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 黄晴 谭超
摘要:常规厂区道路设计时,通常未考虑整体施工过程,仅按厂区成型后的道路结构层做法进行设计,并待厂区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后,才进行道路的铺设;该种做法需要施工过程中先进行临时道路铺设、场地硬化,后期还面临临时道路的拆除工作,造成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浪费。本文依托背景案例,在厂区道路结构层设计时,考虑新建道路基层采用水泥混凝土,作为临时施工便道,待临时道路功能利用完毕后,通过现场调查,对临时混凝土道路进行病害处理,然后再加铺沥青面层,形成永久与临时道路相结合的道路结构形式;并通过对临时混凝土道路病害修复,道路结构设计方案选择进行总结,为类似厂区水泥混凝土道路加铺沥青面层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路面;病害修复;现场调查;永临结合;
1 工程背景
文中背景工程为湖南省岳阳市某工业区,整个厂区包括生产用区与生活用区,项目中标后,设计进度仍处于方案阶段,而项目的整体工期节点要求较高,设计和施工的时间安排显得十分紧迫;项目初期施工部署为满足厂区主体结构的进度要求,需要施工作业面大规模铺开,并进行厂区临时道路的铺设,而该种做法场内临建费用占比较大且临建耗费时间较长;以此为背景,公司通过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考虑厂区内道路进行永临结合设计,道路结构层采用水泥混凝土临时道路+永久道路面层的设置方式,并对永久道路面层采用混凝土或者沥青进行了相应的方案比选,争取为项目和甲方尽量节省工期和成本。考虑到施工工期节点紧张,及岳阳市政府提出的美丽城市要求,采用沥青面层是改善行车舒适度、美观度、降低使用时噪声量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最终确定道路结构层采用临时混凝土道路+沥青面层的结构形式,道路结構示意见图1。
2 临时路面病害调查
水泥混凝土层的临时通行功能利用完毕后,铺设沥青之前,需对临时路面进行病害调查,通过病害调查,本项目临时水泥路面病害特征归结为以下三类:裂缝、错台及断板、接缝病害,其中裂缝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情况:表面裂纹、轻微裂缝、一般裂缝、局部贯穿裂缝、纵向贯穿裂缝;错台主要出现在接缝处,接缝病害表现为填缝料的挤出、缺损的情况。
3 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措施
针对临时水泥混凝土道路以上三类病害,分别采取相应修复措施。
3.1 裂缝修复
3.1.1 表面裂纹修复:出现表面裂纹和层状剥落的板块,凿除表层破损部分。
3.1.2 轻微裂缝、角隅断裂修复:主要指宽度≤3mm 的裂缝、角隅断裂,其修复采取扩槽灌浆贴防裂贴方法处理。处理方式如下:①切缝扩槽;②清理杂质,灌注环氧树脂或改性沥青;③缝上贴防裂贴。
3.1.3 中等裂缝修复:主要指宽度3mm~15mm 的裂缝,可采取条带罩面进行补缝,示意见图2。处理方式为:①切割成槽;②清理缝中杂物;③间隔对称设置钯钉孔;④孔内灌注砂浆,后插入钯钉;⑤槽内混凝土补平。
3.1.4 局部贯穿裂缝:应切缝至全水泥混凝土板厚;重新浇筑底层混凝土,处理好底板脱空,新旧水泥砼板之间设置传力杆。
3.1.5 纵向贯穿裂缝:做路基换填,原混凝土层打碎,作为道路基层水稳层的一部分。
3.1.6 管道开挖放坡引起板边脱空,形成积水,且管道较多,回填无法夯实部位:应先进行板底清淤,采用石灰拌合土回填压实,达不到承载力要求时进行注浆处理。
3.2 错台处理和接缝处理
根据板面错台的高差选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高差≤10mm,采用磨平处理,高差>10mm,采用沥青处治方式进行修复。接缝处理主要包括填缝料的更换、接缝处混凝土的修复,需满足以下要求:①清除损坏的填料、侵入的杂物。②缩缝、胀缝若破坏,需进行扩槽,并进行部分修复。③纵缝若有啃边,可采用快凝早强聚合物混凝土修补。⑤填料可采用乳化沥青橡胶类,用嵌缝机填灌。⑥最后在接缝上表面张贴抗裂贴。
4 加铺沥青设计方案选择
厂区内部道路等级,按道路使用阶段荷载要求选取,一般定义为次干路、支路标准,根据道路等级,确定沥青面层厚度。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时,除了进行临时水泥路面的修复之外,应采取减缓或抑制反射裂缝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种:应力吸收层、聚酯玻纤布、土工织物夹层、裂缝缓解层。考虑厂区道路等级,综合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拟采用玻纤格栅、应力吸收层布置方式,并在水泥路面接缝上方张贴抗裂贴。
5 结语
厂区道路采用永临结合的设计做法,使得现场临时交通更为方便,有利于改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减少原临建设施施工工期,同时节省了其临建设施建设、拆除的相关费用。厂区临时道路平面布置时,应尽量利用建成后厂区道路位置,并将道路按永临结合的思路进行设计,少做仅具有临时功能的道路;在设计过程中,应针对道路施工、使用受力情况不同,结合地质情况及施工荷载作用大小,合理设计永临结合道路结构层,做好混凝土临时道路面层的修复工作,及混凝土与沥青结合面的减缓反射裂缝措施。考虑永临结合道路设计时,道路范围内管线要同步进行设计,在临时道路施工时,尽量提前进行管道的预埋,避免路面的二次开挖破坏。
参考文献:
[1]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
[2]孙梦青.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4):76-77.
[3]唐颖.基于SAMI-R的旧水泥板加铺沥青层力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35(3): 120-123.
[4]朱士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方法[J].技术与市场,2011,18(2):35.
作者简介:吴岩(1989-),男,汉,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桥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