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力,久久为功 北京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2020-06-09 12:11牛会用
中国食品 2020年10期
关键词:厨余北京市分类

牛会用

今年垃圾分类看北京

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5亿吨,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全国688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遭遇垃圾问题,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元 -300亿元。因此,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按照住建部的要求,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一)65年来不断摸索

长期从事垃圾分类问题研究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垃圾分类委员会主任兰亚军说,“去年垃圾分类看上海,今年就看北京。”对北京这座城市来说,垃圾分类的概念并不陌生。在2011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首次公布亮相前,北京市一直没有正式出台过与垃圾分类相關的法律性文件,但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摸索却已长达65年。

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始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全市的垃圾处理存在很大问题,百姓尚没有形成垃圾袋装投放的概念,所有垃圾也是混合收集、运输,垃圾处理能力较弱。北京市政府决定先从垃圾分类的前端环节入手,让市民首先构建起垃圾分类的概念与常识。1955年10月,北京市在中山公园内的卫生教育馆举办了“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介绍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对于改进环境卫生和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好处,展会的玻璃橱窗内分别陈列着破鞋、破布、碎铜、烂铁、纸屑、瓜果皮等垃圾。

在展会成功举办后的第二年,北京市宣武区率先进行试点垃圾分类,参与其中的有区内白纸坊街道办事处的五个居委会和近2810户居民。街道办事处发动居民使用“公用大垃圾箱”,并“按站定户”,试行“今日收脏土,明日收炉灰,循环隔日分类收集”的翻牌隔日分类收集的制度。随后,西四区的众多居委会也相继开始采用“按站定户、专人负责”的垃圾收集制度,或是按门牌轮流保管公用垃圾筐的方式。

直到1993年,北京市居民垃圾袋装化才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当时仍未出台相关法律性条文对民众行为进行约束,市民能否切实按要求实施,取决于当地各基层政府的宣传与督导力度。2000年6月,北京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01年,全市首次尝试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2006年,京郊农户垃圾不再“自产自销”,实行垃圾源头分类管理。

2010年,北京市政部门起草《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成为全国首个为垃圾分类立法的城市。该草案涵盖了从生活垃圾产生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并拟强制要求垃圾分类投放与收集。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2012年3月1日起实施。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2020年5月1日起,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强制施行,北京就此进入了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

(二)北京特色 因地制宜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介绍,当前北京垃圾分类推进工作重点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党政机关率先实施,社会单位全面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安装厨余垃圾控水控杂和就地处理设备,最大限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二是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逐步实现居住小区全覆盖。年底前,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要达到90%以上。三是农村地区以环境整治为主,推进垃圾分类。农村地区结合农村环境整治,要做到村庄干净整洁,确保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四是加强精细管理,规范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要求,细化减量措施,争取将年度垃圾增速控制在4%以内。

“相比其它城市,北京市十分强调机关单位的带头作用,尤其是在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和收集方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分布着大量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军队等,新规极力促使这些机关单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社会上带起一股垃圾分类新风。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推进大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物业企业要担起责任,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管理;党政机关和社会单位要带头做好强制分类,推动强制分类向事业单位及经营性场所延伸。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工作推向新阶段。

在模式选择上,北京有其特点,并没有照搬上海那套模式。比如,海淀居住小区采用固定式、流动式和其他方式三种投放模式,每个小区至少设置一处分类驿站,规模大的小区每300-500户设置一处,“四品类”桶站组合也有专人值守。在分类标准上,北京市新规充分考虑了前端投放、运输与后端处理能力的匹配度,分类方法相对务实,北京的四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与上海的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也有所不同。此外,无论是桶的标识,还是颜色、分类名称,北京市都与住建部的要求和规范是一致的,基本严格按住建部要求进行,便于社会监督,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先分后混”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表示,“新《条例》强化了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约束,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是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对于不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城管执法部门可处以罚款。”对于单位责任主体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城管执法部门将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未落实分类管理责任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处罚款。对于居民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违法行为,则重在引导,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与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条例》规定,个人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于应当受到处罚的个人,自愿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的,不予行政处罚。

“刚柔并济是北京市垃圾分类新规的一个重要特色。”刘建国说,从处罚力度上可以看出北京市推行新规的强硬态度和坚定决心,这是“刚”的一面;然而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北京市新规在分类标准和方法上仍留有一定余地,并未绝对化,而是以相对人性化的“柔”政策促使垃圾分类循序渐进。比如,四分法中充分发挥了其他垃圾的“容错性”,如果民众无法特别精准地判别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可以将之置于其他垃圾中。这种做法可操作性高,也能减轻民众对垃圾分类的抵触心理。

很多人注意到,新《条例》没有采取强制撤桶和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的规定。“这也体现了北京市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总体基调。”刘建国表示,不可否认破袋、撤桶确有一定优势,可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垃圾收集量、分类品质,便于管理。但北京市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式,采用固定式、流动式并存等柔性的投放模式,积极探索如何降低垃圾分类的整体社会成本。

为了更好地迎接“垃圾分类大考”,北京各区在新《条例》的大框架下,根据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行动方案和细则。例如,海淀区和朝阳区面积大、人口多,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也多,现阶段辖区内的后端处理设施相对全面和系统化,因此在制定行动方案时会兼顾垃圾分类全流程的监督管理。东城区和西城区在本区内没有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等末端处置设施,因此会在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运过程进一步减量等前端多下功夫。大兴区、延庆区等也纷纷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各有亮色,如重视原生垃圾实现资源化处理、施行“5+1”模式分类等。

值得强调的是,北京市还要求各级各部门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用好联席会议平台,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活垃圾分类新规实施保驾护航。杨宏山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并非单体作战,而是涉及到市容环境、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城管执法、财政等多个行政部门,总体来讲需要属地、部门、单位、社区四方合力为之。“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市政府需找准抓手,促使各区和街道落实属地责任,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这个重要指标进行考评。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前提是做好分类管理,实现可回收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杨宏山提出,“将生活垃圾减量化作为考评指标,有利于更精准地调动各区积极性,促使各街区、社区推进治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监督管理模式。”

爱分类总经理徐源鸿告诉记者,北京的垃圾分类有其自身特点,首先是稳,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做了很多关于垃圾分类链条体系的构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工作;其次是强调服务为导向,实施垃圾分类也是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而非完全的“管字当头”。

(三)逐步实施 稳步推进

为配合《条例》的实施,在硬件准备方面,北京全市设置了垃圾分类桶站、分类驿站11.3万余组,共有厨余垃圾运输车1259辆,其他垃圾运输车6412辆,密闭式清洁站、小型垃圾中转站980座,各区正进一步规范垃圾投放站点,统一收集运输车辆颜色、标志标识、单位名称、监督电话等信息,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北京市城管委设施处副处长蔡华帅介绍,截至2020年3月底,北京全市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4座,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天32711吨。其中,焚烧设施11座,能力达到16650吨/日;生化设施23座,能力达到达8130吨/日;填埋设施10座,能力达到7931吨/日。蔡华帅告诉记者,2019年北京全市垃圾生产量为2.77万吨,从目前产生量和处理能力来看,迎接北京升级版垃圾分类大考“应当不成问题”。此外,北京市环卫系统职工现有11.4万人,全市现有垃圾分类指导员2万余人,共同开展社区宣传、现场指导、分类整理、投放监督工作。

1.分类指导 拒绝混装混运

垃圾分类并非朝夕之功,目前,海淀、朝阳、石景山等多个社区的通用做法是通过人力引导垃圾分类,例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在每天早晚投放高峰期安排志愿者引导居民投放。“截至目前,街道共有注册志愿者119人,临时志愿者600余人。在每天早晨投放高峰期,每组垃圾桶旁都站着两名志愿者,对分类不规范、不标准的居民进行劝导和指导。每季度评选一次垃圾分类示范户进行公示,鼓励方式有奖励垃圾桶、垃圾袋等。”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书记殷金凤告诉记者。

位于通州区的新华园社区,早在4月29日就启动了垃圾分类指导宣传活动,投入使用6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每处都安排了指导员,引导社区居民正确投放垃圾。“根据程序引导,操作非常简单。”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向记者介绍,扫描智能投放柜屏幕上的二维码,会弹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4个选项,按照需求点击相应项目,每个投放柜的剩余容量会即时显示。垃圾运送员也可以在后台看到相应数据,及时将装满的垃圾桶拉走,送去小区附近的垃圾分类站点,再由垃圾清运公司运走。

“由于垃圾分类实施不久,我们对于未按规定投放垃圾的居民,多以教育劝导为主,劝导不听者,会酌情处罚。”通州区一街道负责人表示,“有些老人不会操作微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专门设计了带有二维码的卡片,老人只需将卡片放在智能投放柜的屏幕前扫一扫,就能进行投放。”

按照《条例》规定,住宅小区的公共区域要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类收集容器,同时,小区中必须至少设置一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投放点,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暂存点。小区内的垃圾桶还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投放,自由组合。记者了解到,《条例》实施以来,许多社区已经积极行动,但在北京市开展的垃圾分类专项督导检查中还是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有的小区桶站设置不够规范,标准不高,垃圾桶较脏,存有破损,基本无桶盖;桶站值守力量不足,厨余垃圾分类不够纯净。有的小区内缺少再生资源回收点和大件垃圾暂存点,再生资源回收企業还未进入,存在翻桶、捡拾可回收物,在小区内乱堆乱放等现象。一些社区、物业动员力度不足,楼门长、志愿者等还未参与进来等。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表示,对于这些问题将逐一落实整改,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实施、逐步推进。

据悉,从5月1日至7月31日,北京市将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生活垃圾混堆混放、收运企业混装混运等行为。5月11日上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丰台区物美超市大成路店售卖水果的区域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腐烂水果、水果皮等厨余垃圾,也有水果外包装如塑料袋、纸盒等其他垃圾,但现场只放置了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垃圾桶,存在生活垃圾混投混放问题。前期属地城管执法队已经到该超市多次进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生活垃圾分类相关要求的宣传告知。针对该超市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问题,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当场开具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和谈话进行立案调查,并拟对该超市处9000元罚款。这是北京市新《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张处罚罚单。相关人士认为,《条例》真正实施后,在立法强制要求的大形势之下,公众会真正参与进来,而且经历疫情洗礼,大家的环保意识、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也都在提高。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负起监督责任,调动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积极性,把垃圾分类的责任落到实处,建立长效机制。

过去,在执行垃圾分类时多因“混装混运”、分类处理能力不足而未能彻底执行,不少居民也担心自己辛苦做好的垃圾分类毁于“混装混运”。针对垃圾收运环节的问题,石景山区环卫中心副主任祁大鹏告诉记者,5月1日起凡运往垃圾清洁站的垃圾桶,在被统一装入收集箱前不会再派专人进行二次分拣,如果发现了混装混运问题,会采取拒收退回。朝阳区城管委副主任兰澎介绍,到今年底,通过改造朝阳区分类垃圾楼将达到115个,一些大的街乡还通过厨余垃圾直运的方式解决混装混运的问题,农村地区的中转站也陆续投入使用。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设施处一级调研员刘贤正表示,北京现有约8000辆大型生活垃圾收运车,一组垃圾收运车包含4辆不同颜色的车辆,分别对应不同类别的垃圾。“厨余垃圾将被运送至生态处理站,用于生产天然气等能源;其他垃圾被送至再生能源发电厂等地,由再生能源发电厂转化为电能;可回收物等垃圾被不同的制造公司收购后,可用于制造再生纸等物品。”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固废处调研员吴润江表示,“垃圾分类强制施行后,不同处理环节间还可实现互相监督,倒溯垃圾分类问题源头,采取相应惩戒措施。”各分类流程间环环相扣,从最后端的垃圾处理到垃圾运输、收集环节,再到最前端的投放环节,每一环都可对前一环工作进行质量监督。

2.源头减量 厨余垃圾变废为肥

“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着两方面挑战,一是可回收物再利用,二是厨余垃圾精准分离。”在杨宏山看来,前者北京市总体相对不错,这归功于较大规模的拾荒群体,包括拾荒者、废品收购和经营者等;至于后者,厨余垃圾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易腐坏,易滋生细菌,还容易污染可回收物,因此厨余垃圾的精准分类不论在哪个城市都是一个挑战。

居民的规范投放,仅是垃圾分类这套“全流程”作业的起点。“目前来看,我们实施垃圾分类,尤其是厨余垃圾分类,更多还是依靠政府端注资,但全市日产垃圾量很大,按照对经营性单位每吨厨余垃圾、生活垃圾100元和300元的收费标准,想要覆盖后端处理成本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我们思考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从源头实现垃圾的减量发展。”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李如刚表示,厨余垃圾是垃圾减量的重点、难点,一方面,要继续倡导“光盘行动”、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控制厨余垃圾产出量;另一方面,引导居民家庭提高厨余垃圾的分类质量,探索大型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厨余垃圾就地处理。

上午11点半,西单商圈的海底捞已经忙碌了起来。记者随海底捞火锅西单店经理王丹丹进入后厨发现,顾客吃剩的锅底和餐食被接連不断地端入后厨,后厨工作人员将餐具简单擦拭干净后,放入旁边的餐具篮内;纸巾投入其他垃圾桶;可乐罐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锅底和剩菜则倒入餐车大小的特殊装置“油水分离器”内进行处理。半人高的“油水分离器”台面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圆孔,火锅锅底和剩菜倒在台面上后,后厨的工作人员立刻抄起短把铁铲,对台面上的食物进行翻炒、挤压。伴随哗哗的水声,餐食中的水分和油脂源源不断地从小孔漏入油水分离器底部。最后,工作人员用铲子将沥干后的剩菜渣子铲进厨余垃圾桶。

“餐食中的油脂会沉积到桶内单独设置的油脂储存层,桶内分离出的水分会沿着桶身接出的水管,流进物业专门设置的隔油池中,进行二次脱油。”王丹丹介绍称,每天晚上结束工作后,工作人员会将水油分离器中的油阀打开,将分离后的油脂称重、运走,每天差不多能运走油脂100公斤,运走厨余垃圾360升。据了解,北京海底捞门店的垃圾排放均已实现水油分离。中餐厨余垃圾中的水分有时占比超总重量的一半以上,脱油脱水后再进行清运,比连汤带水混运垃圾减量近半。

目前,西单商圈的零售企业已全部建立了垃圾分类台账,超过300家餐饮企业在物业公司管理下,各项垃圾分类符合标准规范。按照要求,垃圾分类台账要达到100%、垃圾分类设施100%规范设置、垃圾分类条例100%规范执行。西单商圈大型商场的美食城和餐饮档口交由物业管理公司统一管理;各家餐饮企业后厨标准容器和标识配备齐全,各类垃圾按分类标准堆放于垃圾房,并配置油水分离装置,分离收集产生的含油废水。以西单明珠商场为例,垃圾减量率已达65%。

根据《条例》,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单独收集厨余垃圾,并委托有资质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专业服务单位进行集中处理;达到一定规模并具备就地处理条件的,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建设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对厨余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记者走访了部分餐饮门店后发现,除了单独收集厨余垃圾外,部分企业已经尝试将厨余垃圾处理后再回收,减少厨余垃圾分量。新川面馆月坛店的工作人员会将店内的菜叶子、果皮、残食等垃圾倒进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经过处理后,变成较小的榨干水分的食物残渣,再由专业的公司上门收走。

一位餐饮行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企业也开始尝试通过提高食材利用率来减少厨余垃圾。例如,同和居将笋身做成干烧冬笋,笋尖做糟熘三白的辅料,再或者将雪梨挖出来的球做成醉雪梨,将其余部分熬成雪梨银耳汤,通过不断进行菜品创新,提高食材利用率。

记者在海淀区学院街道二里庄小区南侧的垃圾分类宣教广场处看到,这里设置了一个垃圾分类驿站,设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4个垃圾桶。值得一提的是,二里庄社区还设置了一个厨余“终”转站。为缓解厨余垃圾就地转化收运环节瓶颈问题,街道城管科引入了一个“厨余垃圾资源化一体机”,社区单位、菜站产生厨余垃圾后,先通过分类把塑料袋挑出来,把可腐烂的厨余投入该机器进行堆肥处理,24小时候便能够产生营养土;发酵成的营养土被装在盒中晾晒,进行二次发酵后可以用于屋顶花园种植,在社区家门口实现有机物质的循环再利用。虽然这台机器不能解决小区所有的厨余转化问题,却让老百姓很直接地看到垃圾分类的利害,激发了大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实践的信心与热情。

辛庄村所在的兴寿镇也摸索出一套“变废为肥”的路径。镇上设有一个占地约5亩的堆肥点,将收集来的草莓秧、树枝、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粉碎,与厨余垃圾、中药渣、矿物质和自制菌种搅拌后,经露天有氧高温发酵,一个月左右即可成肥。

目前来看,前述小区、村庄自发打造的微型循环系统尚未大范围推广,更多情况下,收运来的垃圾依旧是被运往垃圾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海淀区大工村餐厨垃圾处理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厨余垃圾抵达垃圾处理厂后,将首先进行一次预处理,再通过生化处理系统及产品深加工系统将厨余垃圾变成肥料产品,最终成肥率在25%-35%之间;而经过预处理产生的渗滤液将通过油水分离系统生成油脂,经过预处理产生的杂质则进行焚烧。

据悉,整个海淀区大工村餐厨垃圾处理厂的无害化程度达100%,资源化水平达95%,废弃油脂提取率达95%,产品有机含量达75%。对于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海淀区大工村餐厨垃圾处理厂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团队正在计划并研究制定一条厨余垃圾的应急处理线,以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垃圾量增大等问题。

北京市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曹小刚表示,该厂采用有机废物生物强化腐殖化技术,以厨余垃圾为原料,最后生产成土壤调理剂,400吨厨余垃圾通过处理可以大概生成60余吨土壤调理剂。这种土壤调理剂具有改善土壤、提升土壤肥力、降低重金属污染、改善农产品品质等功效,现已销往全国,用于包括山东烟台苹果的土壤改良、湖北高标准农田建设、东北黑土地建设等。

3.与景区等级评定挂勾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行业管理处副处长乔剑平表示,北京将对城区内的等级旅游景区垃圾分类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从现有的“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两类设置,增加到“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设置,并做好每种垃圾涵盖范围的标识更换。

据介绍,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对景区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等八个方面设置了1000分进行等级评定,其中,卫生项中的垃圾管理占35分,从垃圾箱设置、垃圾清扫、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评分。北京市在景区评定及复核中,将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制度落实的权重,凡未能按规定做到垃圾分类的,非等级景区不能评定为等级景区;老的等级景区,要求其限期整改。

北京市文旅局将协调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对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负责人开展新《条例》的政策解读和教育培训。在文明旅游宣传折页中增加垃圾分类的基本内容,倡导景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发面向游客的垃圾分类指南。鼓励景区开展面向游客的垃圾回收、分类文明旅游有奖活动,让游客参与到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活动中来,实现参与、互动、分类效果。

4.推出垃圾分类小程序

为便于居民识别垃圾种类,辅助垃圾分类工作的平稳运行,北京市城管委聯系歌华有线、百度公司等企业,推出垃圾分类小程序,如在2020年4月16日正式上线的“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可以通过文字、拍照、语音形式查询到垃圾所属分类以及应如何投放。即使是部分非垃圾物品,小程序也能识别并给出提示。

除了查询检索,小程序还向公众推广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在小程序首页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门别类介绍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别都有哪些,具体的投放要求是什么。据了解,垃圾分类小程序中目前已集纳了上千种不同的垃圾品类,下一步还将随着查询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垃圾品种的不断增加,持续对垃圾分类数据库进行更新。

久久为功 着眼全产业链

垃圾分类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很多地方此前曾陷入“一阵风式”推行的怪圈——轰轰烈烈开场,冷冷清清收场。其实,北京已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摸索了多年,分类标准也多次变更,从两分法到三分法,再到如今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法,北京市垃圾分类推进历程几经坎坷,一轮又一轮轰轰烈烈的行动几乎皆因前端分类意识不足、后端处理设施缺位而终结。究竟怎样才能持久推行?数年来,这是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灵魂拷问”。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仍出现“我分他不分,前分后不分”及混装混运问题,那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分类积极性。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看来,如果不把整个垃圾分类产业链条打通,后端尚未做好,仅在前端分类也不起多大作用。其实垃圾分类这么多年没做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此。

垃圾分类到底有无效果,其实也在考验着产业链的末端。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端有什么样的处理设施,前端才有什么样的资源要求,垃圾分类要从后端倒逼前端,通过制度设计倒逼源头减量,同时要着眼于垃圾产生、分类、清运和处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和完整的产业链。

兰亚军也认为,垃圾分类一定是后端决定前端,从后端向前推。北京整个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条件可能还不完备,要对前、中、后端做一个整体设计,各环节相互匹配。不能再像其他一些城市那样,前端热火朝天、中端人困马乏、后端哀鸿遍野,要先把产业链做起来,全打通,保证产业链能有合理利润,企业才能正常运转。政策、技术和模式三者要有机结合、配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宣传动员,“有人认为中国垃圾分类不成功,根本原因是居民素质差,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背这个 ‘锅。居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垃圾分类,但若产业链尚未建好,不仅会降低居民的积极性,政府公信力也会受损。”

在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源鸿看来,“垃圾分类这件事儿想长久运作,还是需要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程会强表示,让公众理解为何参与垃圾分类,就要解决垃圾分类与公众利益的关联性问题。事实上,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总成本与每个人利益相关。如果不分类,生活垃圾大量存在,直接影响公众生存环境,居住在垃圾填埋场附近约3公里内,房产价值可能会降低一半;如果不分类,工业材料资源越来越稀缺,后续开采、提炼和加工价格被不断抬高,最终的成本和负担都会转嫁至公众身上。

因此,程会强建议按不同区域垃圾平均产生量测算,设定每天垃圾量限额;以户为单位,建立家庭垃圾账户,规范垃圾袋,通过个性化二维码等进行垃圾溯源;实施垃圾称重,超额收费,逐步探索形成垃圾收费制度。反过来,将这部分费用补贴垃圾清运和处置企业,奖优罚劣,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环保专家告诉记者,垃圾分类起码要保持两三年以上,才有可能做好。表面上看垃圾分类实施力度很大,其实阻力也非常大,利益的博弈也非常之复杂。

目前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费、焚烧发电补贴,仍是按量核算,焚烧的量大,赚的就多。在程会强看来,这与前端垃圾分类“减量化”是不相适应的。要改变这一格局,就需把补贴重心前移到分类和运输环节,特别是加大对市场低值废弃物、有害废物的收集处置补贴,垃圾处理费补贴也宜改为按质核算。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形成利益倒逼机制,促进垃圾精细化分类,提高资源利益效益,减少后端处置压力,从而跳出“垃圾产生越多——垃圾焚烧厂越多——政府补贴费用越多”的怪圈。

在兰亚军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慢活、精细活儿,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等产业链前后各个环节都要做好。“垃圾分类做得越好,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的垃圾就越少,补贴就越少。垃圾分类要做成功,国家政策要配套,只有用经济杠杆刺激、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才能真正走上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才可持续做下去。”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疫情冲击,很多地方财政非常紧张,北京应尽量集中优势兵力把一两个区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循序渐进,逐步复制,最终做好的可能性反而会更大。

多位业界人士认为,推动垃圾分类的最佳工作格局是“两网融合”,即环卫网和再生资源网的融合。一方面使传统环卫行业延伸产业链,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使再生资源行业从被动分拣前移到主动分类,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不过,环卫公司从前端保洁及转运,向后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延伸相对容易——比如北京环卫集团已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延伸到废旧橡胶综合处置、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等,構建集前端收运体系、中端转运体系、后端处理体系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但再生资源公司却很难打破原有地方环卫格局,他们要向前端环卫保洁延伸,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环卫改革,采取社会招投标途径对原地环卫格局重新洗牌。

上述环保专家认为,应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让专业做垃圾分类的咨询公司、实战企业参与其中,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以税收优惠、价格补贴方式,鼓励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未来还可借鉴发达国家对生活垃圾收集实行收费的政策,推进我国垃圾分类企业化运作,提升可持续性。”杨宏山表示,国外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的一条通行做法是对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实行收费政策,对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按容量收费,此法可供我国借鉴,未来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也有必要引入经济手段。

猜你喜欢
厨余北京市分类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姑苏区最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营 日处理能力达100吨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食物废料处理器
给塑料分分类吧
澳门鼓励餐饮业“少盛饭返现金”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