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鄯缦仗粽郊奥肪堆≡

2020-06-08 10:52王丽张伟玉
对外经贸实务 2020年5期

王丽 张伟玉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定价权,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缓解国内资源压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农业“走出去”面临农业技术水平不够高、农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农业海外投资风险较大等现实困难和挑战,中国农业“走出去”要大力借鉴国际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布局全球农业产业链;建立农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必要支持。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农业;走出去;农业产业链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量迅速增长。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为1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2.02%。在2013—2018年期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额超过了9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2%。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行业中,批发零售、制造和采矿、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等领域的直接投资比较集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且发展中国家比重较大,农业发展禀赋各具优势,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农业合作方面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2018年《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分析报告》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73.3亿美元,比2016年增加10.0%。2013-2017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累计流量为120.9亿美元,占存量规模的69.8%。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农业对外投资额显著增长,中国农业企业正在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布局,建立全球农业生产供应链。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风险挑战和现实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国内资源压力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土地与农业生产资源并不充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2004—2017年期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之上(见图1),可见农业仍然是传统的用水大户。农业耕种时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水和空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土壤质量退化,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相比之下,“一带一路”沿线中的多个国家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光热充足,土壤面积广阔,农业生产资源丰富;非洲地区除了具备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渔业和畜牧业资源也非常丰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可以实现双赢,一方面充分发挥沿线国家的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促进东道国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国内资源压力,提高国内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农产品国际定价权

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较低,在中高端农产品贸易中不占有优势,对主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规则没有制定权,缺少农产品的国际定价权。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中国买哪种商品,国际市场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上涨,中国卖哪种产品,国际市场哪种产品价格就下跌,造成了一种交易的被动局面。农产品国际定价权的旁落将会增加中国农产品进口成本,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作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国需要积极争取全球农产品的定价权,农业“走出去”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农产品资源的合理配置,使部分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而且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增强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定价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生产模式粗放等问题仍未得到缓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已经不再是中國农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国内农产品大多处于中低端层次水平,高端农产品的供应仍然较少。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和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亟需改善。农业“走出去”可以运回优质农产品,倒逼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产品供应结构,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国际化水平

农业“走出去”可以因地制宜,在国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投资东道国资源禀赋进行农业生产,建立跨国大型农产品企业,构建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跨国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在国际国内的双向流动,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农业生产落后,我国可以与非洲国家进行农业投资合作,运用国内农业成熟技术在当地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农业精细化、科技化生产经验丰富,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可以学习当地农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经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上升。

二、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困境与挑战

(一)农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

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个别年份的投资流量与上一年相比下降(见表1)。根据《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农、林、牧和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8%,比2017年增加了2.2%。2004—2018年期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86%,2004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量的比重最高,达到5.25%,2008年对外投资比重最低,2004—2008年期间农业对外投资流量不稳定。2004—2018年期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流量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9%,其中农业的比重为26.3%,可见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小,农业“走出去”规模较小。

(二)投资国别与行业领域相对集中

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近190个国家(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行业类别覆盖了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总体上分布较为广泛,但农业对外投资的国别分布并不均衡,投资项目的多元化趋势较不明显。根据2018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分析报告》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在亚洲和欧洲的农业对外投资存量占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总存量的比重分别为37.3%、33.7%,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中,俄罗斯、瑞士和东盟国家吸收的中国农业投资额较大。截至2017年,种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农业企业在海外投资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领域,附加值较高的农业投资项目较少,跨国投资在提升中国农业技术水平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中国农业在国际产业链中不占据高端位置。

(三)农业海外投资风险较大

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常常面临经济、政治和法律等风险,与其他产业的对外投资不同,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具有前期投入时间较久、项目成本较高、项目收益周期较长的特点,加上农业在某些国家属于敏感行业,对外投资遭遇政府政策、投资壁垒等风险的可能性较大。例如,老挝是一个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的传统农业国,国内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中国与老挝在农业方面有很多合作项目,中国重庆(老挝)农业综合园区就是其中之一,该园区分三期进行建设,项目前期已经进行良好规划,在第一、第二期建设完成后,一些规划目标已经如期完成,但由于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最终4家在老挝投资农业的重庆企业全部退出,园区陷入困境,农业园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对中国企业和老挝企业的积极性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幅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农业发展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农业“走出去”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积极与农业发达国家进行农业合作,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国内农产品企业实力。美国、日本和西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大力推动农用机械的使用,以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建立了机械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日本非常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了科学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鼓励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我国农业“走出去”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质量体系,同时加快国内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对农业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奖励,鼓励农业科研与创新,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出优良品种,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效益,提升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

(二)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建立和布局全球农业产业链

农业合作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产品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和绿地投资等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要素市场,建立全球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实施农业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建立高效的农业国际供给体系。在周边农业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加强水稻、大豆、棉花、橡胶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合作,建立大型海外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与相关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进行技术合作,加快动植物种质资源、生物防治技术、智能化农机等的研发进程,提高中国农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学习美国“精准农业”、印度“三色农业”和澳大利亚“绿色农业”的发展经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

(三)建立农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中国农业“走出去”面临投资周期长、收益相对不高等问题,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投资项目损失巨大,同时,农业作为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敏感性强,在该领域进行投资存在受东道国政策限制的风险。为了更好地为“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提供信息支持,需要完善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平台,整理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深入了解東道国的相关规章制度;注意发挥国内研究智库、咨询公司的作用,对农业海外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提高企业对投资风险的认识;运用大数据加强国际大宗农产品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财政、保险和税收等农业对外投资综合支持体系,促进企业抵抗对外投资风险能力的上升。

(四)制定配套政策,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必要支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中国农业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需要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需要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将重点农业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设立境外战略农业资源开发专项基金,对“走出去”的企业加大贷款贴息和融资支持;鼓励优质农产品企业“走出去”,尝试对中小企业海外农业投资保险进行财政补贴,对涉农中小企业“走出去”进行有力扶持;如果企业在境外种植的粮食等农产品返销回国内,国家给予进口配额和适当产品返回运输补贴,促进高质量农产品供给的增加,优化国内农产品的供给结构。

四、结论

国内农业资源的紧张、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矛盾愈加突出和消费者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推动了农业“走出去”。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虽然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较小,但总体上呈现增加态势,中国农业的对外投资仍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鼓励农业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提高对外投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农业“走出去”,农业企业要认识到对外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困难,提高对投资风险的预判和防范能力,鼓励中国农业企业与东道国当地企业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开展三方合作,进行利益捆绑,寻求“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对外投资需求的结合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农业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球产业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农业投资效益。

注释:

①新华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 0670.htm。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900亿美元,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1904/ 20190402854638.shtml。

③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79981.htm。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 改革, 2016(2):104-115.

[2]许瑞泉.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6(6):178-183.

[3]江维国, 李立清. 我国农业供给侧问题及改革[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6(5):84-91.

[4]余戎.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路径选择[J]. 宏观经济管理, 2016(1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