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踏遍神州 守望江河

2020-06-09 12:28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杨勇青藏高原冰川

耿国彪

34年过去了,长江漂流这个英雄故事已成为绝唱。

1985年,据传美国探险家沃伦·肯打算漂流长江。在此之前中国江河漂流还是一片空白。“中国人的长江当然要中国人首漂”。四川乐山人尧茂书驾“龙的传人”号漂流筏,以简陋的设备,抢先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在金沙江通珈峡触礁遇难。

1986年6月3日到11月25日,受尧茂书感染的漂流探险队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在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中,有10位勇士长眠于汹涌的江水中。尧茂书、孔志毅、杨前明、王建军、王振、万明、张军、杨洪林、孙志岭、雷志等11位勇士的名字与长江同在。

参加长漂还活着的勇士们,后来有的投身商界;有的保护江河;还有的人,一直没有离开漂流。杨勇,就是当年的勇士之一。

踏遍青藏高原

从1986年那场轰轰烈烈的长江漂流开始,杨勇与中国江河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年让国人震撼的,不仅是在滔滔江水中逝去的11名勇士,还有这个养育了亿万人口的生命之源。之后,杨勇更多地从人与自然关系和发展的角度观察江河。

30多年来,这名探险家和地质专家一次又一次驾着吉普、单艇或徒步深入中国的生态敏感区和科考空白区,原本无言的江河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我不敢狂妄,我敬畏自然,也敬畏每一个生命,?我认为自己在无数次探险中能活下来,是大自然的护佑。”?杨勇告诉记者。

杨勇出生在金沙江畔的大凉山,曾经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工作过10年。在攀枝花矿务局工作期间,我多次参加了野外考察。但那种目标设定明确的组织考察,总是让他感到不尽兴。后来,就开始了自己用探险的方式搞科研。

在1986年完成6300公里的长江全程科考漂流后,杨勇1988年至1991年徒步考察了金沙江和雅砻江,提出了长江上游自然生态保护和水土整治的一系列建议。金沙江和雅砻江江面上曾经密密麻麻的漂木,是杨勇抹之不去的青年时代的记忆。“6300公里的长江,最触目惊心的是金沙江。在天保工程实施前,国家、集体、个人三把斧头,齐刷刷挥向长江沿岸的天然林。在林区,一片片的森林遭到灭顶之灾。”杨勇说。

这些年来科考途中,杨勇视野所及,昔日一座座“光头山”,渐渐被新绿覆盖。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使长江流域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水土流失有所减缓,河流泥沙含量有所降低。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问题依然存在,深层次的危机正在孕育,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严峻。

在杨勇的考察中,大多和水与环境有关,除了用脚丈量神秘的青藏高原外,他后来涉及到林改、南水北调、汶川玉树灾后重建等议题。他的考察成果是一部部厚厚的报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构想》、《西藏易贡特大山体灾害的影响和对策》、《雅鲁藏布江生态与环境》、《南水北调与生态变迁分析》、《近十年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与对策》等都凝结杨勇的智慧和辛劳。“我之所以坚持了下来,是因为我希望看到更美的国家,不忍心看着人为因素的灾害和自然灾害一幕幕重演,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我也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脚下的地球。”杨勇说。

在青藏高原跑了这么多年,杨勇自认对高原生态要素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青藏高原作为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众多山系山脉的集结地,它的环境演变是众多江河上游生态退化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青藏高原可能将面对冰川退缩、雪线升高,江河上游内陆水系枯竭,大地逐渐变为沙漠,而人类的不良活动将加快这一命运的到来。这种生态衰变过程也许自然演变需要100年时间,而人为的恶化10年就可以达到。现在,高原生态环境存在人为恶化的现象,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对西部的水资源、能源的开发强度很大,对中国的生态命脉提出严峻挑战。”杨勇说。

姜古迪如南冰川,用30多年前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一对比,冰川退缩约300米。昔日茂密翠绿的沼泽退化严重,只剩下不连续的斑秃状,有的甚至逐渐干旱沙化。深幽的湖泊,只剩下干涸的湖底。以前湍急的河水现在变得很浅,大部分河床袒露出来,漂流的船很多时候只能拖着前进。骑着摩托车放牧的牧民和大群牛羊,将昔日少有人烟的地方变得热闹起来,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这种感觉,杨勇将之形容为“揪心的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在一次考察中,杨勇身处在青藏高原的湛蓝晴空之下,看着远处的唐古拉雪山,对一位同行者忧郁地说,“澜沧江、怒江、长江占世界大河水量的19%,但在唐古拉山附近发现了许多稀有矿藏,在这个被利益驱动的时代,某些利欲熏心的商人意欲染指这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开始大规模开采,势必影响到地表水源,大肆冶炼的同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和日益不堪的环境污染。”

当然也不是每次考察带给杨勇的都是忧虑,也有令人鼓舞的景象。他真实感受到野生动物保护见了成效。在索南达杰保护站,杨勇竟然看见数百只候鸟排成几个人字南飞,十分壮观。保護站的人说:“起码近十年没见过这种景象了。每天,都可看见迁徙的藏羚羊,看得不爱看了。”

30多年来,杨勇用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用眼睛扫描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其实,对杨勇来说,不需要照片作为记录的载体,他所看过的所经历过的都点点滴滴印刻在脑子里。

地球第三极的神奇发现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杨勇无数次的考察行走中,也促成了几次世界级的大发现。

2016年1月,在参加中国地理景观大发现科学考察中,作为科考队队长的杨勇在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巴青县、索县三县交界的布加雪山,发现五条发育完整的巨型悬冰川。其中最长的一条悬冰川从布加雪山峰顶伸到海拔4200多米的冰碛湖,悬冰川落差高度达2100多米。而根据此前的资料记载,世界最大悬冰川为四川省海螺沟悬冰川,落差是1080米。

杨勇介绍,当时越野车穿过冰封的河流和广阔的高原草甸,科考队员在冰川正前方隆起的终碛垄前停下来扎营。稍作休整后的队员们背起装备和仪器徒步前进。

首先看到冰冻的冰碛湖,它大多出现在冰川的末端。坚硬的湖面上竖立着几米到十几米高晶莹剔透的冰山。杨勇说,这些冰山是冰舌端破碎的大冰块在冰川前进过程中随着湖水流动漂浮到湖中的,遇到冰冻期,就凝固在湖中。

从冰川底部望去,眼前的冰川从6328米高的布加雪山峰顶倾泻而下,形成坡面大约70度的悬冰川体。经GPS测量,焫茸冰川底部海拔高度大约为4600米,也就是说,焫茸冰川落差高度在1700多米。

杨勇告诉记者,这个冰川的垂直高度远远超过预测,比目前世界高度差值最大的海螺沟大冰瀑悬冰川垂直高度还高出大约700多米。他表示,根据布加雪山的山体特点,其南侧和北侧可能分布着多个高差巨大的悬冰川群。果不其然,从12日到14日,科考队员用3天时间,兵分两路,在焫茸冰川两侧又发现了4个悬冰川,每个冰川下面都有一个百万平方米左右的冰碛湖。

杨勇介绍,冰川以冰盖冰川、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等不同形态存在。悬冰川大多坡度陡峭,与地面形成大于50度夹角。最新发现的悬冰川群具有较好的进入条件和丰富的景观资源,所以对该冰川群的研究和认识将对唐古拉山脉东段的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唐古拉山脉横亘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之间,它是太平洋与印度洋流域的重要分水岭,从西端的各拉丹冬雪山向东延伸至西藏丁青西部的布加雪山,长度500余公里,然后逐步向南过渡与横断山脉他念他翁山衔接。构成了长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世界大河的发源地。而这种大河同源于一条山脉的现象在地球上是极为罕见的。

昂赛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一个乡。在昂赛,这个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的地方,杨勇发现了一处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丹霞奇觀。这片丹霞广泛发育,造型景观丰富,还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更幸运的是,因为地处偏僻,这里并没有像内地许多地方那样受到商业气息的过多浸染,我们还有机会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寻找出一个适合它的发展模式。

“昂赛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下辖的一个乡,属于澜沧江的江源区。在很长时间里,这里都是一个从外界不容易进入的‘地理空白区,自我走上科学考察青藏高原之路后,也多次与这里擦肩而过。”?杨勇说。

为了昂赛丹霞地貌,杨勇2014年至2015年三次来到昂赛,对丹霞地质地貌开展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先后深入到果道沟峡谷、格萨尔王遗址、乃邦神山、猿人山、生命之根、神龟山、吉日沟古塔、佛头、雪豹沟、手掌山等景点进行调查和拍摄,最终划分了果道沟峡谷、扎曲峡两个峡谷景观带,以及熊达至萨拉马、东卡至日郎壳两个风景群。

杨勇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昂赛丹霞发育在白垩系红色沙砾岩中,在青藏高原同类地层中发育最完全,景观造型也最丰富;在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杂多县大面积分布,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罕见的地质奇观;二是昂赛丹霞地貌因风化强烈,崩塌不断,目前仍较活跃;三是澜沧江源区地貌从隆起、沉降、分化到切割、冲刷作用,地层分布、缺失等呈交替分布,在昂赛至囊谦觉拉段,集中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陡崖等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这在青藏高原其他地方是很难见到的。当地民众所乐道的“吉祥佛”“康巴阳元石”“乃邦神山”等景观横亘。

杨勇介绍说,昂赛地质公园的丹霞地貌、石灰岩冰缘地貌,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冰川作用、流水侵蚀、古柏森林、人类活动古迹等信息,为地貌学、冰川学、河流学、构造地质学、植物学、历史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处极好的天然博物馆。

考察期间,杨勇还发现了面积广阔的原始柏树林、人文宗教遗迹、濒危野生动物和高原野生植物等稀缺人文与自然资源。该地区气候温暖,风光秀丽,综合旅游资源要素富集度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在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实属珍贵。他认为,这里特别适合开展漂流、探险、科考、攀岩、徒步、自驾、露营等体验旅游项目,应该将它作为三江源地区前导型旅游目的地。

如今,杨勇被聘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科学顾问和玉树州旅游发展顾问。在他看来,要把对昂赛丹霞地貌的开发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发展的范例,要按照国家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来规划。他特别建议,按照国家公园的模式,敞开大门,公众共享,主动保护,全民参与,探索构建旅游经济新业态、赢利新模式,让体验更生动。他认为,由于这里海拔高、地质生态环境脆弱,景区建设应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以索道、索桥观光系统为主,同时景区博物馆和功能性服务设施应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集成,打造一个新型的标志性地质公园,以此作为三江源乃至青藏高原的旅游开发?经典。

让杨勇感到非常庆幸的是,昂赛地处偏僻,地质遗迹保存完好,这也是将来昂赛发展的优势之一。而面对昂赛这块净土,我们有更多机会思考怎样把国际先进理念与三江源地区的特色相融合,建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杨勇,著名职业探险家,环境地质高级工程师,横断山研究会会长、首席科学家。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 曾成功地进行1986年长江和1998年雅鲁藏布江漂流,驾车深入藏北无人区等活动。他主张理性探险,他所开辟的路线和所提供的服务保障,适合大众参与体验,并使之达到探索自然,关注环保、创造生命新意境的目标。

他30多年中徒步考察万余公里,设立数十个江河生态环境观察点,进行年度观察对比,取得上万个数据,完成了数十篇长江上游流域科考报告和专著,被称为“江河之子”。

猜你喜欢
杨勇青藏高原冰川
大型房企违约对金融部门的影响
耳钉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the HIGH WAY
冰川
冰川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