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谢俊,童永号,李轶琛,马筠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少儿科,武汉 430012)
研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67亿,其中有精神卫生问题的约3 000万,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精神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目前其治疗方式仍以住院治疗为主。虽然国内已有对成年人[2]及老年人[3]精神障碍患者住院资料的相关研究,但对青少年住院患者的研究较少。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易受个性成长、性意识萌发、社会交往等内在因素及学习期望、升学压力、社会要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还易受二胎出生、隔代抚养、亲子关系、父母婚姻状况等家庭因素及校园欺凌、早恋、网络成瘾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同时,青少年对精神障碍的自我识别较差,父母因缺乏精神疾病知识,以为是青春期叛逆问题而忽视,社会文化环境对精神疾病的排斥或不接纳等均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干预产生巨大影响。而住院治疗是干预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首次发病的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少儿科的所有出院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81例。其中,男93例,女88例;年龄6~18岁,平均(14.6±2.2)岁;住院时间43(21,63) d。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均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4]诊断标准;③由两名主治医师分别按照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5]进行诊断;④初次接受住院者;⑤病例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曾在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②资料有缺失者;③因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转院者;④因各种意外或风险需外院住院治疗者。
1.2方法及工具 由两名医师分别查阅电子病历系统,逐一记录所需资料,内容以当时病历记录为准。入院时由患者监护人当场独立填写精神疾病态度问卷,医师现场回收问卷。文化程度低者,由医师给监护人讲解题意。建立EPIDATE数据库,将调查结果双人双录入数据库。
1.2.1基本情况调查表 基本情况调查表为自制量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采用中位数切割法分为年龄<15岁与15~18岁)、留守、病程、家族史、父母婚姻状况(婚姻状态不良,包括从未结婚、同居、分居、离婚、再婚和丧偶)、陪护、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疾病类型[包括重性精神疾病与非重性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6种疾病为重性精神疾病[6]]。
1.2.2精神疾病态度问卷 精神疾病态度问卷[7]为自评问卷,是原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精神卫生工作调查评估方案的问卷之一,共12道题,每题按1~5级计分,1级:完全同意,5级:完全不同意。第1、2、3、4、8、10题反向计分,最后计算总分。得分越高说明对精神疾病及精神患者的态度越友善接纳。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性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逐步进入法。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为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患者住院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父母婚姻状况、学习阶段、疾病类型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的住院时间短于非留守儿童(P<0.05),有家属陪护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无家属陪护患者(P<0.05)。见表1。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态度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r=0.661,P<0.001)。
表1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d,M(P25,P75)]
2.2患者住院时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性别、年龄、留守、病程、家族史、父母婚姻情况、陪护、学习阶段、疾病类型、精神疾病态度为自变量,以患者住院时间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赋值表见表2)。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陪护、精神疾病态度是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各影响因素的赋值
表3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为辅,尤其当病情严重时,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控制患者行为风险,住院治疗为上述治疗方式的保障手段。本研究中,首次住院的青少年患者中重性精神疾病占绝大多数,其中心境障碍患者最多,这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更加全面地考虑患者的诊断、统筹治疗手段,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需考虑更多的因素,花费更多的精力,具备更多的人文素养及相关知识。
精神卫生法在我国实施后,赋予了自愿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可随时出院的权利,可能导致类似其他国家“去机构化运动”后精神障碍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情况的出现[8]。赵英欣和郑毅[9]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多变、早期症状不典型、自知力不足等因素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及时性和主动性,还会增加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度。门诊治疗患者症状不易把握,系统性差,疗效无法保证,容易延误病情。而对于住院治疗,患者因自知力不足,家属因住院耽误学习、加重病情,担心患者间相互影响,倾向心理治疗、学校不易请假、病耻感等因素不希望长期住院,往往病情稍有改善,就急于出院。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尚未健全的状况下,不恰当地缩短住院时间可能会给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带来不良影响[8]。儿童青少年期是人格健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精神疾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干预,患者成年后将出现重大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长期外出工作,缺少与子女沟通的时间和机会,他们认为只要多与患者沟通就可以缓解病情,同时由于部分患者在父母回到身边后短期内病情有所改善,故导致住院时间变短。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10],稳定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减少青少年出现精神障碍的保护因素[11]。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预测因素[12-13]。汤娟萍等[14]研究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个体情感交流相对困难,不善社会交往。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青少年性格更倾向于内向,缺乏安全感,敏感、孤僻,不善表达,不会求助,遇到剧烈的心理变动无法合理应对,从而导致情绪、思维、行为上的异常改变。李轶琛等[15]研究发现,在儿童青少年病房中,留守儿童占51.2%(106/207),且情绪障碍较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更多见。因此,留守儿童的情绪障碍若能获得积极、系统的治疗,可以延缓病情向重性精神疾病发展,从而改变患者的转归和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无家属陪护的患者相比,有家属陪护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一方面家属留陪,患者更加不安心住院,反复纠缠家人要求出院,不配合治疗和管理,如不按时洗漱、不参加工娱治疗,脱离社交群体,抗拒服药,或以不配合治疗为借口要挟家人;另一方面,部分患者病情是由不良的亲子沟通造成,家属陪护将固有的沟通模式从家里带到了病房,不但不利于患者康复,反而严重影响患者与他人的交往。同时,病情稍有好转,患者就会要求院外服药治疗。但出院后家属由于缺乏足够的精神疾病知识和专业的护理实践能力,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此外,精神疾病患者家属陪护严重影响病房的规范化管理、治疗护理秩序、院内感染控制等,也可能增加医护差错事故的发生,且家属的手机使用也会对网络成瘾患者的管理带来不利影响[16]。而专职的精神科陪护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17]。
精神疾病病耻感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求医行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具有较严重的病耻感[18],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病耻感更重[19]。研究显示,青少年患者对精神疾病持保密态度[20]。精神疾病患者很少主动求医,缺乏治疗依从性,有冲动、毁物、自伤、外跑等情况,故导致其治疗多以住院治疗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属对精神疾病态度越包容、积极,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而病耻感作为精神障碍治疗可及性评估的指标之一,是可以进行干预的[21]。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培养家庭成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家庭生活质量[22]。
本研究虽未发现重性与非重性疾病住院时间之间存在差异,但精神疾病诊断也是影响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大家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错误地认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偏执型精神病等是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患者可能胡言乱语,情绪不稳,行为冲动,生活紊乱,甚至伤害他人,需要封闭管理,长时间住院。而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社会可接受程度高,起病隐匿,家属及患者认为只要疏通心情、减少压力等就可以缓解,且寄希望于旅游、转换环境等,对住院治疗不是很重视。另一方面,临床表现不同,处理的紧迫程度也不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表现为思维错乱、言行怪异、情感不协调等,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周围人的正常生活,家人难以管理。而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上的压抑、焦虑、烦躁、紧张等,行为表现与情绪变化相一致,异常程度没有重性疾病严重,在某些方面仍具备一定的功能,对周围人伤害小或无伤害,家人能够照料。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父母对疾病的认识、家庭经济状况、付费方式、病房管理模式、护理满意度、学校请假规定、是否临近考试等未纳入研究;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仅选取了本院少儿病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较少且覆盖面较窄,对地域差异的思考不足,存在不可控的选择性偏倚。
综上可知,留守儿童、家属陪护及对精神疾病不包容的态度是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的不利因素。虽然患者的治疗效果受药物敏感性、家庭抚养方式、父母性格、自身人格特点、负性生活经历、心理干预、依从性、共病等因素影响[23],但住院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得到系统的治疗,这一点对于初次起病,病程短的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今后可纵向研究住院时间长短对患者疗效、依从性等方面的影响,也可进一步完善设计,扩大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