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分析与研究

2020-06-08 09:50殷琦殷佳
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采收率

殷琦 殷佳

摘 要:聚合物微球,是纳米技术不断的进行创新开发的主要形式,它适应当代化工产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结合聚合物微球技术的相关性原理,借助实验分析结果,从开采品质、水驱性方面,探究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达到明晰技术要点,促进国内资源开发技术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采收率

石油开采,是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源探索的主要形式。石油开采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对资源应用效率产生干扰。为了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化、可持续性开发,资源开发人员需要结合石油基本特征,做好关键性技术的全方位把握与科学性分析。

1 聚合物微球驱技术介绍

聚合物微球,就是纳微米颗粒颗粒运动性调节的技术实践方式,它主要是借助纳微米颗粒运动进入油层深部,吸收油颗粒后膨胀凝结的方式进行石油开采[1]。从该技术的实际操作视角而言,聚合物微球驱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特点:①聚合物微球可以在聚合物油层中灵活变动,并通过体积和波的变化,将深层区域中的油吸收上来;②聚合物微球结构直径较小,在空间狭隘和温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之下,基本上可以保持原有的强度和组因子条件,驱动成效性相对较高;③聚合物微球可以依据空间环境的变化、液体的浓度状况,对微球的运行形态给予对应性判断,其最高浓度可达到5000mg/L。

2 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选择常规应用聚合物微球作为本次实验操作的基本元素,并阶段性对聚合物微球在特低渗油藏部分进行驱油实验。首次实验时间为3年,共计在18个渗油藏油井中放入混合物微球,二次实验时间为1年,共计在32个油井中开展实验。将两次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整合,对应分析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实践成效。

本次实验期间所选用的性能评价方式包括:①深部性性能评价。即,依据聚合物微球的悬浮、球类形态、以及地下深部运用的基本情况,对小球的吸水膨胀、以及自胶结水平进行判断;②分散性分析。即,观察聚合物微球在短时间之内微纳米因素的分散和聚合状态;③将前期实验中应用的微小球放置在在零下15-30℃的环境轴径,并加压到2200MPa状态,对聚合物微球的吸收情况和交接状态进行相应性判断[2]。

2.2 实验结果

结合本次实验过程中的系列操作要点,笔者将聚合物微球的系列性变化要点归纳为:①从聚合物微球注水压力层面而言,聚合物微球初期的压力强度在10.5MPa左右,持续性注水调节后,井压力部分的转角区域逐步出现了拥堵的状况;②实验期间所采用的典型井柳部分的变化观察策略,其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吸水剖面厚度与吸水层的位移。当新的吸水层开启后,重新注入聚合物微球后,渗透层段落的水分结构部分发生了水驱不均匀变化,聚合物微球放置部分的比重较多;③聚合物微球在油井中放入后,深底层部分的水井流动情况,逐步与油井所在区域的一般高度保持平衡,且弱水区部分聚合物微球驱方向变化最为明显;④聚合物微球在油井中应用后,区域内部水油分离状态明显,且井内此种状况得到了长期性的保持。但是高渗层部分的持续时间较短,中等、低等渗层部分的持续时间较长。

2.3 讨论

聚合物微球作为当代石油开发的创新技术形式,其资源应用阶段性实践所取得的成绩可大致归纳为:

2.3.1 聚合物微球改善地层结构的均质性

聚合物微球在深底层地质环境中的运用,进行分子大小、体系、形态等方面的变化,主要是结合聚合物微球的微范围内分子变动的实际状况,实行系列性减缓工作的关联性调节。其一,聚合物微球中的纳微米变化,可依据内部减缓调节的环冲突进情况,相应深部性石油分子的驱动分析。当聚合物微球内部空间饱和时,聚合物微球将从流体形态转换为固体形态。其二,聚合物微球在深低层空间中的调节,可直接借助纳微米进行驱动吸收。为此,当聚合物微球作为油井下资源开采的基本条件,聚合物微球就会直接对相关性资源开展空间范围内的趋油运动,进而使空间区域内的石油资源都聚合到一处,保障了石油开采的基本质量。

聚合物微球利用本身特征进行石油开采基本因子的调节与控制,不仅很好的解决了聚合物调控方面的因素,减少因石油在深低层环境下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它大大提高了聚合物微球的驱油处理成效[3]。

2.3.2 聚合物微球可实现暂时性水驱磁存储管理

从实验情况总结的基本状态而言,聚合物微球在深层石油开采领域中的应用,巧妙的利用了聚合物微球可以纵向上封堵渗透的方式进行石油含量的驱动性调节。更通俗的说,聚合物微球可以在水油大规模混合的状态之下,实现暂时性的水油分离。但此种分离仅仅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分离,且聚合物微球的应用在中等、低等压力环境下的效果最优,在高压环境下的作用最低。

同时,聚合物微球在实验环境空间之内进行相应调节过程中,聚合物微球的弱水驱方向控制后,水驱控制水平基本可达到平稳性的运作状态。此时进行石油开采过程中,仅需在常规压力之下进行聚合物微球吸收深低环境下的石油即可,相对于直接进行特殊环境下的石油开采方式,石油开采的便捷程度更高。

2.3.3 聚合物微球部分比重控制效果分析

聚合物微球部分的比重应用状态,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对特殊环境下的石油开采情况进行对应判断。

其一,聚合物微球在其颗粒大小在5μm的状态,对于特殊环境中的石油开采效果最好,且水油比例的调节控制状态也可以达到最佳。比如,实验期间将聚合物微球的比重控制在这一指标范围之内,聚合物微球驱动环境下所产生的石油驱开采比重最高可到90%,而常规环境下的石油开采最高比重仅有50%,这一结果足以说明聚合物微球在驱石油开采中所发挥的作用。

其二,聚合物微球在特殊环境之中被作为一种辅助性资源,其自身驱动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对石油开采的比例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将聚合物微球放置比例与空间环境之间保持1:2的标准进行安排,聚合物微球在石油开采期间所发挥的作用为最佳。当这一比例出现局部性偏离等问题时,说明此时聚合物微球的应用应用处于饱和状态,后续应用期间所发挥的作用自然也无法达到最佳,这是从当代结构控制环节入手进行相应分析。

其三,聚合物微球对采出的质量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聚合物微球的驱作用发挥90%-95%状态时,聚合物微球的石油净化、水油分离的控制效果最好。如果聚合物微球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聚合物微球的后续过滤和驱动能力均会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为此,尽量将聚合物微球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比例控制到科学范围之内,方可实现聚合物微球应用期间石油开采的质量得到优化保障。

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运用,注重对聚合物微球因素应用的控制点进行掌控,一方面实现了满足社会资源开发的基本需求,一方面也达到了资源综合运用的目的。技术人员应合理有序的给予聚合物微球技术持续性开发与运用,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实践成效。

3 結论

综上所述,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分析与研究,是社会技术在资源开发中运用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聚合物微球改善地层结构的均质性、聚合物微球可实现暂时性水驱磁存储管理、聚合物微球部分比重控制效果分析等方面,分析聚合物微球技术应用方式。因此,文章研究结果,将为当代资源开发与运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伟,周军,刘渠洋,等.白豹B区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研究[J].石油机械,2019,47(12):75-81.

[2]李桂峰.聚合物微球在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33(05):80-83.

[3]沈焕文,马学军,刘萍,等.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实践[J].石油化工应用,2016,35(02):44-48.

猜你喜欢
采收率
Q井区标定采收率及计算可采储量研究与应用
浅析常规稠油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
升级流场管理 提升水驱油藏驱油效率
侧钻井试油工艺浅谈
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藏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