其中 pgdpi,pgdpj分别为样本期内,i,j的人均实际GDP均值。即,当 j≠i时,wij为地区 i和地区 j在样本期人均实际GDP均值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并按照行标准化处理。g1,g2,......,gn为各门限值。β1,β2,......,βn+1分别为对应变量的系数。
xk为k维控制变量向量,所包括变量如下。地区所含辖区数。根据理论分析,辖区数量越多,税率越低,因此预期其系数估计值为负。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在税率上往往存在差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税收负担率也较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税收负担率也较低。经济增长率。累进税制下,经济增长率提高会提高地区均衡税率。同时在经济增长率较高时,为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往往会采取逆风向行事的相机决策财政政策,使税率提高,因而预期其影响为正。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经济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反映,并最终影响税率。所有制结构。不同所有制结构的状况在税率上可能存在差异。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该变量反映了地区自有财政收入对其财政支出的重要程度,能影响地方政府关于税收重要性和税率高低的选择。θk为对应的系数列向量。εit为随机误差,i,t分别为截面单元和时间。各变量名称、代码和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代码和定义
根据本文理论,样本应满足:包含多个相似国家,每个国家包含多个地方政府以及各国中央政府对所辖地区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等。现实中,由于各国在经济体量、发展程度、行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且同时获得多个国家的可比数据具有难度。为此,本文使用我国2007-2016年大陆地区31省级行政区及其所含县级行政区(不含设区市)为样本。该样本下,各省级行政区类似于模型中的“国家”,县级行政区类似于模型中各国的“辖区”,省级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类似于模型中“国家”对其“辖区”的转移支付。同时,与模型一致,样本中既存在不同省级政府间竞争,也存在各省内和省际间县级政府间竞争。特别的,相比国家间资本流动,同一国内地区间资本流动阻力更小,竞争特征更明显。这是其优势。
除各县级地区数、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外,其余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或据其计算而得。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其中需指出的,一是县级数。在样本期,部分县级行政区划虽有调整,但总数相对稳定。如,最小为 2009年和 2014年的 2069个,最大为2015年的2079个,二者数目变动在十以内。各省所含县级数却相差较大。如表3所示,不少省份在100以上,另一些则在10以下。主要分布则在[60,80]和[80,100]两个区间,其总占比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是转移支付均等化率。省对县级地区的转移支付是县级政府的重要财力来源。但其均等化效果在不同省份间有明显差异。如表4所示,既有部分省份在70%以上,也有仅为几个百分点,甚至为负等情形。但多数处于[0.3,0.7]之间,占比为77.74%。特别的,在[0.5,1]区间的比重为 41.29%,这表明 40%以上的省份都能缩小所辖县级地区财力差距达到一半以上。
表3 各省所含县级数分布
表4 转移支付均等化率的区间分布
对模型(x.1),首先进行门限效应检验和门限值估计。通过软件stata14.0计算所得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总税收模型还是企业所得税模型,都存在两个门限值。前者为 5903.2075和 6089.5366;后者为5911.9893和5986.7847。进一步进行面板门限模型估计⑤,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在普通面板模型估计下(eq1、eq2,eq4),无论是以总税收还是企业所得税表示,转移支付均等化的增强都有利于提升地方税率。其中,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总税率增加约0.0025个百分点(eq2),企业所得税税率增加约0.007个百分点(eq4)。从门限回归(eq3和eq5)看出,两个模型都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在不同区域内有不同影响。对于被解释变量为总税收的模型(eq3),当门限变量小于5903.2075时,其影响显著为正,且均等化率每提高1%,地方总税率上升约0.0018%。当门限变量在(5903.2075,6089.5366)时,其影响也显著为正,且均等化率每上升1%,地方总税率上升约0.0531%。但当门限变量大于6089.5366时,转移支付均等化率的系数估计值变为负数,且不再显著。这表明其不仅不提高地方总税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地方总税率。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所得税时(eq5)的情况与之类似:当门限值较小时,其有显著正向影响;当门限值超过一定数值时,影响变为负且不再显著。二者唯一差别是,在各对应区间,转移支付均等化率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系数均大于对总税收的影响系数,这或许反映了地区间更大可能是利用企业所得税而非总税收竞争的事实。
表5 门限效应检验
表6 门限值估计
表7 回归结果
其他变量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率、财政收支比等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化率和所有制结构因素有显著负向影响。地区所含辖区数,虽然符号与预期相符为负,但多数不显著,这或许表明其不是影响地方税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大量对称国家、各国内不同地区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初始资本存量上异质,并通过地方税以对流动性资本进行争夺的模型,分析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对地方税率的提升效应,并运用我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分析,本文结论如下。
多国模型下,地区税率和福利水平都随参与竞争的国家和各国所含地区数的增加而下降。当地区间仅在一种特质上存在差异时,地区间税率差异随地区异质性相应扩大,从而除平均税率过低导致的效率损失外,还存在地区间税率差异扩大引起资本跨地区配置扭曲加大的效率损失。
依赖于参与竞争的国家数和各国所含辖区数量,以及其他国家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等参数取值,一国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的提高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或无影响地方税率。在均等化转移支付能提高地方税率的情况下,即使所有国家都实行完全均等的转移支付,地区税率也低于社会性最优水平,从而效率也低于后者。
当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有利于地方税率上升和效率改善时,由于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国家税率高于不实行的国家,因而其有实行较低水平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动力;反之,当均等化转移支付会导致地方税率下降和加大效率损失时,其有实行较高水平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动力。这表明各国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之间存在类似“囚徒困境”的策略性影响关系,并使得均衡结果偏离于对所有参与方都最有利的状况。
利用我国省级和县级地区的面板门限模型分析表明,转移支付均等化程度对地方税率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其在前两个门限区间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第三个区间内影响为负且不显著。这充分证实了前述理论结论。
以上结论表明,相比单独国家情形,多国模型下中央均等化转移支付对地方税率影响具有更大复杂性,且其对地方税收竞争的调节功能受到更多局限。这也意味着需要考虑采取其他政策措施,甚至是国家间的协调等。
注 释:
①地区规模相同假定,只为避免计算过程过于繁琐。当地区规模存在差异时,可得一个额外结论是,规模较小地区将实行较低税率,与封闭经济地方税收竞争结论相同。
②下文若无特殊说明,a,k均指该含义。
③这是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的(Hoyt,1991)[23]。其指出,地区平均税率及相应效率与竞争程度成反比。随着国家数增加,总体竞争程度增大,均衡税率和效率下降也越多。
④单独国家和中央完全均等化转移支付下,地区税率能达到社会性最优(Kothenburger(2002)[5])。
⑤方法为固定效应面板门限模型(见Hanse,1999[25];Wang,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