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肩胛肩区疼痛医案1则

2020-06-08 15:49李直兵杨孝芳

李直兵 杨孝芳

【摘要】肩胛间区位于背部,肩关节以下,肩胛下角水平连线以上,两侧肩胛骨内侧缘之间的区域。后正中线将其分为左、右两部。肩胛间区疼痛在门诊较为常见,往往有固定的疼痛点,以活动上肢时带动肩胛骨(上举、后背、外展等)时疼痛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医案基于《黄帝内经》“脏腑别通”[1]肺经和膀胱经相通理论,运用董氏奇穴(重子重仙)配合“倒马针法”、“动气针法”治疗肩胛肩区(不分上下部)疼痛。现选取一例典型病案进行临床分析。

【关键词】董氏奇穴,重子重仙,肩胛间区疼痛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2

1 病 案

患者:王某,男,44岁。职业:职员。

首诊:2019年11月22日。主诉:肩胛肩区疼痛2+周。

现病史:2+周前患者伏案工作后,出现肩胛肩区疼痛,伴颈部疼痛,颈部前后俯仰困难,呈刺痛,伏案、上提肩胛骨时加重,肩胛肩区靠肩胛内上角处压痛明显,得温痛减,无牵扯痛,无四肢麻木,无心慌胸闷等症。患者遂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经普通针刺、刮痧、放血等治疗后,颈部疼痛、俯仰困难好转,但肩胛间区疼痛未见明显缓解;现症:肩胛肩区疼痛,部位固定,呈刺痛,上提肩胛骨时疼痛加重,肩胛肩区靠肩胛内上角处压痛明显,拒按,得温痛减,无牵扯痛,无四肢麻木,无心慌胸闷等症,精神欠佳,睡眠因疼痛难入眠,舌质偏红,薄白苔,脉偏紧。诊断:痹病[2](气滞血瘀证)。治疗原则:舒经行气活络。处方:主穴:针刺健侧重子重仙。针刺后嘱患者间断活动上肢,上提肩胛骨,一周3次,每次留针20 min。患者经一次治疗后,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按压痛缓解,上提肩胛骨时疼痛较前减轻。

既往史:既往长期伏案工作,否认“乙肝、艾滋、伤寒、梅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内科病史。

二诊:2019年11月25日。

患者肩胛肩区疼痛已去一半,上提肩胛骨时偶有刺痛,肩胛肩区靠肩胛内上角处轻压痛,得温痛减,无牵扯痛,无四肢麻木,无心慌胸闷等症,精神尚可,睡眠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继续之前处方:针刺健侧重子重仙,针刺后嘱患者间断活动上肢,上提肩胛骨,留针20 min。第二次治疗后,固定疼痛点明显减轻,轻压痛,上提肩胛骨疼痛较病初好转大半。

三诊:2019年11月28日。

患者肩胛肩区疼痛已去大半,上提肩胛骨时偶有刺痛,得温痛减,无明显按压痛,无牵扯痛,无四肢麻木,无心慌胸闷等症,精神尚可,睡眠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继续之前处方:针刺健侧重子重仙,针刺后嘱患者间断活动上肢,上提肩胛骨,留针20min。第三次治疗后,固定疼痛点痊愈,无压痛,上提肩胛骨疼痛无明显疼痛点。

按:

(1)肩胛间区的疼痛,对应中医的“痹病”。“痹病”[3]指往往由于机体正气虚弱,卫气不足,风、湿、寒、热等邪气入侵机体,致气血阻滞,经络不通,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总称。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4]。《内经》中所描述的五体肢节痹、五脏痹、奇恒之腑痹、六腑痹,指出痹病的涵盖的内容,因此痹病从不同的角度看,从范围看就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从内外看,又分外痹与内痹。痹,即闭也,关闭的意思。广义的痹病,是由于机体正气不敌邪气或者本身正气亏虚,卫外失司,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痹阻不通,从而引发的疾病,其中《内经》所包含的肺痹、心痹等五脏痹及脉痹、肉痹、筋痹等络痹。狭义的痹病,范围较小,指人体的肢体经络痹,以筋骨、肌肉、关节出现疼痛(寒)、麻木(风)、重着(湿)、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中医常规的治疗主要是:肩胛骨周围针刺(若是关节痹,常用围刺)、放血疗法、拔罐等治疗。

西医方面:主要和肩胛骨周围相关的肌肉相关,肩胛间区疼痛有关的肌肉主要有:菱形肌、前锯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肩胛提肌、前斜角肌,附着的肌肉还有冈上肌、冈下肌等。排除心脏疾病后,多考虑无菌性炎症,其治疗主要是封闭等治疗,存在易复发等弊端。

(2)重子、重仙定位:重子:手掌伸出,掌面向上,拇指自然和其余四指分开,延拇指指腹正中向下画一直线,其和第一掌指关节最高点做拇指的垂线的交叉点即为此穴;重仙定位:从重子穴向向下1寸大鱼际处。

(3)操作方法“使用直径为0.22 mm,长度为40 mm的“环球牌一次性针灸无菌针灸针,患者取坐位或者站位(初次初次针刺者,可仰卧位),穴位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可用咳嗽进针),直刺0.5~1寸,得气后,嘱患者上提肩胛骨,活动患处。

2 针刺重子重仙治疗肩胛肩区疼痛机制探討

肩胛肩区疼痛,按传统针灸经络循行属足太阳膀胱经,常规针刺处方选择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筋会阳陵泉+阿是穴为主进行治疗。但在前期的治疗基础上,未见明显好转。

董氏奇穴与传统针灸有别[5],却共同宗《黄帝内经》。脏腑旁通理论来源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言“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基于“同气相求”,和脏腑经络相配合,如此便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心包络也应与胃通,因此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基于此理论,经络方面的问题,运用该理论,治疗效果或较传统理论效果更彰。在此,就膀胱和肺旁通做如下解释。膀胱的气机不利失约,病因不在膀胱,而在于肺的调控失职,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受阻,气机运行不畅,导致膀胱储蓄、排泄功能紊乱,肺对膀胱气化的调控运用,是通过气的层次完成的,所谓气化方能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6]的条文,此病机为肺虚不能制约膀胱,进而导致的遗溺不禁证。肺脏有疾,亦可以通过调节膀胱来治疗。临床可见,由于肺气不利,水停迫肺导致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疏通膀胱的方法止喘的治疗方法。膀胱气化失常,可经过肺来调治,例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和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不谋而合。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曾经用麻黄汤开宣肺气以达到启下窍以利尿的目的,基于此理论,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7]。针肺经列缺尿频及多尿[8],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9],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此为肺与膀胱旁通在内科的运用,亦是董氏奇穴膀胱有疾舍膀胱经取肺经的理论来源;配合“倒马针法:倒马针法即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临近的两针或三针相并列针刺),以增加疗效的一种针法。这种倒马针法的运用,较之散列的多针效果(并刺或排刺)强大,具有协同、联合、加强效应,对于提高针刺疗效作用很大。二针联用被称为小倒马;三针并用为大倒马。动气针法:即得气后作用以加强得气感之义,是指在针刺后或者针刺穴位进行手法操作的同时,让患者主动活动患部(怎么不适,怎么动,先慢后快,逐渐适应)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诸法合用,临床往往立竿见影,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 王文炎,马志毅,熊源胤,王进军,张新丽.董氏奇穴重子重仙穴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J].中医研究,2019,32(10):55-58.

[2] 黎海军.董氏奇穴应用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4):127.

[3] 白钰如.董氏奇穴与传统针灸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4] 徐志刚.治痹二十八法[D].内蒙古中医药,2017.

[5] 耿爱春.麻黄汤临床运用研究[D].中医药信息,2013.

[6] 王明新.甘草干姜汤的研究进展[D].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

[7] 耿爱春.麻黄汤临床运用研究[D].中医药信息,2013.

[8] 尹旭辉.近十余年列缺穴研究概况[D].北京中医药,2008.

[9] 李红梅.清代及清代以前阴陵泉穴临床应用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