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的定位与策略

2020-06-09 12:20张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代诗统编教材文体

张霞

【摘   要】现代诗是统编教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教学现代诗时,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通过运用“反复诵读,内化诗歌语言;借助意象,进入诗歌意境;拓展阅读,寻觅诗人情怀;模仿创作,尝试诗性表达”等策略,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激发阅读兴趣,感受诗歌魅力。

【关键词】现代诗;统编教材;文体;策略

统编教材选编了众多文质兼美的诗歌。从四年级开始,“现代诗”这一专有名词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四年级下册还前所未有地编排了一个现代诗主题单元。虽然现代诗已成为教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它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下面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对现代诗教学的思考。

一、抓住编排意图,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本单元意在带领学生认识冰心、艾青、叶赛宁、戴望舒等中外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歌,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还安排了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小学阶段的现代诗教学肩负着让学生了解这一文体,激发阅读兴趣,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感受诗歌魅力的重任。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出发,对现代诗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定位。

(一)从文体出发,初步了解现代诗

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词,也不同于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其他文本,从结构形式到文字运用,从意蕴内涵到思想情感,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如分行呈现的构段方式,反复复沓的节奏韵律,用词用语上的陌生化处理,鲜明独特的意象组合,丰富深沉的人文意蕴,等等。认识和把握现代诗的特点,是现代诗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从方法着眼,学习阅读现代诗

读诗不同于快餐式阅读,需要读者静下心来,让灵魂与诗行共振,让热情被诗句燃烧。这样的阅读过程往往艰辛而缓慢,很多学生拿起诗读了几行就会弃之一边。因此,读诗要有方法指导。比如,通过反复诵读逐步了解诗意,以提问质疑来聚焦诗歌的表达特色,以想象拓展来发掘诗歌的意蕴,以模仿写作来玩味和内化诗歌的语言,这些都是开展诗歌阅读的好方法。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这些阅读技巧,带领学生深入诗歌,并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此外,教师还要开阔学生的思路,以教材为本,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多读现代诗。教材中的綜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这样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大量读诗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以诗人、诗歌内容、诗歌形式为主题,分别展开系列化阅读,不仅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学现代诗的任务之一。

(三)从语用入手,尝试创作现代诗

现代诗因其独特的语言形式、适切的修辞运用以及精美的意象表达,对于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也都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表达,要求进行仿写。可见,四年级学生要逐渐走向文学性阅读,也可以适当尝试文学性表达。诗性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现代诗的重要目标。

二、立足诗歌特点,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基于现代诗文体的特殊性、阅读的困难性、语用的价值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从推敲语言、想象画面、拓展阅读、仿写表达等方面着手,将现代诗的教学落到实处。

(一)反复诵读,内化诗歌语言

对现代诗教学来说,反复诵读是走进诗歌灵魂的必经之路。在朗读中,现代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被感知,诗歌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被体悟,语言的精妙及分行布局的匠心被认同。《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谈到如何阅读抒情诗的时候,给出三个建议:一是不论懂还是不懂,一口气读完不要停,找到基本感觉;二是大声重读,对这首诗打开心灵,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三是相信自己的阅读能力,一遍一遍反复玩味,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是读诗的方法,也是教学现代诗的重要方法。

1.整体阅读,获得初读体验

叶赛宁的《白桦》经过顾蕴璞先生的翻译,语词华丽典雅,诗句整饬端庄。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不同文化氛围里的人读这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轻声朗读,之后借助问题“你喜欢这首诗吗?它给你什么印象”,梳理学生的初读体验。学生回答的角度各不相同,如“白桦树很美”“作者很喜欢窗前的这棵白桦树”“诗歌语言很美”“诗歌读起来有点拗口,但是特别有味道”。学生的初读体验指向诗的情感、内容、语言等各个方面。

2.出声朗诵,发现语言之美

《繁星(一三一)》写道:“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以对大海的呼唤为开头,之后却宕开一笔,写花香,写星光。这种“比兴”的手法,学生没有接触过,理解起来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通过师生对读,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是第二、三、四句独立分割地朗读;一种是将第二、三句轻声连读,第四句突出作重音朗读。学生猛然发现作者写花香、写星光的目的不在于展示星光和花香,而在于突出波涛的清响,一下子读懂了诗歌。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比兴”的说法,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水到渠成了。

3.品读积累,体悟作者情感

《繁星(七一)》中有三个看似无关联的偏正短语“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虽然它们单独都能构成画面,但在诗中,这三个画面被囊括在“永不漫灭的回忆”这个特殊的情境下,于是融合成了一个带有忧伤意味的具有独特美感的画面。结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这样朗读。

当我们和母亲相依偎,我们会深陷于当时的情景——

当我们离开父母远游求学时,我们会想起——

当我们长大成人,身边有了自己的小儿依偎,我们会念叨——

当我们渐渐老去,我们的母亲也终将离我们而去,我们会想起——

学生在一遍遍的想象朗读中,既深入感受了作者写作时所蕴含的深情,同时也积累和内化了这个有新鲜感的独特的语言形式。

(二)借助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意象”是詩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和头脑中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融合的产物。意象的叠加和组合会构筑出独特的意境,而意境则是诗歌的灵魂,决定了诗歌的价值高低。如《繁星(七一)》通过“月明”“园中”“藤萝”“叶下”“母亲”“膝上”等一连串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了一幅温暖、清明、和美的童年往事图。叶赛宁的《白桦》则以白桦为中心意象,加之“朦胧的寂静、灿烂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等辅助意象,描绘出了白桦的朦胧之美、纯洁之美和宁静之美,使其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意象之一。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透过意象想象和感受其营造的意境,进而达到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

以《繁星(七一)》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1)把目光聚焦到这三行上(出示: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关于“母亲的膝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你想到了怎样的场景?

(3)教师配乐叙述:你看,这个场景有时间,是在——(学生答)这个场景有地点,是在——(学生答)这个场景还有鲜活的人物,那是——(学生答)美好的童年时光,和母亲在一起,随时随地想起,都是一幅美好的画面。请拿起笔,把你脑中的画面写下来。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给出了两点启示。

一要借助诗歌意象,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特定的场景。本片段通过朗读和聚焦,让学生想象月上中天,园中清朗如洗,藤萝叶婆娑的影子轻轻洒落,女儿轻趴在母亲膝头,重现诗人心中那个曼妙而温馨的画面。

二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本片段让学生在和谐应景的音乐中打开记忆的阀门,描述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自己对于母亲、对于生活的温柔体验,从而对诗歌的意蕴有更深的体认。

(三)拓展阅读,寻觅诗人情怀

诗歌之所以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在于作品所传达的某种感受、体验、思绪和情感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具有多重性。教学中如果就诗教诗,那么诗歌的韵味便会荡然无存。教师要善于发掘资源,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以促进学生对诗歌意义进行准确、全面的把握。

1.介绍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虽然不提倡对诗歌作过度解读,但对于必须了解的多重意蕴,作为教师还是要引领学生挖掘和领悟的。提供作者生平介绍和创作时代背景,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比如,《在天晴了的时候》通过对雨后小径上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写出了诗人对闲适的生活境界的向往。在学生理解到这个层面之后,教师适时提供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写于1944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在望,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诗人正怀着一颗向往的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再联系诗歌中对生活的热情召唤,学生很容易感悟到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光明和胜利的歌唱。再如,叶赛宁的《白桦》犹如一幅工笔画,细致入微地将朝阳下“朦胧的寂静中”的白桦树刻画得如同一位亭亭玉立、优雅高洁的少女,这是诗人眼中的白桦,也是诗人心中对美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再补充叶赛宁的生平、白桦在俄罗斯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写白桦的同时,其实也在写一种高洁的人格。诗人对白桦的礼赞,其实还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家乡的炽烈情怀!

2.以一篇带多篇,强化感悟

阅读现代诗决不能止步于课内。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的重点内容是合作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要求阅读、收集和摘抄现代诗,还建议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诗歌分类。从单篇诗歌的学习来看,围绕诗人、诗歌主题、诗歌形式,由此及彼,带动阅读更多的诗,也是促进学生感悟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

如《白桦》是用最纯粹的俄罗斯语言写成的,其实有好几个中文翻译版本。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另一个翻译版本,语言相对质朴浅白,但是读来余味无穷。这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另一种可能,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感受诗人为白桦、为美好跃动的心。

又如,《繁星(一三一)》中有这样一句话:“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学生理解起来颇多困难。为此,教师简单介绍冰心的家庭背景:父亲参加过甲午战争,在海上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诗人的童年是在烟台海边度过的,她时常坐在海边聆听海涛起伏。她写下了很多与海有关的诗句。同时,学生补充阅读以下内容。

“父亲呵!出来坐在月明里,我要听你说你的海。”(《繁星(七五)》)

“海波不住地问着岩石,岩石永久沉默着不曾回答,然而他这沉默,已经过百千万回的思索。”(《繁星(一一六)》)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零五)》)

学生在读了多首与海有关的诗之后,再一次展开想象,猜测在哪些时刻诗人的思潮里会出现波涛的清响,波涛仿佛在对诗人说些什么。这样的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感同身受,体悟诗人对海的特殊情怀。

(四)模仿创作,尝试诗性表达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一方面在于其分行呈现的独特结构,另一方面还在于它打破了日常惯用的表达方式,如变换语序、呈现特别的用词方式、运用通感隐喻、语言跳跃等。这些具有新鲜感的诗句犹如一股清流,注入学生的心灵,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学生愤悱之时,在他们自我感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时候,让其模仿创作,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繁星(七一)》中,“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三个偏正短语构句成行,对学生来说是极为新鲜的语言体验。教师联系《繁星(一五九)》中的“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引导学生想象“心中的风雨”有可能是什么,是否记得当时的情景。在学生的叙述中,教师随机板书,构成新的短语组合,如“夏日的午后,炙热的书房,母亲的双眸”“秋日的斜阳,萧瑟的落叶,母亲的臂弯”。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进行仿写,感受到诗意地表达生活其实并不难,从而引发创作诗歌的热情和兴致。

《绿》中,“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由四个用了通感手法的句子组成排比复沓的句式,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这些独特的语言形式是学习现代诗必须关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尝试。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风、雨、水和阳光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作者是因为置身在绿色的世界中,才有了这种满世界都被染绿了的奇特感受,进而领悟到写诗要把个人的情感体验融进事物中去。这时候,教师指导学生练笔:“假如你也置身这样绿色的世界中,在你的感觉中,哪些事物也是绿的?”学生纷纷动笔,并把自己写得最满意的一句书写到黑板上。众人的句子连起来,便形成了一首集体创作的全新的《绿》。这样的写作体验对学生来说是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313000)

猜你喜欢
现代诗统编教材文体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另类文体巧谋篇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图雅的诗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