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厚朴
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呢?《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医疗题材纪录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陆续有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医院,优秀的医疗题材纪录片作品也层出不穷,如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重大选择的《手术两百年》《人间世》;展现一个个真实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治过程的《急诊室故事》;用生猛的镜头语言,起伏跌宕的剧情直面生命诞生现场的《生门》等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纪实类作品。
最近,一部名为《中国医生》的国产纪录片刷屏网络,一举拿下9.3的超高网络评分。对于这部纪录片,豆瓣上有一个“高赞”评论道出无数观众的心声:“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在于医生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的希望之光。”该片用朴实无华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包括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内的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讲述他们的痛与爱。
纪录片《中国医生》深入全国6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镜头更多聚焦的是“医者之心”,以及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真实悲喜。是他们奋斗在一线,与死神战斗,把一个个生命从鬼门关拉回来。其实保卫祖国的并不只是士兵和警察,还有医生。
《中国医生》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中国医护人员群体。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这种病发病急,如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容易致残、致死,这对医生提出了极高要求。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朱良付的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了“996”。镜头中,朱良付骑着一辆“小电驴”,下班后匆匆回家吃饭,刚吃完饭,急诊室来电话,他不得不快速打车回到医院。
在《中国医生》的开场,朱良付就讲述了一位患者死亡后发生的事:患者妻子一边对着他大喊“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一边要找他给自己量血压。朱良付说:“即便病人的妻子知道医生是好医生,也不耽误她投诉。”朱良付在片中的一句话戳中了不少人的泪点:“天天这样工作量大,作息不规律,真担心有一天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的医疗責任也还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国家用25年才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现在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现实生活中,和朱良付一样的医生,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医生》的主题曲名为《重生》,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 :“他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还是不染一抹尘埃;他们是生死两忘,冷暖不休,却仍独自飞翔在天空。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一部不煽情的医疗纪录片能够成为爆款,与扎实、细腻的记录叙事风格有关,更离不开对当下社会情绪的观照与呼应。《中国医生》在播出过程中也受到了媒体的热烈追捧。截至2020年3月1日,各媒体发布的《中国医生》相关报道超300余篇,其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中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等部门纷纷为《中国医生》撰文点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南方周末》等主流媒体,以及视觉志、一条、毒舌电影、乌鸦电影、独立鱼电影、十点电影等顶级公众号纷纷发表相关评论,推荐《中国医生》,相关文章累计阅读量超亿次,见证了节目的绝佳口碑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英国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不仅是一面可以反射世界的镜子,而更应该成为改造世界的锤子。” 《中国医生》无疑为医生和患者打开一扇相互理解的大门,正如片中所言:“让我们更懂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着一个个有温度、有责任、有矛盾、有希望的医患间的故事,塑造医生的真实形象,向观众深度展现医者生活。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的正能量一样,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
医生是我们健康生活的第一保障,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看了《中国医生》,在向医生致敬的同时,我们也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了。《黄帝内经》说: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才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力所在。下面我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做一点反思,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题记
一
《中国医生》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着一个个有温度、有责任、有矛盾、有希望的医患间的故事,塑造医生的真实形象,向观众深度展现医者生活。
医者仁心。正如《中国医生》主题曲里所唱的:“他们在苦难中升华,他们从来不会被吓坏,他们是生死两忘,冷暖不休,却仍独自飞翔在天空。”
《中国医生》于平静中见波澜,于平凡中见深刻,通过对医生日常工作场景的捕捉,让我们看见了医生们那份不辞疲惫、一心救治患者的挚诚,守护生命脉动的决心,和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的坚守。但是《中国医生》并没有神化医生,在片中,我们看到,面对一刻不停地奔波,医生也会疲惫;看着无法救治的病人闭上双眼,医生也会自责;面对莫名其妙的指责,医生也会害怕;无法阻止原本可以治愈的病人离开,医生也会煎熬。
纪录片《中国医生》第一集的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是朱良付的背影,当他涌进了医院的人潮,镜头定格在正门上方的四个大字“急诊抢救”,这就是他耗尽一天精力后的归宿……
对于《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豆瓣上有一个“高赞”评论道出无数观众的心声:“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在于医生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的希望之光。”该片用朴实无华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包括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内的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讲述他们的痛与爱。这部医疗人文纪录片共9集,每集塑造出两至三位比较典型的医生形象,分别以挚诚、成长、妙手、信念、契约、守护、抉择、希望、初心为题,九种理想组合成当代中国医生的精神图腾,其中潜藏着创作者的用心与功力。王珉在《河南日报》撰文说:没有光鲜亮丽的演员,也没有虚构的剧情,本片将镜头对准守护百姓健康甚至献出生命的医者。第一集名为《挚诚,不敢死的医生》:在上下班的自行车流中,朱良付和其他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他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面对的是在我国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脑卒中。在工作中闪耀出的医术之光,让他不再普通。真实刻画“普通”中国医生的形象,是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为此,60余人的主创团队采用了“沉浸式拍摄”,历时两年,深入全国六家医院的不同科室,全天候跟拍了近30位医生,采访了超过200位病人,拍摄总时长达3千多个小时……总导演张建珍说:“这是我想追求的一种叙述方式,不会为了制造冲突和矛盾而去夸大和渲染一些情感。我们只想把医生真实的状态、医患之间真实的关系展现出来。” [1]一些医疗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喜欢将重点放在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上,而《中国医生》体现出的则是“医生苦、医生累”。这部纪录片冷静深入地表现了医生工作和生活的场景,表现出他们的无奈和坚守,可以说比较少见,也相当震撼人心。和国外的同行一样,中国医生也并非万能,他们看惯了生死瞬间,看遍了人性冷暖。观看《中国医生》,能让观众深切感受医生的不易,明白他们的“失败与伟大”,从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值得推荐。
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触动年轻人?从近年来涌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国》等优秀纪录片看,文化题材纪录片是一个绝佳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的武楠在《人民日报》撰文《在纪录片中遇见传统文化》,读罢,掩卷沉思,深以为然。结合最近热播的九集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国医生》,片中这些医生的独特性格和人格魅力,让大众对医护人员建立起新的认知,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在纪录片中遇见传统文化》这篇文章不长,引用如下:纵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壮阔历程,纪录片一直在发挥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从《话说长江》到《望长城》,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一直在为巨变中的中国凝聚社会与文化上的共识。作为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录片创作领域愈加繁荣,一批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回应新时代的挑战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什么文化题材纪录片收获点赞无数,被寄予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除了内容精良、画面优美等因素外,把传统素材引入生活场景,把传统价值对接时代需要,同样是重要原因。要看到,文化从来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的;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文化题材纪录片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解决好如何创造性继承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价值、人生价值和历史资源的问题。
例如,系列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采取了全新视角,从冰冷的文物中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并且营造出了“纪录片创作—博物馆推广—观众游客参与”的文化领域深入融合的态势。近年来产生广泛影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关注传承传统技艺的故宫文物修复工匠,通过贴近生活式的拍摄手法,成功地呈现出他们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和生活态度。
可以说,纪录片是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所借用的主要媒介手段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机构都加强了对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投入,持续推出大量优秀纪录片作品。但也要看到,仍然有相当部分作品观念陈旧、形态落后,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还处于“开中药铺”的简单罗列阶段,有些甚至为了获得项目资助和轰动效应,不惜编造和篡改,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失真与失质等问题。
对此,进一步加强纪录片的创作质量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更好研究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内容、形式、表现等问题。传统文化于我们并不遥远,但似乎又缺乏确切感。只有呼应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任务,采用融合创新的方式去挖掘和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增进传统文化的时代感、生活感、意义感,打造不负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我们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跨文化潜质的元素,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创新转化、有效传播,增进全球观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2]
二
一部纪录片或许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起到实质性的解决作用。但是就像张芯蕊说的:“沟通很重要,理解很重要。”
《中国医生》开篇第一集《挚诚》中,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朱良付医生直面镜头,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曾经有一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她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她家老爷子给害死了……他们也知道你是一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喊一边又说自己近来血压高了,让你给她看看。让你治病但这不耽误她投诉医生。”
说这话时,朱良付露出无奈的苦笑。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片中,一位83岁的患脑梗的老太太,从打电话到抢救,仅仅用了12分钟。
手术结束后,朱良付骑上一辆“小电驴”,匆匆回家吃饭,和大女儿聊两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门,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朱良付有过对生命的怀疑,更有着“不能死”的决心,“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国家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现在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一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泪奔之余,作为观众,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真正心疼医生,那就应该明白:医生不是万能的,不能治好天下所有的病。记得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时时去安慰)。
在《信念》这一集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如今已领导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脐血移植中心,是无数白血病患者心中的“救星”,但她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也有过努力整整15年,也没能保住一位备受煎熬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契约》中,尿毒症患者一旦患病就意味着跟医院签订了终生契约,在现有的医疗技术下,并不能让他们摆脱终身需要做血液透析的困境,于是尽心监督,建立互助会来鼓励患者,也成了医护人员们的坚守。
看了《中国医生》,在向医生致敬的同时,我们也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了。下面我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做一点思考,谈一点感想。
为什么有些病人连普通的感冒都反反复复折腾十天半个月,一边打吊瓶,一边吃着炸鸡腿,这样你一边熄火消炎,一边点火助火,你说这病让医生怎么治呢?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非常感伤地说:“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末”是依附于本之上的东西,如本没有了,末也就不存在,如树的主干倒了,树枝树叶也就没有立身之地。为了一时的痛快,不惜以犧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还美其名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忽弃其本,是本末倒置啊。何不以身体健康为目标?因为这才是本。
别忘了,身体出问题,有了疾病,是在提醒你:要及时回归自然的生活之道。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就是道。“一”就是天地之始。什么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底什么叫做“修身”?“修身”呢,就是说从自身做起。你看“修”字,它是个单人旁,中间有一竖。一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叫内正归一。要归一,外面才是那个反文旁和三撇,那都是华丽的外表。关键是内部要正心。就是作为个人来讲,任何的东西都不能乱的。善——这个善念是不能乱的。佛教上讲呢,就是人七治变,认为人如果能够定七日,一心不乱,那就必然会出现开化。身体的“身”,它就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一个象形字。它那个上面是一个“自己”的“自”。一竖一撇,是站立的一个人,就是人侧身站立的形象。“身”跟那个“坤”有关系,“坤”字也有一個“申”字嘛,一个“土”字,一个“申”,“伸展”的“伸”的那一边,就是说这个身体是控制元气的,伸张的。“修身”,就是修练,要稳住这个身体。讲的是人的身体对元神的控制,你看那个“申”字,中间是一竖嘛,直直一竖,就代表元气。元气的伸缩,那么它是受控制的,受地球的控制、大地的控制,也受到我们这个皮囊的控制。也就是说,人的元气也要受身体的控制。“修身”,就是修复好人的元气。仓颉奉天作令,依据《易经》制作文字,发明文字。每个字里面都蕴涵丰富的哲学。
大家看,这个“疾”字,给人感觉就像箭矢那样快速、着急。再看这个“病”字,它是病在丙。丙是什么?刘力红老师说:“南方丙丁火。”在十天干里头,丙丁是南方火,南方火才能起到燎原之势。这样一解字,你就知道所谓“疾病”,在外面像箭矢一样的风雨寒暑,在内里则像着急郁闷不安的心态。这就是病在心,内外结合,让你身体不调。所以说,防病保健要从心开始。医生再高明,你心里不信任、排斥、着急,甚至不配合,也是枉然。就好像同样属于肝火旺、郁闷,一个人吃了逍遥散,舒服了。另一个人吃了却没有什么用。你想想看,一边吃着逍遥散,一边跟人吵架、生气,药逍遥、人不逍遥,那怎么能治愈呢?有人说,药治“有缘人”,这话说得太玄,但道理却是一样的,就是说,想要治好疾病,就要从卫生和卫心两个方面下手。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黄帝内经》中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你自己正气很足,就不容易感冒。你的心态多淡泊一点,气机就多一分通透。对名利少一分执着,精神就多一分饱满。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不能完全把身体的健康交给医生,然后等医生给自己治疗得差不多好了,医生自己都累得没有时间去洗手间,你这边又跑去喝冷饮、吹空调、打通宵麻将去了。这么一折腾,过几天,再次生病,回头怪医生没把自己的病治好。想想看,你那些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习惯,不改变,那已经治愈的疾病,会不会“复辟”?如此,反反复复,给医生的治疗造成很多困扰,难以一步到位。但你如果你认真遵从了医嘱,多喝水、多锻炼、早睡早起,改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那么,在医生的积极治疗下,你的康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真有多余精力,你不如去运动、锻炼身体,把精力转化为精血,强筋健骨,增强抵抗力。只有真正把筋骨拉开后,一切后续的饮食药物,才能够真正补送到位。
你去看《黄帝内经》,前几章,完全就是人体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各个篇章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病机理论,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黄帝内经》以“宇宙生命整体观”全面论述了保健养生之道,主张“治未病”。对病证所提出的治疗措施,多以疏通经络、按摩、针灸、导引等为主。对食物和药物性味的运用,全面地提出了应用准则,例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如白术);肺苦气上急,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等等。看来古人是“药食同源”,根据《黄帝内经》提出的原则选择食物或用药物就能把病治好。
农民给庄稼施肥之前,需要先松土。为什么?这个道理,就好像我们锻炼身体之前,先要拉筋炼骨、锤炼肌肉一样。你看为什么那些体力劳动者,身体比较健壮。你想想,同样是花草,那些野外的花草,经历过大风大雨之后,依然有昂扬的生命力,但是,那些生长在塑料大棚中的花草,多么柔弱。我周末去农村小住,去“劳其筋骨”,表面上是苦,但苦尽甘来,反而有一种难言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以为人家顶着烈日干农活,耕田种地,劈柴担水,是在吃苦,但人家自己却乐在其中。劳动不是为了金钱,而是身体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知青”那一代人很了不起,厚实。
苦力活干了一天,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哪有多余精力去想那些没有边际的浪漫啊,哪有力气去计较单位里那些不愉快的事啊,太累了,来不及多想,倒头就睡了。一觉到天亮,晚上雷打不动,这就是白天干体力活的好处,换来晚上一觉到天明,第二天精神更焕发。现在很多人啊,要么睡不着,要么晚睡,要么睡觉时做各种乱七八糟的梦,老百姓讲这叫发“癔病”。《淮南子》上有记载,说有一个人,他突然病了七天,人七治变嘛,最后就变成了一只老虎。他哥哥给他送饭去的时候,他把他哥哥吃了,这叫“癔病”。和睡眠质量不好有关。
动物很少有痔疮的。人就有。为什么呢?因为人站立之后,气血下行啊。宜地之道叫刚柔,宜人之道就叫仁义。马是一种一辈子不睡觉的动物,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息”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睡觉。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马跟牛是相反的。在中医学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例:马,对应的是心脏,对应的是人的心。
古老的中国是以农耕立国,传统文化叫做农耕文化。为什么古代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
你半日读书,半日耕田种地,只有亲身经历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才能懂得和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意。如此耕读结合,通过劳作增强体力,这样劳逸结合,虽然你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但效率更高,而且晚上睡觉更沉。
无论你是否认可,其实你天天在吃中药。不信你对照《唐本草》《本草纲目》,看看你每天吃的米饭、面条、青菜、肉食,哪样不是中药?你不吃中药,你还有气在这里喘吗?人啊,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知道自己多么执念无知。
人体的免疫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细胞免疫系统、分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功能是完全自动化的防御系统。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免疫器官和组织包括胸腺、骨髓和淋巴结等,细胞免疫系统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分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分子等。食物合理搭配,均衡营养可保护机体免疫力,因为合理的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含真菌多糖的食物,比如香菇、灵芝、银耳、金针菇、黑木耳等。真菌多糖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调节免疫系统。再比如含黄酮类丰富的食物,像大豆、西兰花、银杏、雪莲果等,可食可药的食物像黄芪、黄精等。通过提高免疫细胞的转化率调节免疫功能。
马上就到夏季了,你可以早上煮点稀饭,稠稠的,吃得胃很舒服。你也可以在里面放一把芡实,稀饭就变了样。粘稠度大减,上面厚厚一层水。这么一煮,你就发现了芡实的功效:除湿而不吸水(不伤阴)。所以,身体有湿气的人皆可食用。而且芡实是食材,丝毫不用担心用错药。所以,那些湿气重的人,可以经常喝点芡实粥。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腿脚,都没有上世纪那些学生轻快。中医认为你腿脚要轻快,脚下的湿气一定要少,膀胱一定要通利,身体阳气气化一定要足。当然这不全是一个粮食的问题,还有,以前没有冰箱,现在人们更多吃了生冷之物,以及反季节的瓜果,这都是让身体寒湿留滞的原因之一。在你身体湿浊偏重时,就学会吃一些糙米或薏仁粗粮,来排湿轻身。
有个男性朋友,冬天受寒,睾丸痛不可忍。医生给他服用了导气汤之后,他放了很多屁,就不痛了。导气汤只有四味药: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木香。它就能够疏导下焦腹中生殖器周围的气结而痛,特别是因受寒引起的经脉堵塞,用之,效如桴鼓。
古人在《药性总义》中说:药物不同的部位,偏重于入不同的经络脏腑。就像连翘似心而入心经;荔枝壳似睾丸入肾经;藤类药似经脉而能疏通经脉;种子类药主生殖能入肾经;花类药有开放之性,能打开心胸郁闷之气;根薯类药能补益人的脾胃等。
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经,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想,植物就像人体,都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一棵植物从哪里生发出来的?从种子。就像龙眼、荔枝,那么好吃,其实它所有“气血”都是从一颗种核生化出来的。再看人,周身五脏六腑、皮肤血肉,都从哪里来?从受精卵那里来。精子长生于哪里?产生于睾丸啊!所以人体的种核在睾丸。中医认为它归肾管,肾主生殖。所以植物的种核,大都能入到人体睾丸下焦来理顺气机。明白这个道理,你即使睾丸痛或者寒性腹痛,你也不着急了,为什么?太多办法了,除了姜枣茶治寒性腹痛外,还可以通过用种子的核,去理顺腹中气机。这些都是生活常识,掌握了之后,你就不会把小病拖延成大病,然后再到三甲医院去排队,还要医生尽快给你治愈。一旦效果不理想,就开始抱怨医生。老百姓讲,这类人属于顽固不化,不开化,或者说,没文化。“文化”的“化”,其实就是说话的“话”。人的开化主要是靠说话、用语言来开道的。所以,老百姓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话说得好听,喝白开水都是甜的。人与人之间主要是靠话来沟通,使人的心结打开,从而化解矛盾。中国文字呢,是讲道理的。中国文化也是一种讲道理的文化。每一个汉字都是有道理的。这个字跟那个字之间,看起来没有关系,其实有关系。
这个“化”字,就是说,语言能够开示一切。“化”字,旁边是个“七”,而不是匕首的“匕”,它代表的是:听了好听的话,我们七窍都通了。
花升子降。玫瑰花也好,月季花也罢,都偏于理顺胸脘气机。而荔枝核、川楝子,还有橘核、小茴香,甚至山楂核,都能够理顺腹中气机。这样的话,你一看药物,同样是理气药,你就能够分清楚它们所走的部位。了解一些这方面常识之后,你连吃个橘子都可以吃出学问来,吃完橘子后,你就明白:这橘子皮、橘子核,别丢掉,都有大用。
每年的夏秋之交,都是荨麻疹病的高发期。本病起病前,一般是先有局部发痒的感觉,轻轻搔之即可有浮肿状风团发生,呈淡红色,从豆大到数平方厘米大。发病时手臂、腿上起大片的红斑,非常痒,起得快,消得也快。秋季荨麻疹更麻烦,瘙痒到怀疑人生。习惯上,老百姓将荨麻疹称为“风疙瘩”,随着人们对过敏反应疾病越来越“熟悉”,许多人在出风疙瘩时,都误以为是对冷风“过敏”造成的,他们到医院治疗,总想查过敏原。许多长年患病的人很苦恼,又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个病?为什么总是复发?
西医认为,此病有些是过敏反应,但是筛查过敏原,究竟是花粉、鱼、虾、虫咬还是螨虫?筛查简直像大海捞针,即使查清了,又能怎么样?假如说过敏原是螨虫,螨虫你杀得完吗?科学家指出,即使是非常整洁的卧室,每张床上的被褥里也至少有1500万只螨虫。你怎么办?如何远离螨虫?假如说过敏原是花粉,满地鲜花,你怎么躲避?身处大环境中,实际上你无处可躲。
还有些荨麻疹,干脆莫名其妙、病因不明。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可不一定是由过敏引起的。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王良录教授说:荨麻疹只有少部分与过敏有关。急性荨麻疹有50%原因不明,超过80%的慢性荨麻疹原因不明。王教授认为,确实有一部分蕁麻疹是由食物、药物过敏引起的,只要查清过敏原,就可以使这部分患者主动避开过敏物质,对于不明原因者则没有好办法。
造成皮肤敏感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内分泌等内在因素,以及压力、不良情绪、饮酒、辛辣刺激饮食等外界因素。其中,过度清洗也是导致皮肤敏感的一个很常见也很重要的原因。
曾经在《茂名晚报》上看过一则报道,说皮肤的最外层是角质层,其外有一层由汗液和皮脂乳化而成的皮脂膜,为人体提供保护。过度清洗、使用不当化妆品(如碱性大的肥皂洗脸),不仅除去了皮肤表面的灰尘、老化角质、微生物等,也破坏了正常的皮脂膜,达不到护肤的目的,反而会破坏了皮肤。尤其是油性皮肤(比如常长痘)的人,总想把脸上所有的油脂都清洗掉,希望以此来改善毛囊堵塞、痤疮的症状。殊不知,这样反而会让皮肤更油。因为皮肤局部环境也存在反馈调节,皮脂膜能抑制皮脂腺分泌。过度清洁使皮脂丧失,皮脂膜抑制皮脂腺分泌的压力减轻,反而使皮脂腺分泌速度增快,会分泌更多的油脂,造成油光满面。过度清洁还会造成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失水速度增加、缺水、干燥粗糙;保护作用被削弱,有害微生物、外界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容易入侵或刺激,尤其容易受到紫外线伤害,在使用洁肤、化妆品时感到刺痛。皮肤敏感的人,建议使用与体温相近的36℃—37℃的水洗脸,避免对皮肤造成冷热刺激;用温和的不含皂基的洁肤产品;尽量不用去角质产品,选用不含香料、不含防腐剂、刺激性小的医学护肤品及物理防晒剂;并注意生活规律,放松心情。
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瘦人多火热。而痰湿体质最容易长包块,所以治包块,不要只看到包块,要看到他的体型体质,要看到包块生长的大环境。比方说我们从皮肤病里头,就可以看出中医治法的大义。
你看皮肤癣疾,古人为什么造字要造出一个癣字呢?癣通藓,就是苔藓的藓。古人是在告诉我们:要从苔藓里头思考皮肤癣疾。大家看墙角潮湿是不是容易长苔藓啊,如果你用刀把苔藓刮了(相当于做了手术),但没有把墙角这个潮湿的环境调整过来,阳光还是照不进来,那么,手术不久,苔藓又会长出来。所以中医认为治癣,不要单纯地治癣,也要治生长癣的环境。你把阳光请过来、把水湿“利”出去,身体“墙角”这个局部温暖了,氧气足了,气机流通了(南北通风了),那么这个苔藓自然就没了。也就是说,身体的癣痒也就消失了。
大家看,为什么皮肤病难治呢?因为你的体质长期处于阴寒潮湿的空调环境下,又不爱阳光运动、不经常出汗,而且还喜欢生冷的饮食,这些都是加重身体潮湿的砝码。你想想看,医生帮助你治湿癣、不断用药去把癣疾杀灭,但你自己呢,又在过一种寒、湿的生活,那么你的癣疾势必没完没了。治愈不久又会复发。
从这里你就应该明白,中医是如何防治疾病的。中医是从整体观下手,而不是简单地看一个癣疾,或者,一个简单的巧克力囊肿。
卵巢囊肿在中医看来,不过是局部的一包“水”(痰浊)、一个“积”而已。
你这样思考问题,就很简单了。我如何把这一包“水”(痰浊)化走?起码有三种办法:一种是经常晒太阳,中医叫“制阳光以消阴翳”。阳光明媚的天气,地面的水容易干,所以要有阳光的心态,加上每天都要晒太阳,运动出汗。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运动出汗,就是在排出身体的阴寒潮湿,就是在蒸化你的囊肿积水。
第二种是往这包“水”(痰浊)上撒土,就像雨后道路泥泞,坑坑洼洼,到处都是积水,怎么办?土能够制水!聪明的道路维修者,他会用铲把土铲到凹凸不平的水坑里,其水自干。
所以,你如果舌苔水滑、白腻,那证明身体脏腑经脉里有一些积水积液,那就得用些白术或苍术来泡茶,喝一段时间,等到水滑的苔退去,身体肥胖减下来,肚子都没有那么绷紧了。为什么用白术或苍术呢?因为白术或苍术乃补脾圣药,瘦人用白术,胖人用苍术。苍术燥湿之力更强,它们都是以土制水的良药,当然,这个要在当地医生指导下,才可以服用,要确定属于水湿体质、舌苔水滑或脉濡缓,才对症。因为这类人,肥的不是肉,而是“水”(痰浊)。当然最厉害的健脾办法,并不是靠药物,而是运动健脾。因为脾主四肢,肥胖的人都懒动。四肢不动,中焦自然瘀滞。你想想看,中土运化开,就像板结的土壤松动。除了自己一锄头、一铁铲地去挖,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直接、更有效的办法了吧。所以通过运动来减肥,就是在减囊肿、减痰湿。
第三种是开一条水道,给积水排出去。譬如沟渠,你不去开、不去导,里面的积水就“利”不走。怎么开沟渠呢?用淡渗利湿的办法,中药里头,像通草、路路通、玉米须,都是善于淡渗、通利水道之品。平时煲汤也可以选择薏苡仁或玉米须,但是最厉害的淡渗利湿的药物都比不上你清淡的饮食。清淡的饮食,身体不阻滞,因为凡是容易进来的东西,就容易出去。所以别再吃那么多巧克力、糖果、瓜子、奶油、蛋糕这些黏黏腻腻的零食了,吃多了这些东西后,大便粘糊糊,不容易排,肛门那里也不舒服。你要问什么饮食最好,不光要问你嘴巴,更要问你的肛门,你的肛门才最具有健康的发言权,嘴巴只能用来说话、表达,肛门不语却会用沉默告诉你舒服还是不舒服。你如果仅仅用嘴巴来决定饮食,那么贪吃的欲望必将会把你导向疾病那一边。但肛门不一样,它虽然处于最下位,但是最善于说真话、说实话。一位徐姓同事,下了夜班后被拉去吃了一顿美味的香辣蟹,吃的时候嘴巴大叫爽,还要喝几瓶冰冻啤酒,结果第二天就去住院了。肛门严重发炎,无法排泄,后来做了手术。
肛门排出来的东西,怎么判断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健康的标准就五条:一快;二不粘腻;三大条;四不太臭;五金黄色。这样的“色香味”,速度和品质都能达到“五星级”,那就合格、没问题。如果达不到,那么赶紧调整嘴巴要求的饮食,不然你很快就会为健康付出代价。《黄帝内经》里头就告诉我们这个秘诀,叫:凡治病必察其下!不管是治病还是防病养生,看的都是你下面出来的东西。那么,怎么达到“五星级”标准呢?越简单越粗糙的饮食越容易达到这个标准。不要挑食、不要偏食,粗粗糙糙才能走向健康大道。
中医认为:肛门严重发炎为湿热内蕴(湿寒蓄积于体内)所致,应根据体质不同辨证治疗,或者疏风散寒,或者清热凉血,应从整体进行调理。如果遇冷或吹风后加重,可采用疏风散寒之法,荆芥、防风就是常用的药。
追根溯源,湿寒为什么蓄积于体内从而导致荨麻疹?你想想看,夏季空调凉,你是否過于贪凉、怕晒?你夏天有没有“无厌于日”?在空调房中,你表面上舒服了,可也会使病情加重。因为你体内的寒气,没有散发出来,体内的寒湿散发出去之后,荨麻疹就会好转。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自序中说:“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所以,对于皮肤病,应该认为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局部的总和,这是对皮肤病局部与整体关系最基本的认识,也是进行正确诊断与治疗必备的思路与前提。各种皮肤病,虽病在身体浅表处,却与整体密切相关,有些病复杂程度绝不亚于内科病症,某些疑难顽症更是如此。有高明的医生,在明确皮损与整体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因论治,标本兼顾,补泻得当,既治愈疾病,又增强体质。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起床是每个人每天早晨必须经历的事。您起床后会做哪些事呢?喝水还是洗漱?人们晚上水喝多了,或者有尿频、尿急症状,清晨常会被憋醒。如果急匆匆地起身去厕所,往往会感到头晕。因为睡眠时,人体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各项生理机能都运转缓慢。此时突然下地去厕所,膀胱迅速排空,易诱发低血压,引起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排尿性晕厥。中老年人憋醒后立即上厕所,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即便尿憋得再急,也不要马上起身往厕所跑,而要慢慢起身,在床边坐上几分钟,再慢慢走向厕所。
赖床不起的人多数有这样的感受:躺久了反而觉得四肢发沉、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还不如像工作日早早起床那样精力充沛。中医认为,久卧伤气,而且睡懒觉不利于人体阳气宣发,导致气机不畅,易行滞疾。还有人闹钟响了几遍,才匆忙起身洗漱,这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自主神经发生紊乱,容易让人心情烦躁。因此,要养成不赖床的好习惯。工作日早睡,尽量早起片刻,留出喝杯水、吃早餐的时间。节假日不要赖床,到户外参加有氧运动,这远比赖床要更愉快。
要想从睡眠状态中迅速、完全地清醒过来,最好先拉开窗帘,让阳光照射进来,给生物钟一个信号。此时,身体才会停止分泌令人困倦的褪黑激素,增加大脑内血清素(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的激素)的水平。
打开窗户,吸几口清新的空气,给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感觉又是新的一天。
三
在《中国医生》中,28岁的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成了大家的关注点。
徐晔是一名“90后”,南京鼓楼烧伤科的一名医师,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才3年。别看他年轻,但能力很强。“后生可畏”四个字,用在他身上非常适合。徐晔不仅学历高、能力强、颜值也很高,五官很精致,尤其是那高挺高挺的鼻梁,太帅了!节目刚开始很多人是被他的高颜值所吸引。
徐晔对待工作很认真,对待病人也很体贴,面对不同类型和年纪的病人,他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语气,只希望给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治愈环境。徐晔说:他曾经为一个农民伯伯争取援助,因为农民伯伯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他向医院提出申请,希望为这位农民伯伯争取一些优惠政策,但最终因某些原因家人放弃了治疗,对此他感到遗憾和惋惜。
一个因煤气爆燃导致全身95%烧伤的患者,从ICU送到徐晔所在的科室,老人需要植皮手术以保护手部功能,但家人明确表达了没钱做手术的窘境。作为老人的管床医生,徐晔为老人申请了医院的公益基金,获得了两万元的手术费减免。一天晚上,徐晔处理完急诊室的三个联合会诊病例后回到科室,却被告知病人在家人的坚持下已经出院了。他想起不久前他管床的另一位重度烧伤但没钱医治最终出院离世的病人,他们的状况非常相似——他知道,病人出院后,极有可能迎来与上一位病人同样的结局。“什么叫好?你把他治愈、出院,但是他浑身是瘢痕,他的生命质量下降,他的家庭也会因此而受到拖累,这是不是一个真的‘好?很难说。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肯定不希望这个患者走掉。”经历了这些事件后,尽管心里有些不愿接受,徐晔只能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更冷静。
“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学会理解并接受病人、家属对生命的抉择,是年轻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抖音上一条《温柔又帅气的医生什么样?》收获137万点赞,近7万评论,徐晔一夜之间吸引了大批粉丝。面对公众的关注,徐晔在微博发了一篇长文说:“我是一名医生,并不是公众人物。我会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好医生,并且向大家不断输出医学科普知识,为民众健康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在《中国医生》中,大家看到的徐晔,性格上很刚硬吗?不,相反,他对待病人非常温柔,他的气质也是柔和的。
枯木逢春枝條柔。现在很多人筋骨都偏僵硬,不灵活。
《道德经》上说,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非常柔软,死亡的时候却非常僵硬。所以柔软就富有生机,僵硬就容易走向病亡。
你看,小孩子筋骨多么柔软、身体像一团棉花。而不少老年人血管硬化、腰背都弯不好、腿也屈伸不利索,非常僵硬,如同树枝从春天的柔软嫩绿走向冬天的干硬枯黄。
过去有经验的老中医在教弟子学摸脉时,让弟子把手放在柔软的树叶上,然后再放在干硬的树叶上,让他去体会两种感觉,就能够摸出生机的脉象、死气的脉象。
所谓健康,就是要把柔软的生机养回来,把刚硬的死机去掉。所以老中医一搭脉,病人脉弦硬,就知道他脾气刚躁、不容易听进别人的话。这时就给他用一些柔肝缓急的药,比如白芍、甘草。同时还要用一些恢复生机的药,如茵陈、麦芽,这些草木的嫩芽尖,饱含少阳之气,就像孩子一样。孩子是少阳,是最富有生机的。
《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所以当你觉得身体僵硬、不够柔和时,你就要多反思自己的脾气,是不是太武断、太刚硬、太急躁,太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与人交往要带一股春风。对待自己要带一股秋意。这叫律己如秋风,待人若春雨。这样你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和缓,你的身体也会变得更富有弹性韧性。
某种程度上说,当今时代主要有两个类似的病:一个是非常亢盛,临事激昂,狂越急躁焦虑,神经松不下来,干起活来,心脑就像陀螺一样完全不能静,久而久之身体就会耗得很厉害。这种病就叫做散乱。你看一个人他坐在凳子上,你一看他眼神,神都是往外飘的,高速地转,眼睛贼亮,说明他的身体暗耗得厉害。这时不是给他补,因为你补多少,他给你耗多少。而是要用到白芍给他敛、给他收,让他静不下来的心神,松一松。
另一个就是非常昏沉,神疲乏力,倦怠,懒惰,不想动,干起活来拖泥带水。他们的身体就像老车、破车一样,不想动。这种病就叫昏沉。你看他坐在凳子上,一瞧他眼神,整个神光都是疲倦下垂的,好像一个衰老的、没劲的老人。说明他身体动力已经不足,这时并不是专给他补什么,而是要给他加强身体的阳气动力,比方说,用桂枝,给他振奋振奋阳气,给他懈怠懒惰的神志鼓励鼓励,这样整个人就“活”了。
“人只有一半是他自己,另一半是他的表现。”这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在《诗人》中的话。另一半是他的表现,这表现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他的表情包——真情的外衣。表情包让每一个使用者在瞬间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演员,表情包也为真情流露披上一层没心没肺的外衣。说到长寿,大家想到的都是生活好习惯,谁也没有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也能让我们长寿。比如合理发怒有益血压。没错,生气会让人血压上升。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发现,在压抑的情况下恰当地以愤怒回应,血压不但会维持正常水平,制造压力感的激素——皮质醇的分泌量也会相应减少。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让人多了一份积极的心态和掌控感。该出手时不出手,畏缩不前、极力克制内心情绪,压力激素反而会骤升。长此以往,心脏病就会“盯上你”;比如玩电子游戏也是一种锻炼,阿莱特·佩里博士认为:如果不能参加真正的体育锻炼,玩游戏也能帮助减肥,至少比傻坐在沙发上,吃着薯条看电视好,但玩的时间不能太长;比如偷点小懒助你长寿。公共健康专家皮特·亚科斯特说:不时地偷个小懒,不仅能减轻工作压力,还是长寿的关键。研究表明,中午小憩片刻比打网球更有助于长寿;比如短暂的压力有助于提升记忆力。长期的生活压力能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让人容易感染疾病。但布法罗大学的研究发现,短期的紧迫性事件能提升大脑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这是因为压力激素影响大脑主管情感和学习能力的部分区域,压力剧增会使传递信息的物质——谷氨酸盐的传播速度加快,从而增进记忆力;比如,让家里稍微“脏一点”能防过敏。有研究认为: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暴发都是因为现代社会太干净了。但是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灰尘。布里斯托尔和布鲁内尔大学的调查表明:一些室内清洁剂释放的化学物质会严重损害儿童的呼吸道;再比如说,吵闹的音乐能激发脑力。参加摇滚派对,调高音乐的音量都有助于激发大脑的活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发现:人内耳里的球囊只对超过90分贝的音量敏感。而球囊和大脑处理信息、快乐和饥饿感的区域相连,如果通过高分贝音乐的刺激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内心就会非常平静、幸福。不开心时,可以用高分贝音乐激发你的“快乐激素”。这些所谓的“坏习惯”,其实也是一种中国式的豁达、大度。
有经验的医生,就看一个人眼神的细微变化,心中就了然,有了良方,当然了,如果结合精确的化验单,更能进一步了解他身体的状态。你看高手过招,胜负在分秒之间。往往一眼之间就分出来。所以有经验的医生跟病人接触多了,病人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就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是怎么想的。你如果经常临场,经常去观察人,你也会有这种感觉,这就叫做医感。中医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很多疾病从根源上来说是急出来的,急者急也,疾风知劲草,就是快速之意。病者病在心也,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故丙者心也。快节奏的生活,最容易透支身体,最后累倒病倒。人们需要中医中药,但更需要好好休息,放慢心性,放慢节奏。这时白芍无疑就是给世道人心放慢节奏的好药。
有经验的医生,在给患者开有关胆结石健康处方时,一般都叮嘱六个方面:
一平时要规律饮食,不要缺早餐。胆汁的排放原本很规律,你不能破坏这个规律,你规律它才能规律。零食、宵夜,吃多了伤肝胆。你不规律了,你周身代谢都不规律。
二要喝淡温水,少喝饮料。淡温水可以帮助你淡渗血脉,而各类饮料也好、牛奶也好,会让你浓缩体液。现代人的体液普遍都偏粘稠,需要的不是阴阳,而是清静。淡的津液,流通才迅速。粘稠的饮料,流通起来阻力就大。有的小孩才十多岁,一体检,发现他胆囊壁毛糙,甚至还脂肪肝、胆结石。为什么得病这么早?想想看,如果他天天抱着蛋糕、瓜子,喝着饮料、牛奶,血脉能畅通吗?偶尔吃吃可以,天天吃就不行。三要吃清淡的,少吃粘腻难消化的。像鸡蛋、糯米、零食,这都是粘腻难化的。现在很多人怕饿,其实饿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有时候,饱比饥饿还可怕。饥饿年代,有个老人,见到馒头,一口气吃下六个,再喝点水,麻烦了,把人的胃胀坏了。粘腻饱胀,百脉闭塞,不要说胆结石喜欢停留,肾结石、息肉包块都喜欢停留。
四要思虑不要过度,过度伤肝胆。胆结石,是要治结石还是要治胆?不要只盯着结石,中医看的是胆,胆功能好,结石自然留不住。胆主决断,你如果患得患失,情志长期像卡轮子那样,郁结在一处,性格上还比较“轴”,人比较拧巴,那么你的肝胆经脉就堵塞瘀滞,肝胆疏泄之功就减退,这样一来,堵塞就会日日加重。
五要多敲打胆经。人体侧面循行的是胆经,敲敲打打,可以帮助瘀滞疏通。就像一个布满铁垢的管子,你用一般的竹子,很难把垢积刮下来。用什么?用锤子,把管子锤几下,震动几下,那垢积就掉下来。所以胆结石的病人,平时对自己身体要捶捶打打,防止久坐不动。你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挪动一下,你的气血就容易堵塞瘀滞。你平常就不爱活动,出门不是开车、坐车,就是骑电瓶车,才几里远的路程,都不愿意走路,久而久之,血脉就容易瘀滞。
六要少熬夜。这一条是站在正气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建议,彻底消除结石,得靠正气把它推出去的。比方说,你把一锅汤熬到最后,粘糊糊的就像沙石状,中医叫做炼液成沙成石。熬夜,在中医看来,就是你把身体当成锅炉来熬炼,所以熬夜容易熬出脂肪肝、胆囊壁毛糙,甚至胆结石,熬到病理产物都变得粘糊糊,粘在管壁上排不下来。
有朋友经常问:医生说我湿气重?有没有除湿的妙方?你怎么老追求短平快?也许你应该思考的是我为什么湿气重?怎么形成的?湿为阴邪,具有冷、寒的特性,容易阻滞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归脾,易伤脾阳,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因此会出现胃納呆滞、脘腹痞闷胀痛、泄泻,甚至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湿邪致病隐匿,初起症状轻微,患者往往感受不到而不自知。由于湿邪使正气生化减少,无法抗邪,从而造成“湿性黏滞”,即湿邪为病,缠绵难愈,病程长而易复发。
如此缠绵难愈的湿气,当然你可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金匮肾气丸、或者玉屏风散加减进行调理。但是,你与其指望一个方就马上除掉,不如适度增强运动,将水湿运化彻底。或者合理饮食,谨防病从口入,食寒饮冷、肥甘厚味,把水果当饭吃,这些都会让湿气加重。湿邪怎么形成的?思伤脾,脾气虚弱,不能很好地运化水谷。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是不是运动太少了?你可以多吃黄豆、白扁豆、大枣、桂圆、香菇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少吃耗气的东西,如萝卜、空心菜等耗气的东西。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可以经常按摩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涌泉穴。
四
2008年,是《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刻骨铭心的一年——她的父母被双双查出癌症晚期。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母亲住院之前,我从未真正了解过医生这个群体。”“那段时间,我体会到人生中前所未有的绝望。”痛苦过后,她逐渐回归理性,主动向医生了解治疗方案,“别看我是一个博士,但从那时发现自己对医学一无所知”。为了在治疗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她开始恶补各种医学知识。在父母住院治疗的一年间,她最期待的就是医生每天早晨8点的查房,这也是全家在绝望中的唯一指望。“医生每天过来不一定能说出什么,但只要在病床旁边站两三分钟,问一问病情,想一想办法,就让人觉得很踏实。”“对很多逝者来说,医生就是人世间留给他们的最后一丝善意。”
癌症在中医西医看来都是一个大难题。
现在癌症呈现多发趋势。不仅如此,机体各部位的息肉、结节、增生、肌瘤和囊肿等良性肿瘤也出现了较快增长的态势。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癌症古已有之,但属罕见病。这就说明致癌物质是自然界本身即已存在的。既然如此,那古代为何癌症很少呢?按照张建明医生的说法,一是古代没有现代的化学制品和物理辐射环境。二是古代生活条件差,人的整体体质偏弱偏凉,不利于癌细胞的生长。而现在癌症越来越多,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体质状况都已发生了严重的不良改变。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已置身于化学和物理危害的环境中,不断接触着已知和未知的诸多致癌物质。在古代就已有了类似癌症的记载,但主要还只是停留在积块这一层面,称为“癥瘕”“积聚”等。主要认为是由正气虚弱再兼邪侵气滞血瘀痰积所致。张建明医生认为造成各种癌症的主要因素是具有致癌特性的有毒物质(“癌毒”)。其感受途径主要是外受和内生两个途径。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从外部感受看,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都在接触着许多致癌物质。就内生而言,就是机体在致癌环境中由西医所谓的细菌和病毒等的长期慢性浸淫变异所致。其实细菌和病毒在古代就有,但为何没有癌症的高发?这说明细菌和病毒等邪气本身演变为癌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概率不大。而它们一旦感触到癌毒后,就会使其恶变的概率明显增大。癌症的形成还跟生活节奏、精神压力、饮食结构、性格、体质及家族基因和机体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都只是癌症的促发条件,而不是决定性因素。现在仍有不少中医认为:正气虚弱是致癌的根本原因。他们的依据主要来自于《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后代不少中医因虚致积的观点也都主要源自于此。但长期的临床事实证明,这种正邪观并不适合肿瘤的特质。那么张建明医生否定癌由虚致的依据又何在呢?他说:从生活现象看:大多数癌症患者在发病前都既呈健康之象,也少不适之症,平时又多很少生病。从临床表现看:多数病人既不自觉虚弱,中西医检查也多无虚弱的指征。借助西医疗法验证:凡西医用化疗类药物治疗的,其病性质在中医多属实毒,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而如西医用如升白药、补血、营养剂的,则在中医属虚。张建明医生在长期治癌临床中总结说:借助西医的病因理论看:如乙肝、艾滋病等,只要不感染到相应的病毒,即使人再虚,也不会得病。从癌症产生的条件看:癌毒的特性是毒加热(火)。故热或火是癌症易发的基础环境。而现在气候不断趋暖,食谱已由过去的以清淡为主而改以荤辛为主。体质也就因此而由弱转强,由凉变热。这样,天热、人热而机体内外皆热,癌症易发的内外环境也都具备了。从中医的疗效看:如果癌症正是由于正虚所致,那么应该早就被中医攻克了。因为中医在扶正补虚上是极有办法和卓富良效的。癌症的主因是火热性质的癌毒而非正虚。没有癌毒的存在,纵然存在其他再多的病理状态或诱促因素也都不会致癌。研究任何疾病,都要先从寻找分析病因入手。原因不明,则后续的所有研究和措施都会因方向不明而徒劳或仅有治标的疗效。故中医要提高治癌的总体疗效,也就必须首先要在病因研究上能有实质性突破且达成共识。当然,这只是张建明医生的看法,至少我们可以参考。
中医对治疗癌症,其中一个思路,就是正气充足时,给邪以出路,直接把癌瘤消除、内化。当正气不足时,要考虑如何带癌延年。
带病延年,也是一种存活的方式。现在研究表明,有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家,自然死亡,但死后才发现,他身体里面有癌症,但这老人却不是死于癌症的。其实人老了,就像树老一样,有些疙瘩、包块是正常的,但这些疙瘩包块,一方面不要长在重要器官周围,另一方面不要是恶性的。现在癌症的人数有增多之势,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中医治疗癌症,目前总结起来,大体有三方面要考虑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这是最高指导。《黄帝内经》有个勇怯论:“勇者气行病愈,怯者气滞病起。”就是说,对待疾病的态度很重要,要有乐观主义的精神,要有“匹夫不可夺志”的勇者精神。以志帅气,就是要在治疗的战略上藐视疾病,在理法方药辩证上重视疾病。泰山崩于前而不惊,这是一种大气魄。
第二个是气机层面的。精神一定要淡定,而气机一定要流通。人体一不干活,气血就壅塞,就像锄头三天不用,就开始长锈。不管疾病怎么样,每天该干啥时,照样干啥,身体最怕你呆傻坐在那里,大脑又想个不停。你一定要进入状态,进入忘我注内的运动生活。垃圾物质在身体内部炼不化,又不能通过汗酸代谢出来,堵塞在局部,就纷纷成为疾病生长的温床。
古人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郁则百病丛生,是故人体勤劳于形,则百病不能成。什么叫癌瘤?瘤者,留也。就是气机留滞的产物。所以保持气机舒畅,是防治癌瘤极为关键的。通过运动人身血脉流,可以令气机舒畅、条达。
健康的方式千种万种,有人通过清淡饮食,有人通过七分饱,有人通过感恩喜乐,有人通过每天散步小跑,有人通过耕田锄草,也有人练金鸡独立与太极。这千百种招法都共同指向一处,就是让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对流,如同一团活水。这样大气一转,何愁病邪不散。
《道德经》上说:道法自然。你上观天,天上行云何曾凝滞堵塞过?下观地,地下的河流何曾停止流淌?为什么说太极是道法自然的功法?它是行云流水的动作,是“应无所住”的养生。人的身体本来就应该“无所住”地活,为什么要用名缰利锁系其心、家庭纠纷劳其神、儿女纠结堵其气呢?如果劳心耗神赌气有用的话,那天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了。所以要换一种活法,换一种像太极般自然的行云流水般的生活。
第三个层面就是药物层面的。用药无非就是扶正祛邪,治疗癌症的大原则是长期扶正,适当时机祛邪。重庆一个老中医居然守住四物四君子汤治好几例癌症,但也有很多例治不好的,也靠这方子带病延年。这方子也太简单了吧。原来,不是方子不同,而是认识的高度不同。老中医能够始终站在正气的角度上,去调和身子。大家想想,一根刺在肉里,或者一块石头在树杈里,身体正气足时,它会把这根刺、这块石头给包裹住,并不影响整体的机能。身体有些伤疤、病痛,你不一定去过度关注它,真正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你气血充不充足、正气足不足够。长期扶正,是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思路。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层面的精神,第二层面的气机,这些都属于安神定志,人学着像天上的行云、地下的流水那样行气活血,其实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自然之药来疗自然之身,最后又回归于自然。从更本质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话,癌症也好,各种其他的疑难病也好,之所以日益增多,未必是疾病越来越可怕了,而是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了。某种程度上说,回归自然就是回归健康。
比如说血小板减小症,即使是一個指标,在中医看来也是要分型论治,分人而治,而且这类疾病也不是太好治。如果患者的嘴唇比较淡白,在中医看来是血虚。中医不管血小板的问题,看的是舌脉、是脉象、是气血,既然是血虚,那就用阿胶,炖服,先补血。
血小板减少症,你得注意保护脾肾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肾乃气血生化之根。还有要提高睡眠质量,晚上少玩手机、少看电视,玩手机、看电视、上网时间太长,这是一种暗耗精血的行为,同时胡思乱想,很多信息在大脑,会影响晚上睡眠的质量。为什么要提高睡眠质量呢?中医认为晚上是大造阴血的时候,所以贫血体弱的病人,补什么营养都比不上补睡眠更重要。这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为什么庄稼在晚上长得特快,你甚至可以在夜里听到禾苗拔节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一看,长高了不少。人体阴血也是遵循这个规律,晚上潜滋暗长。所以,晚上要少消耗,要早睡。如果不容易睡得着,那是习惯的问题,可能是白天运动活动不够、余力未尽,所以要多到大自然中去运动挥洒,多做一些有氧运动,这样的话,晚上就可以安然入梦。运动,当然要以微运动为主,就像打太极那样,剧烈了也不好。
现在很多人苦闷晚上睡不好,但他们又苦闷于白天干活累,怎么说呢,苦尽甘来,白天多干些体力活,不亏。看似挥洒出汗,吃了苦,你只要甘心付出,必定苦尽甘来,晚上睡眠沉稳,第二天起来精力充沛。很多人之所以晚上很难沉睡,就是因为心意识动得太多,身体动得太少。身体的很多能量不能被发出来,不能推陈出新,所以晚上反而影响了阳入阴,影响了睡眠。睡眠要诀就是六个字:先睡心,后睡眼。
现在人都搞反了,先睡眼,后睡心。搞得身体看似在那里,躺在床上不动,而心却是在开运动会、在战场,在打架较量,就像你把车子刹住、停了,但你却仍然没有熄火,车子还在耗油,还在启动冒烟。中医认为心主火,人体心脏就是周身的发动机。现在人都应该学学如何使用、保养发动机,学学如何让心念定静下来,这是个大学问。你如果不懂得让心念静下来,那么你的身体将昼夜不得安宁,饱受摧残。最后你会发现,使你车子坏掉的,原来是你一直都没有办法好好把发动机关掉。在该启动时,再把它启动。所以才有那么多虚劳的病人,那么多把自己身体透支透用,搞到殚精竭虑,甚至油尽灯枯、猝死的青壮年。一个人最需要学的一个学问,就是先要学会如何安心定心,这样身子才会稳,才会健康。所以《大学》上说:自天子乃至于庶民,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最关键的莫过于养心。等大家越来越关注心的功夫、心的学问时,睡眠质量就提高了。
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后,说很受启发,睡觉前不看手机了,朋友圈真真假的信息让大脑乱了套、乱七八糟的自媒体文章无非想方设法要“赏钱”(打赏),影响睡眠,干脆睡觉前听首歌吧。听什么呢,她不是去听轻音乐,不是去听安魂曲,而是听薛之谦的“有一天晚上梦一场,你白发苍苍说带我流浪,我还是没犹豫就随你去天堂”,一听兴奋了,确实被打动了,弄得睡意全无。你睡前听这个音乐干吗?睡觉就好好睡觉,做个好梦,你听什么“我还是没犹豫就随你去天堂”!睡觉就好好睡觉,“上天堂”算怎么回事?
我最近读199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陈寅恪诗集》,对其中的兴亡之感、家国之思、身世之叹和乱离之悲,有很多感慨。该书系寅恪先生的两位女公子流球和美延所编定,共收诗329首,比《诗存》多出132首,虽仍然不一定是陈诗的全部,主要的部分应该都包括在内了。《诗集》后面附有唐晓莹先生的诗作64首,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陈氏夫妇精神世界的全体,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陈寅恪先生倡导“在史中求史识”,他的诗和他的学术著作一样,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展读之下有一股深渊磅礴之气和沉郁独立的精神,充溢于字里行间。《诗集》中最早一首写于1910年,结束于1966年,时间跨度为半个多世纪。这里择部分,录之如下:“兴亡今古郁孤怀,一放悲歌仰天吼。”“欲著辨亡还搁笔,众生颠倒向谁陈。”“辨亡欲论何人会,此恨绵绵死未休。”“兴亡自古寻常事,如此兴亡得几回。”“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白头听曲东华史,唱到兴亡便掩巾。”“病余皮骨宁多日,看饱兴亡又一时。”“年来身世两茫茫,衣狗浮云变白苍。”[3]反复咏叹,一往情深,可见寅恪先生内心深处幽忧牢结不得摆脱的某种“情结”,一直相伴,以至于昼思夜想,萦回不散。先生心底的“情结”究竟是什么呢?“乱离”之悲只是其中一种,恸心裂肺的“家国”之情是另一种。只可惜时光无法倒流。“百年身世”“家国旧情”交织在一起,目睹戊戌以来变生不测的畸形世局,他已经不相信在他有生之年,还会有机缘打开近百年中国的历史真相。他感到这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而且是无法覆盘的棋。于是写诗感叹“百年谁覆烂柯棋”“伤心难覆烂柯棋”“一局棋枰还未定,百年世事欲如何”。1923年6月29日,寅恪先生正在德国柏林大学求学,母亲余淑人病逝于南京,一个月后长兄师曾又病逝,年只48岁。1925年,应清华国学研究院之聘,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列为四大导师,在他个人应是很荣耀的事情,但他并无欢娱,写于1927年春天的《春日独游玉泉静明园》,仍然牢愁百结:“回首平生终负气,此身未死已销魂。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诗成不久,王国维就投昆明湖自杀了。隔年,即1929年,梁启超病死,国学研究院难以为继,只好关门。寅恪先生的《春日独游玉泉静明园》诗句“归去含凄自闭门”,不料竟成谶语。
寅恪先写于56岁生日那天的三首诗,让我反复吟诵,竟有流泪之感。录之如下:
《五十六岁生日三绝·女痴妻病自堪怜》
女痴妻病自堪怜,况更流离历岁年。
愿得时清目复朗,扶携同泛峡江船。
《五十六岁生日三绝·鬼乡人世两伤情》
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
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五十六岁生日三绝》
去年病目实已死,虽号为人与鬼同。
可笑家人作生日,宛如设祭奠亡翁。
“兴亡细事耳,人气延天命”“了卻兴亡骆驰坐,好依双树养风烟”“此才颇繫兴亡史,魂气留痕泣送春”“头白重来问兴废,江声绕尽九迴肠”“树底茶瓯阅兴废,寄生枝又鹊巢成”,寅恪先生的这些诗句,都是在叹息。明亡清兴他也曾感慨万端,以至于在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十年艰辛卓绝的努力,写出了专门探讨明清兴亡历史教训的巨著《柳如是别传》。
闲暇时,我经常看《红楼梦》。《红楼梦》里叙述贾家的来历,说自国朝定鼎以来,赫赫扬扬,已歷百载。“国朝定鼎”为1644年,至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甲戌本的底本是1754年的再评本,已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上推十年,是1744年(约为雪芹撰写是书的时间),距1644年恰好一百年。这一百年的红学,也是闹闹嚷嚷,无有竟时;整部《红楼梦》闹闹嚷嚷,不可终日,正应了寅恪先生诗中所叹“百年谁覆烂柯棋”。用《红楼梦》第六回作者自叙结构之难的一句话:“按荣府中一宅人口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注》云:“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人生如戏,戏却不是人生。陆游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是是非非,由它去吧……
杜甫诗云:“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陈寅恪亦有诗云:“一局棋枰还未定,百年世事欲如何”“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此日欣能献一尊,百年世局不须论”(参见《陈寅恪诗集》第126、127、10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陈寅恪先生的诗中,也可以看成一种忧思的“看得开”。你看,“烂柯”一词代指围棋,这个典故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围棋发源于中国,据说是帝尧发明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围棋在隋唐时期就经朝鲜传入日本,后逐渐流传到欧美各国,现在已是国际通行的棋种。在我国古代,围棋有很多别称,比如最早的“弈”,还有如“方圆”“坐隐”“烂柯”等。“方圆”好理解,因为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坐隐”也容易理解,因为下棋时两人对坐,专心致志的样子,仿佛周围一切都已成空,有隐居的风范。“烂柯”代指围棋就不太理解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郦道元的《水经注》中都有记载。据说在晋朝时期,衢城(今浙江衢州市)有一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以砍柴卖柴为生。他经常去城东的山中砍柴,这座山叫石室山,因为山上有一个巨大的石梁,形状如同石室,故名。有一天,王质又来到石室山砍柴,砍完柴准备回家,在经过这个石梁时碰到两个童子正在下棋。于是王质就停下来,把斧子和柴放下,坐在旁边,一边休息,一边看他俩下棋。看了一会儿,一童子给了王质一个形如枣核一样的东西,王质吃了以后竟然有饱腹之感。又过了一会儿,那童子对王质说:“你为什么还不走?”王质这才起身,正想拿斧子,一看斧柄竟然已经腐烂了!更神奇的是,等他下到山来,回到村中,左邻右舍的人他居然都不认识了。这时他才发现,原来在山上遇到下棋的童子竟是仙人,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数十年了,村里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这之后,就有了用“烂柯”来代指围棋的说法,“柯”指的就是斧头的斧柄;而从唐代始,石室山也被称为烂柯山。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非常感伤地大声疾呼:“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在生活中本末倒置的人如此之多,却很少有人觉悟。命是根。如果有人把自己的命看得很轻,却把名利看得很重,这种人是不是太糊涂了?“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身居危地而不自知,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把握,只知今日不管来朝的人比比皆是,真正是“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用自己无价身躯换取世间蝇头小利,最后把健康丢了,太划不来了。
希望大家能从这短短的序文中,而得到一点启示,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修正人生的道路,找到什么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
现在人们最大的病,不是肿瘤癌症,而是手机控、应酬控、烟酒控、麻将控,你就那么在空调的空间里待着,不是在车里,就是在办公室,白天不晒太阳、没有劳作出汗,晚上怎么可能睡个香喷喷的安稳觉?
《黄帝内经》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石瘕说白了,就是像石头那样坚硬的包块,它为什么会长于子宫胞中呢?
原来是因为寒气从外面袭击了你子宫的门户,那么子宫门闭塞,正常气机不能流通,月经时应该排浊的、被冻住、排不下来,你那些瘀血应當往下泻的,结果被留住排不下来,只排掉一小半。这些坏血,停留在那里,每个月都长大一点,最后子宫里就像怀了个孩子一样,到后来影响到月经都不准时、不正常了。这些疾患大都生在女子身上,应该用排寒气、导瘀血下行的办法,在包块还没来得及长成之时,就把它导下来。可见寒气是身体长包块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又说:积之所生,因寒而生。这是说身体的这些子宫肌瘤、积聚包块,之所以能够生长,是因为你长期受了寒。所以说,癌瘤包块表面是热,而根本却是寒。你看所有水液遇冷则凝结不通,成为包块冰块,遇热则温通畅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子宫肌瘤能够长成气候,也绝对不是受一两个月寒气而成的,必然是经年累月,身体疲劳后,加上不断地受寒,气血走不动,包块就长成。
你想想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来月经时,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妈妈笑笑说,没大事,从厨房里端出一大碗生姜红糖还有大枣山楂一起熬的水。你一喝下去,不痛了。你很奇怪,这是什么汤水啊,又酸又辣,还甜,这么好喝。喝了肚子暖洋洋的,就不痛了。你可别高兴得太早,下次在街边吃冰激凌时,你的痛经又容易反复。所以女孩子保持子宫温暖,才是根除痛经的最终出路。还有,你最近胃口不开,大便干结,妈妈就让喝番薯稀饭,喝一两天,大便润通得像畅快的小溪那样,疲倦的身体很快得到恢复。甚至妈妈还在番薯稀饭里头,给你丢几根菜干,这样你肚子饿得如狼似虎,不要说是食物积滞,就算是平时的病气都被消化得无影无踪。
你想想,番薯也好,生姜红糖大枣山楂也好,它们背后是有一种能够化寒的能量的,你可能看不到,但是正因为看不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大功德。中国古代把这种事情叫做阴德。
现在很多疑难杂病,胃口不开,睡觉不好,说白了就是身体上缺乏泥土味、缺乏锻炼。平静其心性、野蛮其体魄,这样才能睡好觉。现在一些人可好,他们是安逸其身体,折腾其心性,结果身体越来越差,心性越来越乱。一照镜子,不自信了,感觉脸色太差,这个时候,她不是去锻炼,而是去买上好的化妆品,掩盖自己太差的面色,让面色表面上“红润”起来。然后,穿漂亮的衣服,让自己看上去很“光泽”。脸色越差,越去做美容,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你的身体气脉不通,疑难杂病,能不纷纷“光临”吗?
现在很多女生,陷入美容的误区,成了消费主义的囚徒或者说奴隶。《黄帝内经》有云“心其华在面”,又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你如果心肺功能减退,那么你的颜面一定会提前衰老,即使用再好的化妆品、美容药,都没法掩盖你的憔悴。因为肌肤可以做假,但神态动作却做不了假。所以像珍珠粉之类的,本身就好看,还能恢复脏腑气血,那才是真正的美容。孟子说“充实谓之美”。只有你精充神足、气充血足,那种美才能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如果真正想美容,你要学一些气血辨证,学一下脏腑辨证。中医叫做“有诸内,必形于外”。身体外观是脏腑内在气血的表现,所以中医调百病,一定是调内部脏腑。《黄帝内经》为什么叫“内经”不叫“外经”,原因就在这里。你要多从内在考虑,不要只看到外表。
运动,人身血脉自会流动。这是古人关于运动对身体好处的总结。没有一样药物能够取代运动周身血脉三焦经络的作用。最好的活血化瘀药是什么?不是丹参、三七,而是拉筋炼骨、运动肌肉。三焦有很多死角,就像阑尾一样,容易堵塞水湿、停滞瘀血痰饮。而这些死角,你如果懂得按摩导引、练功运动,都可以帮忙理顺、疏通。为何很久没运动的人,觉得身体经脉不够灵活疏松,而一旦去爬山时,立马神清气爽,觉得好像有力从脚底涌出一样。这种效果绝对不是寻常的药物能够取代的。判断一个人湿气重不重,你可以让他去爬山。湿气重的人,他们连身体都是沉重的,腿脚也沉重,甚至头晕、颈椎不舒服。让他爬山,他爬到一半,体力就不行了。
孔子为什么说“仁者乐山”?仁者,看到山就能够静下来。
通过爬山,融进大自然,其实也是一种打通经脉、畅达三焦的运动,就像塑胶管里的水,你经常转转摇摇,它就疏通流动。人每天适当跑跑跳跳、扭扭脚腰、伸伸手脚,也是畅达三焦的好办法。表面上看是微不足道的四肢活动,实际上却能够令你三焦通畅、水谷得消。八段锦、五禽戏,为什么适合老年人,主要是能够充分地活动筋骨、打通三焦。古人志闲心安,少欲不惧,劳动身体,却不过度累人,这么美好的养生图景,都到哪里去了呢?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柏拉图。很多人就是比较懒惰,又喜欢给自己的偷懒找各种借口。
为什么现在患湿疹、体臭、脚气的病人越来越多?当代医学认为是由真菌等病菌感染引起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真菌感染病人的呢?
为什么经常穿拖鞋的人,脚没那么臭,经常穿皮鞋的人,脚就容易臭呢?这就是一个湿邪下注的过程。你如果每天能赤脚在黄土地上走个半小时,接接地气,晚上睡觉都舒服些,脚也没那么臭。可是,现代很多人,把自己关在空调房里,没有去土地上释放湿气。一个人要想健康,你不可能完全不受空气、饮食、情绪的污染,这时该思考的是如何尽力排浊(民间叫排毒)。中医告诉你要“给邪以出路”,不能关门抓贼。其实不必花钱去练习什么赤脚功、爬行功,你就找点空闲,到田里去,要么赤脚锄草,要么爬一段黄土地的陡坡,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能让人心脑的压力很快得到释放。
其實,大家都是脑力劳动者,每天动用心太多,平时缺乏运动,那么适当地接地气,对你的身体来说,那是非常需要的。所以脚气,不是来折腾你的,而是提醒你:身体需要回到自然中去接接地气,你跟大自然“绝缘”太久了,你的脚需要跟大地亲密接触。
人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和吃粗粮来排泄身体的浊气。你看糙米,它带点薄薄的外衣,中医认为这层外衣有很好的利水排浊的作用。为什么呢?以皮走皮,取类比象嘛,植物的外壳、外衣,大都能够走肺,能通调水道。肺与膀胱别通,所以,能够下利膀胱,将浊水排出体外,人体会变得轻松,浊气会变少。
有人说了,每天这么忙,办公室里的事很多,“我太难了”,没有时间去郊外啊,到深山老林里更不现实。那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在下班回家后,把鞋脱了,找一盆黄土,带些小沙石也没有关系,金鸡独立,站在上面,这样靠重力的作用,能够让这些沙石黄土按摩脚部。人体脚部有不少重要的脏腑反应区,这样把气血都往下引。慢慢地,浊气通通能够被这些黄土沙石头吸下来。这也是运动治疗。除此之外,还可以吃上几剂杏苏五皮饮。
有人说了,杏苏五皮饮里面,都是一派宣降肺气的药,能治疗脚气吗?可以的。为什么?因为病人肺脉不降,肺主皮毛,你得把他皮毛的浊水,收到膀胱排出体外。这是第二个方面,药物治疗。第三方面,建议配合食疗,叫他早餐吃些糙米薏苡仁。平时吃吃糙米粗粮,这样身体湿浊有个出路,就不会瘀积在身体,成为臭浊的来源。因为他平时腿脚沉,舌苔偏白腻,这是湿气重,所以脚部臭气才加重。
大家看,中医治脚部的臭浊,始终离不开治湿。这三个方面加起来,前后调半个月,他的脚部臭浊大概就能去掉七七八八。
借助一个病,要想想这个病背后的时代意义。为什么现代很多人腿脚沉重?高明的医生走在大街上,都有一种观察世人独到的视野。一方面看他的神情面貌,另一方面还看他的体型体态,还要看他走路的姿势。所以很多病人一进入诊室来,其实他还没伸出手给你搭脉,医生都开始诊断了。而不是等到搭完脉再细细问。比如你看到病人走进来,都拖泥带水,你就能够初步判断他湿性重浊,所以腿沉,加上湿阻气机,阳气不够,总之就是动力不足。故而。你心中就有升阳除湿这样一个方案或者思路。然后进一步确诊,看脉象是不是濡缓,看舌苔是不是白腻,问病人是不是容易疲倦昏沉,以及病人自己的感受。
由脚气想到湿气,为什么现代那么多人湿气偏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现代人吃的米面白白净净的,以前的人吃饭还会带一些粗糙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高颜值”这个词。有个养鸡老人,他发现,那些用白白净净的大米养的鸡,很容易得软脚病,腿脚不利索,也容易生病。而那些掺杂了稻谷以及米糠之类的粗粮喂养的鸡,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这米糠不就是米的壳吗?大家想想,壳能够利水、走水,那么纯粹性的米仁,不就容易留湿吗?这正是造物者造出来阴阳两面对立统一之道。
《黄帝内经》中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以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常,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也不顾身体的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50岁便提前衰老了。
其实真正健康的吃法,是回归粗糙。“粗茶淡饭最养人”“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这些老话非常有道理。
这是个重“颜值”的时代,很多现代人被表面现象迷惑了,以为最白白净净的米仁才是最好的,看那带些黄皮的糙米,反而认为那不够漂亮。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王珉.《中国医生》:白衣军团照亮生命[N].河南日报,2020-03-13.
[2] 武楠.在纪录片中遇见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8-09-27.
[3] 流球,美延编.陈寅恪诗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