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要
就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概念理解题成了高考考查率非常高的题型。以2019年为例,涉及概念理解题的考卷就有全国卷Ⅰ、天津卷等。要提高该题型的复习效率,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考点诠释
“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统称“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或在文中有特定的含义。能否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直接影响到考生对文意的把握。
2.考查维度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从明确文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概念的内涵,通俗地讲,指的就是概念的含义。考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对于×××(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确指对象的范围,涵盖了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高考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常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对象是否包含在某个概念当中作出判定。考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概念)的一项是”或“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概念)的一项是”。考生解答从概念的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仍应以明确文中概念的内涵为基础。
3.析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辨析语境。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在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在语境中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2)分析结构。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一般涉及的重要概念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分析表达概念的词语结构,有助于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断。
(3)解读题干。解读题干,准确把握试题指向,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解读题干时,考生要明确题目要求理解的“重要概念”是什么,试题是从其内涵还是外延角度命题的,是要求选“是(正确的一项)”还是要求选“非(不正确的一项)”,等等。
(4)明确程序。答题程序为:第一步,找出该概念所在的具体语句或段落;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步,分析选项,逐项排除(或确认)。
考场文本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的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的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圈点评注
任何一个“重要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准确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就必须把概念置于文本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所以,考生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本文先抛出“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再指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中外艺术在审美上对待“意境”的差异;其次,重点关注相关语段,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厘清,如本文中的“意象”,第一段中则明确阐释为“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载体”,而“意境”则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这种“特殊规定性”,即由“象”生发出来的东西,例如意象营造出来的美感、揭示出来的“道”等;再次,结合具体的语句,对照原文,逐一甄别,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有强加因果、扩大内涵(外延)、偷换关键词、断章取义等。考生要做到总览全局,微观细析,方能准确知其“义”。
阅读速解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意境”和“意象”联系密切,互为表里,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处于劣势,在质量上则处于优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所谓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因而意境是有限的。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让人通过建筑本身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
C.西方古代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D.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表明西方艺术也有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张向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