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英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使许多文物流落到了废品收购站当废品处理,尤其像铜、铁、铝等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一般都回炉熔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就是去废品收购站捡宝。从废品堆里拣选出珍贵文物,在我国不乏其例。珍贵如国宝级文物宝鸡博物馆的何尊、首都博物馆藏的簋中之宝——班簋,都是险些葬身熔炉被幸运发现而重见天日的。全国各地博物馆等文物部门通过这项工作,抢救了相当数量的文物,丰富了文物种类、数量,留住了文物留住了历史。
武进博物馆的一批青铜器文物,也是那个时期在各乡镇废品站所拣选收购的。这些青铜器自春秋至明代各时代皆有,以青铜容器及铜镜等日用品为主,具有地方特色。本文予以统一分类介绍,以供研究。
春秋蟠螭纹双耳盘(图1)
这件青铜盘是1980年9月自武进县小河乡废品收购站所征集。通高7.2、口径24.8、腹径24.6、足径18.3、圈足高2.3厘米。盘敞口,折沿,束颈,鼓腹,圈足。盘由两范合铸,器壁较薄。在盘腹上部饰三道凸弦纹,腹下部饰两道凸弦纹,上下弦纹间布满勾连纹;圈足饰变体云雷纹。腹部有一对装饰性附耳。此铜盘的形制以及纹饰,与1958年于淹城内城河出土的铜牺匜和三轮青铜盘等风格一致,为吴文化青铜器之特有器,被定为二级文物。
战国带盖活环提梁卣(图2)
这件铜卣是从武进县万绥乡收购站征集的。銅卣通高17.6、口径6.2、腹径14.5厘米,其中盖径13、盖深7.7、卣身高14.8、足高2.4厘米。铜卣由器盖、器身、提梁三部分组成。盖呈覆杯状,盖顶平,两侧置两钮,钮中套有活环。卣身敛口,溜肩,鼓腹,底缘附三兽蹄形矮足,足外撇。腹上部两侧置两钮。提梁由铜链条与提梁柄组成。链条两端系在卣腹的钮内,再穿过盖钮中的活环,然后连在提梁两端的扣环内。由于提梁用链条连接,可上下灵活升降,便于启开卣盖。
卣是盛酒的祭器,是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东周已少见。其形制,商代时以椭圆体为多,兼有方体卣及动物形卣等,西周时以圆形卣居多;商周时期的卣底部多为圈足,提梁固定于器物上,只能左右摆动,不能上下升降。
此件卣造型奇特,构造巧妙,制作精美,属于战国楚文化器物的杰作,因精巧少见,被定为二级文物。
与这件青铜卣一样完全楚式化的青铜文物武进博物馆还有两件,是1980年9月孟城砖瓦厂出土的羊形盖钮青铜鼎和双铺首活衔环铜盖壶。
战国羊形盖钮青铜鼎(图3)
口径20.5、腹径73、通高22厘米。该鼎为子母口,扁圆腹,圜底,有盖,为两范合铸。盖上饰两道凸弦纹,并有3个等距离的卧牛形堆塑,盖中心有一桥形钮,钮中衔有一活环。腹中部饰有一道凸弦纹,两侧有长方形附耳,附耳外撇,中空。底有3个六棱柱状足,其上部为兽面纹,中空。
战国双铺首活衔环铜盖壶(图4)
口径9、腹径19.75、底径15、高30厘米。形制为圆侈口,细颈,鼓腹,圈足。腹部饰一对铺首衔环。圆盖微鼓,上有3动物形堆塑,一完整,一残,一缺。
出土此两件文物的孟城砖瓦厂墓葬形制以及器物组合,都具有楚墓墓葬的典型特点,结合《史记·越世家》中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越犯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的记载,可以判断此墓葬当为吴故地纳入楚国版图,这一地区的吴文化为楚文化融合取代后所葬。因而,这些楚式铜器是研究楚文化在江南地区取代吴越文化的重要资料。
西汉铺首衔环铜壶(图5)
口径10、腹径19、通高17厘米。细颈,圆腹,圈足。铜壶是汉代青铜容器的一种,武进博物馆藏品中与之同时期的、较有特色的青铜容器还有汉熊足青铜尊、汉青铜甗、汉弦纹三足铜洗、汉铜钫等,皆于1971~1972年出土于武进湖塘老坝大队金鸡墩西汉墓。
汉双铺首活环弦纹熊足青铜尊(图6)
口径19.5、腹围64、高15厘米。直口,平底,直腹,整体呈圆筒状。口沿、腹部底各饰一条阔弦纹,腹部宽弦纹中间又饰一道凸弦纹。腰两侧置有一对铺首活衔环,熊足作蹲状。
汉青铜觑(图7)
器物口径29、上腹径22.29、下腹径23.89、高36厘米。由甑和鬲两部分组成,甑为敞口,大平沿,斜弧腹;甑下接鬲为扁球形腹,腹中部伸出一周宽平沿,下腹近底处三兽蹄形足。甗腰即鬲和甑连接处有箅,上有条状镂空。甑中腹部和鬲上腹部两侧对应各有一对兽面铺首,口内衔环,面目狰狞。
青铜甗流行于商朝至战国,至汉、晋已不多见。商代和西周的甗,其甑和鬲常铸成一体,圆形,侈口,有两直耳。东周时的甗,甑和鬲可以分合,直耳变为附耳,并且此时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可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有隔断,可以同时蒸两种食物。发展到汉晋时,甗上部甑体上的耳演变为衔环铺首,下部的鬲演变为釜,釜身上腹也附置衔环铺首,方便提携。
汉弦纹三足铜洗(图8)
口径42、腹径35.99、高16厘米。直口,宽折沿,弧腹,平底,三兽蹄形足。口沿下有对称双系,腹部上饰有四道凸弦纹,足上部饰有狰狞兽面。
汉青铜钫(图9)
口径9.5、高32厘米。方形口微敞,溜肩,鼓腹,方形矮圈足。腹部对称有两兽形衔环铺首,一环缺失,一环仅存兽嘴里的一部分。以上这些均为汉代较有时代特色的文物,其中的熊足尊铸工精巧,在江南地区较为珍贵。
六朝铜焦斗(图10)
1975年武进万绥乡收购站征集。通高13.3、口径16厘米。敞口,曲腹,圜底,锥状足。该焦斗龙首曲柄,柄端为龙头形状。六朝时焦斗作为煮茶器具,因东晋盛行饮茶之风,使茶具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重要的生活器具,而铜焦斗因便于烹煮茶饮,成为东晋青铜容器的主体。
金贞祜二年“上京路万户”铜印(图11)
这枚金代纪年铜官印是1985年在武进湖塘镇废品收购站征集的。印为正方形,印边为6.5、厚1.5、纽高2.5厘米,重7D0克。纽顶刻有一“上”字,印面阳刻九叠篆“上京路万户洪字号印”9字,其中个别字有残缺。印背面左边阴刻“贞祜二年四月日行部口”,最后一字不清,右边是“上京路万户洪字号印”。此外印左侧还刻有“贞祜二年四月日造”,右侧字已不清。
路为金代行政区划建制,上京路路治,即金代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辖境约当今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一带。万户是金代官名,据《金史·兵志》“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的记载,万户应统领千户、谋克,隶属于都统。此方铜印保存完整,为研究金代官制及金人南侵的重要实物资料。
宋铜造像(图12)
武进横林乡收购站征集。此铜造像横16、高27.5厘米。共有3像,释迦牟尼佛居中而坐,头顶有肉髻,头后有圆形佛项光,面部丰满,双目微闭,右手施印,双足踏于莲花宝座之上,宝相端庄。其右侧站立观世音菩萨,面容慈和,头戴风帽,站立于祥云之上,呈现大自在相。释迦牟尼佛像左侧侍立一小童,表面已锈蚀不清。3像底部均带有插棍,原可固定在背后的青铜龛中,现已损坏。虽然已有损坏,但依然可以看出宋代佛造像的仿古风气。
居铜碗(图13)
武进万绥乡收购站征集。铜碗敞口,深弧腹。铜器表面锈蚀,素面无纹。
宋“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铜镜(图14)
武进万绥乡收购站征集。直径10.7厘米。铜镜外缘为六瓣葵花形,小钮,钮左侧有镜铭“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无独有偶,武进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面铜镜与这面无论形制、款识、尺寸皆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征集的铜镜外缘略为宽扁,馆藏的铜镜外缘稍窄(图15)。征集到的宽缘铜镜与1986年常州市红梅新村宋墓出土的一面镜铭为“湖外l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六瓣葵花形镜的形制、大小基本一致,镜铭完全相同。根据红梅新村宋墓出土年代最晚的钱币皇宋通宝系北宋中期偏早铸造钱币而确定红梅新村宋墓为北宋中期的判断,此镜铸造年代最晚应为北宋中期。
湖州石家镜,因其镜背铸有“湖州石家”等字样故名,是两宋湖州铜镜体系中存世量最多、出现最早、地域分布也最为广泛的,因而在两宋铜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镜铭“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不仅标明了产地和商家名号,其中的“真”强调了正宗嫡传,“念二叔”可以看出家庭作坊技艺的传承。除了铭文,湖州石家镜基本没有其他装饰,但是形制却很多样。如武进博物馆藏的一面南宋心形铜镜(图16),镜面为心形,长11.9、宽9厘米。镜缘窄平,微突起,圆形小钮,镜背素面无纹,仅在钮座右侧铭长方形印章式款铭,铭文分两竖行:“湖州真正石念二叔照子”。
此外,自廢品收购站征集的文物还有明代的素面铜镜、弦纹铜镜、四兽镜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这些文物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武进这方土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各时代文物的发现,能反映武进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是研究武进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