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静,程杨阳
(1.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
我国不仅竹Bambusoideaesp.资源丰富,对竹的使用也历史悠久,人们在实际生活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竹相关的传统文化也异彩纷呈。据资料显示,汉字中与竹字部相关的字有960 个,由此可见竹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考古发现的金文中以竹部起首的字就有10 多个,毛公鼎上的“篮”便是例证。浙江湖州钱山漾遣址中出土大量的竹编实物,为古人使用竹器提供了实物的例证[1]。汉代有竹制生活器具60 余种,唐宋时期就近达200 种,明清时期达到250 余种[2]。众多事例表明竹在中国古代人们衣食住行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竹的材质属性使得它是一种极佳的编制材料,戴凯之[3]所做之《竹谱》对竹描述为“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柔不刚,非草非木”。正因竹的特殊材质属性,才使得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一种极佳的编制材料,“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200 多件竹编[1]”就是使用竹进行编制用具年代久远的证明。竹的特殊材质属性成就了我国的竹编文化,也丰富了我国与竹相关的传统文化。浙江省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资源丰富的大省,据浙江省林业局2016 年数据显示,浙江省竹林面积有91.98 万hm2,占森林面积的15.18%,其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80.71 万hm2,杂竹林11.27 万hm2。全省毛竹总株数297 888 万株[4]。浙江是我国竹制品加工、生产、销售中心。2017 年浙江省竹业总产值达485.5 亿元,占浙江省林业产业产值的8.62%,有竹加工企业4 000 余家,共有300 多万人从事与竹有关的产业,竹制品年出口额达7 亿多美元。竹产业已成为了浙江省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浙江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竹资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的竹编名扬四海。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竹编制品将浙江竹编历史往前推进了数千年。据目前已知资料显示,浙江嵊州竹编始于2 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战国时期,出现了“方格纹”、“ 米字纹”、“ 人字纹”等编织纹样[5]。汉晋时期,竹编往精细方面发展。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清光绪年间,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5]。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昌化、鄞州、乌镇、东阳、嵊州等地竹编艺人组织办厂,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浙江竹编成为出口产品并畅销海外。此后,浙江竹编名气越来越大,其中嵊州竹编成为出口工艺品的中国著名品牌,有“中外竹编第一家”的美誉。浙江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其编织方法粗细并茂,细的能在3.33 cm 的长度内编进150 根竹丝[6],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的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
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浙江竹编艺人们首创并形成了多种工艺特征,比如嵊州的四大工艺:竹编模拟动物、竹丝篾片的漂白、篾片烫印花筋和蓝胎漆器。到20 世纪80 年代,浙江竹编已有篮、盘、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等十几个大类,7 000 余个花色品种,竹编产品畅销到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东方珍宝”、“ 世上精品”[6]的赞誉,其中嵊州竹编“白尾海雕”受到美国前总统卡特和邓小平同志的赞扬;竹编“行马”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赞扬。浙江竹编传递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与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20 世纪90 年代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传统较为简单的竹编日用品,传统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小作坊式的竹编艺人生活难以为继。2002 年11 月,嵊州竹编龙头企业嵊州工艺竹编厂的停产标志着浙江竹编进入衰落时期。浙江竹编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广大农民兄弟的聪明才智,记录着农耕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但是目前尚存的浙江竹编个体作坊仅生产相对简单的工艺品,浙江竹编现实状况堪忧。
竹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外,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竹子为审美认知、利用、审美和情感对象,发挥了非凡的创造力”[7];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竹相关的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通过竹的外形与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如“以其自然天成,不假雕饰的青翠之色、凛然之姿、坚贞之骨、不屈之节、虚怀之心和莹润之质”[7]显示了竹的独特魅力,也从另外的角度彰显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竹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材料,而且感动着人们的心灵世界,成为人与自然开展物质交换和精神对话的重要对象”[7]。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很多传统文化都与竹有着多种联系和机缘,竹不断融入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扮演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多种角色,竹文化与中国其他文化逐渐水乳交融,形成中国独有的竹文明与文化。
竹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同样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竹编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用具,更是凝结和展示了广大人民的聪慧才智,记录着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与竹编相关的文化现象很多,比如最为常见的是“吃饭”在很多地方称为“吃席”,饭桌上最为重要的位置称之为“上席”。在北方新人结婚的床上要在下面铺上竹席,寓意为“有喜”。在浙江很多地方婚丧嫁娶中,竹和竹编也作为必不可少的要件,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密不可分。浙江竹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不同时期的竹编文化显示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竹的不同认识和当时所在社会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显示了不同时期对传统文化的不同认知水平。竹编产品和制品,除具有极高的日用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现在浙江竹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社会工业化的逐渐发展,使得竹编产业进一步萎缩,浙江竹编这朵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有可能彻底消失,因此,现在迫在眉睫的是研究如何对竹编工艺进行挖掘和保护,这对今后研究我国竹编生产的发展、江南农村民俗民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中国农耕文明等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如表1 所示,浙江竹编非遗项目中,竹编的主要类型以日用品和装饰品为主。浙江竹编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嵊州,其传承人于樟根先生年事已高。从事竹编的人年龄偏大在浙江竹编领域不是个别现象。浙江竹编从传承现状、主要类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竹编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不是一个乐观的局面。
表1 浙江竹编非遗项目Table 1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of bamboo-weaving in Zhejiang
从图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总共有五批次,其中2018 年公布的第五批次的传承人人数最多,但是浙江的传承人在传统美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两项中只有15人(因为竹编被归类于这两项当中)。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竹编的日常用品逐渐被塑料等制品代替,竹编的人工成本高,工作比较辛苦,愿意从事竹编的年青人越来越少,曾经遍地开花的竹编和竹编艺人现在无以为继,面临消失的境地。据资料显示,现在在册的浙江竹编传承人“最年青”的也已经72 岁,大多数竹编艺人都在70~ 80 岁之间,这样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局面。现存在浙江省境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竹编厂只有一家——东风竹编工艺厂,位于浙江嵊州,其目前的掌门人何福礼也已75 岁高龄。浙江其余的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辉煌过的竹编厂已经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些小型作坊式竹编生产场所,不成规模。目前浙江传统竹编产业的情况是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人员稀少,产业凋零。
图1 浙江非遗传承人主要构成Figure 1 Composition of inheritors in Zhejiang
从浙江省非遗网上统计的昌化、鄞州、乌镇、东阳、嵊州、西兴这6 个地方来看,除了西兴主要生产竹编灯笼以外,剩余5 个地方主要产品多为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竹编的普通生活用品,在20 世纪社会环境下工业不发达的时期,是非常畅销的日常生活用品,市场需求量十分巨大。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竹编在普通生活用品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其他的物美价廉的替代品所取代,这时,竹编生活用品就失去了市场源动力,这个时候的大量重复生产只能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物流和交通都很发达,市场上对竹编的需求量有限,浙江省公布的6 个点有5 个点都在生产日常用品,显然产品重复过多。在农耕文明的时候,物流和交通都不是很发达,竹编的替代品非常少,竹编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但是在现代物流和交通发达的今天,这种重复生产就显现出明显的弊端。浙江安吉县有竹产品及配套企业2 400 余家,其中以竹编织、竹地板为主的两类产品占竹企业加工产值的86%。这些企业中以小微企业为主,他们生产的竹编制品以凉席等生活用品为主,竹编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市场竞争力。
浙江现在的主要竹产业还是以一二产业为主,三产涉及较少。一产二产产品附加值较低,如据不完全统计,嵊州全市有30 多家竹材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拉丝、竹筷、竹签等初级产品为主;8 家以生产竹地板为主,年产值10 亿元;竹编加工企业18 家,年销售8 000 万元以上的竹编企业主要有8 家[9]。浙江省竹编如果能充分挖掘其竹文化价值,整个竹编产业的状况就会大为改观。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众鑫竹藤制品有限公司的例子也许可为浙江竹编产业提供些许参考。该企业以前用竹做包装,每年营业收入只有70 万元左右。2017 年4 月开始转型做瓷胎竹编,将竹编结合瓷器,效益剧增,年营业收入达700 多万元,是之前的10 倍[10]。该企业将竹编与传统茶文化、瓷文化结合,产业效益大幅提升,这说明竹编如果注入文化价值,竹编产业价值就会成倍增长。调查显示,目前浙江出售的竹编制品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这些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竹编产业和中国的竹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竹编产业的萎缩会直接影响竹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目前社会上对竹编的认识水平还是停留在低端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制品的阶段,没有认识到竹编是文化用品和艺术品,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地的交流和传播。我们要对中国自己的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重新定义竹编制品,将竹编制品恢复到文化用品和艺术品之中,这样更加有利于中国竹编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在的竹编在培育自己的品牌的同时,也应该与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结合起来,结合世界著名品牌的价值来提高人们对竹编的认识水平,从而也可以提升竹编的价值。
浙江是一个竹资源大省,在挖掘林业资源高效利用中应该着力挖掘竹资源的高效利用。竹资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要想着重挖掘竹资源的高效利用,应当着力挖掘中国的竹文化,竹编文化是竹文化中的一种。胡俊[11]以浙江东阳竹编为例,阐述了浙江东阳竹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群以及传承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非遗传承人群培育以及传承环境建设的相应对策和措施。斯晨晖[12]以东阳市蔡宅村为着眼点,介绍了东阳竹编工艺的简史、东阳竹编工艺文化的特征,对蔡宅村竹编工艺文化进行研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和研究做出展望。朱宁嘉[13]对嵊州的竹编加以论述。研究者们从多角度对竹编的保护和传承加以研究和论述,每个角度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传统竹编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还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在一时难以扭转的竹编行业现状面前,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是研究竹编文化的保护。从目前可行且效果好的方式只有利用影像志的方式进行。目前浙江省传统竹编行业的现状是从业者老龄化严重,从业人员稀少,产业萧条。在现状下,可以借助影像手段,将浙江省竹编的产区按照分区、聚类的方法选取多个竹编样本,按平原地区、山区和沿海地区进行分区,然后按照浙江竹编工艺的种类、业态、竹编工艺师、竹编传承、竹编文化分门别类进行影像志方式的记录和保护。同时收集、整理、研读文史资料和调研资料,按照对比论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类别,勾画设计出适应新时代竹编艺术传承和传播的新途径。对收集和调查的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以下3 个方面梳理归类:第一按照竹编类目整理,在目前已有的调查资料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用品、家具用品、工艺品、其他品种进行梳理归类,按照不同产区同一类目的竹编进行影像志方式整理归类保护;第二按照不同工艺师进行分类,从不同工艺师从事竹编行业的时间长短、师从何人、擅长类目、擅长工艺、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影像志方式分类保护;第三按照不同编织工艺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地区擅长的不同编织工艺,在不同竹编产地选取产地推荐的十种编织技法进行分析比较,选取4~ 5 种编织技法进行影像志方式的分类保护。
竹编行业目前不被年轻人认可,觉得竹编行业收入低,而且就业层次不高。政府在竹编产业中应当给予传统竹编新从事者适当的补助,对于高学历相关人才的学习者给予政策性奖励和扶持;给予传授者特别是传承人招收徒弟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各类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都是无可替代的,竹编文化和产业亦是如此。传统竹编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同样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乡村振兴离不开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竹产业中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会使整个产业价值大幅度增加和提高。乡村振兴的根本是文化振兴,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振兴是不完全的振兴。2017 年全国生产总值为820 754.3 亿元,其中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51 768.26 亿元[14],浙江经济发展在全国属于前列,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浙江省竹编文化和传统竹编产业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除了给予资金的支持以外,应将原有的文化和技术引导到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上来,从而赋予传统竹编新的生命力。
任何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传统竹编更是如此。要想发展竹资源高效利用,就应该发展最有附加值的竹编产业,因此不得不提的就是竹编人才的培养。所谓竹编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的纯手工艺的匠人式的培养,而是要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的培养。这种模式需要在农林院校或者职业技校里开设专门的课程,同时有社会企业进入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阶段,聘请相关的老一辈竹编工艺大师一起进入培养。因为现代竹编人才首先要懂得竹子的特性,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竹编技术,然后是要受过高等教育,懂得设计的前沿趋势,结合竹编特性设计和编织出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要的产品。刘肖健、周悦[15]就传统纹样和竹藤特性结合,设计出有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品方式。“自然家”是一家主要从事以天然素材为主的产品设计和室内软装工作的公司。该公司设计和制作的产品就有结合现代需求的竹编作品。竹编市场现在仍然走传统的老路是行不通了,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有回到竹编行业中从匠人开始学习,这就是竹编人才缺乏的原因。杨坚飞[16]将竹编作为一门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中。这种提议当然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对竹编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作用,竹编最终发展和传承还是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现在竹编产品最大的弊端就是产品不符合现代生活和审美的需要,竹编低端市场已经有了较多的替代品,而竹编高端市场又没有能力打入进去,所以传统竹编面临尴尬的境地。要想发展浙江传统竹编的优势,必须从长计议,从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始。
竹编是一门手工艺术,不仅蕴藏着艺术文化,也蕴藏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对竹编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就是传承和保护了中国传统竹文化。竹编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的各种编制技法、各种花色和不同编织种类是有型的文化,它的每种图案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形文化。正如鲁可荣[17]所写:“只有基于乡村的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和人文底蕴,才能因地制宜地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兴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竹编产业的发展也是要结合竹编文化的挖掘才可以走得远,走得长。竹编市场的开拓,要结合文化进行。用竹材质编织的各种图案同样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竹编图案除了装饰的需要,更多的应该挖掘图案的内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所以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竹编是普通的编织用品这种思维,竹编同样可以运用到各种场合之中,比如将竹编运用到家具和室内的其他用品中等。结合现代市场的需要,将传统的竹编结合现代的家具、软装、奢侈品等多渠道进行开拓。
竹产业作为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8]。竹编是竹产业之中的重要产品之一。竹编产品是经济和文化结合的产物,既有经济的元素,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竹编文化传承的最佳方案是发展竹编产业,以产业带动文化自觉的发展和传承,并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传承才能得到长久的自觉的发展,才能传承下去,发展地更好。因此发展浙江竹编,就是传承浙江传统文化中的竹文化。从目前浙江省的竹编现状研究可知,要发展和传承浙江的竹文化,首先要注重对浙江竹编总体状况的了解,也要注重对代表性个案的了解,如对嵊州竹编主要传承人的细致访谈与调查,对嵊州竹编用材、纹样和较高水准的竹编工艺品加以调查研究。同时,注重从时间层面纵向研究,梳理出不同时期浙江竹编的特点、成就和阶段性特征。此外,还要进行一定量的横向比较研究,调查目前国际竹编制品现状和发展情况,比如一些奢侈品牌的竹编产品与浙江竹编做一个对比研究。总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多角度、多渠道地探索。现在全国上下都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习总书记也要求我们要“文化自信”。竹编产业和文化的发展要抓紧时间,把握机遇,让浙江竹编更快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