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2020-06-08 15:16李成彬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老胡乡亲们茶叶

范本呈现

山茶飘香

段 伟

离开县城,乘车进牛背脊山。挂在大山中的水泥公路,时而在山间盘旋,时而落入沟谷;时而舒缓,时而陡峭。打开车窗,天朗气清,但见绿意缓缓涌上来,又缓缓伏下去。行至胡家湾,清新的空气穿林漫坡而来,山风习习,茶园片片,雀鸟唱和。

车到山腰停车坪,老胡正在这里等着我。

老胡,1972年出生。当过兵,有军旅情结。他在这里开了家农家饭店,前有池塘,旁有修竹。宾主落座,暖阳下取一瓢山泉,煮上一壶新茶,质朴馨香。

在牛背脊山,高山云雾茶鼎鼎有名。“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这茶壮实匀整,白毫显露,清香高扬且持久,鲜醇甘爽而生津。

说到这带领乡亲们奔富的“宝贝茶”,老胡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茶叶并非刚需消费品,销路多少受了疫情影响。“本地客户的采购量大幅降低,外地客商进不来,我们就先把乡亲们的茶叶收过来,加工后存着,尽量保证茶农的收益。”

说完这些,老胡坚持要带我去那些茶园看看。一路上,只见院子里、田坎旁、斜坡上、小路边,山里四月杂花生树,芳菲满目。挨过窘困岁月的乡亲们,如今家家盖起新房,户户有了致富门路,将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活色生香。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此刻,从家园到茶园,到处活跃着乡亲们复工复产、采茶耕田的身影。

田野间翩然响起采茶歌。老胡竖耳一听,乐了,扯开嗓子吆喝起來:“大妈大姐,今天采摘标准还是单芽或一芽一叶,大小匀齐、老嫩一致、肥瘦相同啊。”“耳朵听出老茧了,不采病叶,不采伤叶,不采夹叶,严格采摘标准,是收茶‘硬杠杠……”头戴遮阳帽、腰挎茶篮子的采茶人,用背书的腔调嬉笑着回敬老胡。素手轻挑之间,一片片鲜嫩的芽尖收入茶篮子里。她们或是受聘而来的采茶工,或是当地的散户茶农。

虽然茶农都有自己的茶山,但没有加工设备,所以他们现摘现卖,现场跟老胡扫码结算。

“你们莫怪哈,我收茶时碍于情面‘给面子,最终茶卖不出去就会落得‘丢面子。顾客的眼睛雪亮着呢,咱们可得出精品。”

回过头,老胡又和我念叨起来:“老话说,春分芽起身,一刻值千金。咱们这高山茶虽然芽叶粗犷,开采时间略晚,但别有风味。这段时间是茶农们的‘火线三十天。”

采茶辛苦,制茶不易。高山云雾茶,柴火锅杀青,全手工精制出的一芽一叶口感饱满,香气馥郁。为了第一锅开园茶,制茶师傅足足准备了十几天,清洗篾匾、擦拭机械、检修线路、消毒厂房……虽然大体上只有“杀青、揉捻、烘焙、炒制”四步,但每道工序都是重头,决定着茶的品质和卖相,马虎不得。

杀青工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首先,炒制茶叶需用双手在锅中翻炒,这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茶叶的口感、香味全靠双手的触感与经验来决定。杀青的好坏决定茶汤的口感,揉捻的好坏关乎茶叶的形状,烘焙的时机决定茶汤的香气。

现在,完工出货的茶叶都做了统一的包装,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从茶叶采摘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都能实现质量追溯。这也是近些年山上引进的新技术。

牛背脊山上,青峰争出,山色空蒙;山脚下,溪水明皓,潺潺流淌。胡家湾百姓的日子,也如同山涧一样细水长流,滋润美好。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9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好的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何才能使作文主题深刻呢?《山茶飘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1.以小见大

作者把自己的一次“上山下乡”的所见所闻,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时代大背景相融合,把农民的采茶农事,写成了致富农民崭新的生产、生活风貌。这样的生产、生活场景,成为了农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全新发展的缩影,主题深刻。如何将具体的事件、场景放进时代的大背景中呢?作者的方法十分巧妙:通过行文中的人物对话,情节的展开方式,结尾的点题,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农民全新的生产观念,具体而不露声色地体现了政策引领、市场引领的无穷力量。

2.通过人物对话,展现时代精神风貌

采茶人与老胡的谈笑风生,没有劳作的疲惫与烦恼,只有生产的自信与快乐,正是新时代农民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反映时代新气象,塑造时代新人,主题深刻而丰富。

3.以细节之“妙笔”点主题之“睛”

文中老胡称茶叶为“茶宝贝”、乡亲们对老胡调皮的回应、老胡和采茶农民对茶叶标准的严格把控等诸多细节,都体现了农民在致富路上的自信与幸福,是深化主题的点睛之笔,也使得文章结尾的点题水到渠成。

佳作展示

熟悉的声音

张艺豪

新年过后,以往总让人感觉过得飞快的假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变得漫长。虽然我知道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我们只能宅在家中,但心中的惆怅和无奈,还是无法消除。

有时我会戴上口罩,站在小区大门口,远远望一下熟悉的街道。

街道如此干净,看不到一个纸片飞舞,也没有一个塑料袋在飘。往日拥挤的街道一下子变宽了,几只无忧无虑的小麻雀蹦来蹦去,没有了以前的小心谨慎,也不再转动它们那小巧可爱的脑袋东张西望。我想靠近它们,与它们一起体验这难得的自由。但我知道,我不能。想到这里,我心头一酸,眼泪从眼眶里涌出——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来对付这突降人间的“瘟神”啊!我急忙转身,回到了家中。

开始上网课了,我忙碌了起来。见不到同学,一点也没有在教室里学习的氛围。不过,老师布置的作业明显没有在学校上课时多了,我不像从前那样为无休止的作业而手忙脚乱。空闲时间,我从爸爸的书架上胡乱拿起一本书看,有时还会把学到的知识在爸爸面前炫耀一番。自从疫情暴发以来,连一向絮叨的妈妈也变得少言寡语了,爸爸也再没有给我们讲过那些“上下古今”的故事。

突然有一天,我隐约听到街上有人喊:“烤红芋,刚出炉的烤红芋,又香又甜的烤红芋。”声音有些远,我还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听。没一会儿,又是一声,两声……而且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我突然想起来了,昨天新闻里说我们这里的疫情风险等级调低了。全市已连续两周没有疑似或确诊病例,人们可以有限制地上街,各行业也开始陆续复工,非人员密集的街道和社区商业活动也可以开展了!

网课一结束,我终于忍不住,戴上口罩跑了出去,顾不得妈妈在屋里的喊声。

我站在小区门口向街上张望,街道还是那么宽阔,行道树在微风的吹拂下,飒飒有声。远处的人行道上,卖烤红薯的大爷漫无目的地吆喝着:“烤红芋,刚出炉的烤红芋,又香又甜的烤红芋。”是的,就是他,还是那熟悉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到老人面前,老人利索地拿出一个纸袋,装了一块烤红薯给了他。想着红薯上吱吱溢出的糖汁,我不禁咽了下口水。

回去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一首老歌:“多么熟悉的声音,伴我多少年风和雨。”现在唱起这首歌,倒是别有意蕴。

点评

考生把以往司空见惯的街头场景,放在了疫情防控这个大背景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在灾难面前,中国人以其理智、团结的精神,共克时艰,共抗疫情。灾难过后,人们依然昂扬不屈,坚定地过着平凡而又自信的生活。考生在表现主题技法的运用方面也十分娴熟,作文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结尾点题,凸显了主题,构思精巧,立意新颖。

【李成彬/供稿】

猜你喜欢
老胡乡亲们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这样生活挺好
这样生活挺好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再补充几句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跟着锻炼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