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建筑开口说话

2020-06-09 12:20刘玉广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四合院总统府内阁

刘玉广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说:“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中国历代的各种建筑,宫殿、园林、寺庙、民居等,都是实物的历史,历史凝聚在了这些实物身上,它们也验证了历史。”[1]历史建筑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对历史建筑的瞻仰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好奇、追溯和探究,而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深层探究,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自然也会得到提升。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广大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建筑资源,巧妙设计,一定能为历史课堂锦上添花。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历史建筑资源进行了一些浅显的尝试,请大家指正。

一、分析历史建筑,解答学生困惑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建筑物的特点,见微知著,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历史时产生的困惑。

关于明朝内阁制度,很多学生产生疑问:张居正任首辅時,位高权重,为什么还说内阁制度的建立强化了君主专制呢?在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笔者利用了人教版教材中“明朝内阁大堂旧址”插图。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明朝内阁大堂又叫内阁大学士堂,设置于远离内朝的一个角落里,占地面积很小,建筑规制也很低,与前三殿、后三宫相比,显得简陋异常、微不足道。接着,笔者展示了钱穆先生关于内阁、六部关系的精彩分析:“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并不须听命于内阁。若内阁和六部发生意见,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不该管的事而管,不该揽的权而揽,此是权臣,非大臣。……当时反对张居正的人,他们心里想:部(六部)院(都察院)长官,分理国事,只受皇帝节制,你做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私人顾问,你在皇帝面前,‘从容论思是你的责任,你不该借着这一点关系正式出面来干涉部院,那是你越权。……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也是明代之所以异于汉唐宋传统的。” [2]图片配合文字材料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从建筑规模看,这座建筑物有何特点?从其功能看,这座建筑物承载了什么职能?为什么规模和职能有这么大的反差?为什么钱穆先生说张居正是“权臣”而非“大臣”?如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形象又深刻地弄清“权臣”与“大臣”的根本区别,厘清宰相与皇帝、内阁大臣与皇帝的关系问题,从而更科学地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强化君主专制的事实。

人教版教材在讲到雅典民主政治时选用了雅典帕特农神庙这一建筑,许多学生对此也有疑问,有位学生就曾问我:帕特农神庙不是敬神的场所吗?与雅典民主政治有什么关系呢?在帕特农神庙中有一幅长达160米的浮雕带,可助解答学生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展示了下面两幅节选自帕特农神庙中的浮雕图片。在引导学生观察后进行了如下分析:上边是栩栩如生的雅典青年骑马游行的大段浮雕,为什么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地列于帕特农神庙的庙堂之上?下边浮雕以雅典人庆祝活动为主题,其含义是“所有雅典人的节日”,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在学生探究、讨论后,笔者进行了总结:两幅图片都突出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公民主权的理念,故帕特农神庙与雅典民主政治关系密切,从帕特农神庙的建筑细节就可见一斑。

二、钩沉历史建筑,养成时序观念

“所谓时序观念,就是要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认识和观察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3]雕刻家罗伯特斯密森说过:“任何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它既淹没于亘古洪荒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4]建筑物也是如此,有些建筑物存在时间很长,其本身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紧密相连,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教师利用这些建筑,引导学生了解其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培育时序观念,从更长的时间段体会历史的张力。

北京四合院在古代和近代经历过重大变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时代变迁。笔者在教学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时有效利用了这一资源提出问题,力图在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材料一: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百度百科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后,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后圆恩寺胡同7—9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所建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原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北京历史文物志》

(1)材料一中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尚和政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四合院”建筑风格的新特征,与材料一相比较,四合院的新特征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我们相信,通过上述材料的阅读和问题的解答,学生必然会对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有更深刻的理解。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旧址,在近代史上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衰成败、南京临时政府的起起落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茅家琦教授说:“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来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的故宫。故宫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建设最辉煌的皇家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故宫只是明清封建王朝的标志,而‘总统府则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从这个角度来讲,‘总统府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故宫……”[5]笔者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利用不同时期“总统府”的图片,设计了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纵向梳理历史知识。(见下图)

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近代史上还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与“总统府”有关?你能不能写出与“总统府”有关的大事年表?为什么茅家琦教授认为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的故宫?

通过这个设计,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强化了时序观念,而且对“总统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有了深度的思考。

三、比较历史建筑,深化学生认识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1题通过比较中国太和殿和白金汉宫的不同特点,透视了中西政治模式的不同。循此思路,笔者在讲到文艺复兴时选用了米兰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两座建筑图片(见下页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前后人生观的差异。先请学生观察图片,指出这两座教堂的不同点,再请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点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片、探究问题后,笔者引入了陈衡哲先生的分析:“到了中古之时,人民以宗教为人生的依据,以出世为人生的究竟,所以中古的建筑,便以哥特式为最发达。尖形的长窗,矗霄的高塔,纵行的直线,是都有引人向上的效力的。它们都不啻告诫观者说‘你们且忘了地下,望着天上,使你们的灵魂,随着那颤巍巍尖塔,去与上帝接近接近罢!到了文艺复兴之时,中古的人生观,又渐渐失去了势力,人民的希望及目的,又渐渐由天上移向地上,由世外移归世内,于是宽基厚柱,圆拱低窗的建筑,又成为近世人生观的表征了。”[6]辅以阅读这段文字后,学生既深度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不同风格,又获得了对文艺复兴前后人生观的不同体会,从而更好地认识人文主义从受到压抑,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得以复兴的事实。

德比奇有言:历史建筑“不应仅仅作为孤立的、丰富博物馆的文化物品而出现,它的存在与产生它的社会有关”[7]。历史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政治、经济、文化物化的体现。教师何不巧妙运用,让凝固的历史建筑开口说话?既能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又能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真是一举两得。

【注释】

[1]王林:《罗哲文:中国古建筑的一生情缘》,《中国勘察设计》2012年第6期。

[2]钱穆:《中國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11—112页。

[3]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7页

[4][7](法)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5]王健:《南京“总统府”见证近代史》,《南方日报》2003年3月3日。

[6]陈衡哲:《西洋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第195—196页。

猜你喜欢
四合院总统府内阁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岸田内阁与日本政治走向
“诈弹”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水淹总统府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
台媒爆炒“总统府共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