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改造的快速交换球囊加减压腔在冠状动脉血栓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的疗效研究

2020-06-08 15:49席新龙钟文冉丹

席新龙 钟文 冉丹

【摘要】目的 探討对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病变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TIMI血栓分级为2~5级的患者,经改造的快速交换球囊加减压腔在病变处注射替罗非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3月34例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病变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TIMI血栓2~5级患者入选。结果 9例PTCA后TIMI血流仍为0~1级患者在血栓中逆向注射替罗非斑后有8例患者TIMI血流达2-3级,有效率为88.89%。34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TIMI小出血并发症,无冠状动脉分支栓塞。结论 经改造后快速交换球囊加减压腔在PTCA后TIMI血流仍为0-1级的病变内逆向注射替罗非斑,可有效减轻血栓负荷,改善TIMI血流,其安全性高。

【关键词】快速交换球囊;替罗非斑;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2

急性心肌梗塞多由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触发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死亡率高,需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尽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可快速而有效地实现再灌注治疗[1],但是不少患者的罪犯血管病变处仍然遗留有较重的血栓负荷,其中极少数患者为再灌注治疗失败,TIMI血流仍为0-1级。研究提示,经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斑的可有一定疗效,但对TIMI血流仍为0~1级者疗效几乎无效[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3月纳入符合上述标准者共34例,其中男38例,女3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例;年龄42~89岁,平均72.7岁,术前常规筛查CRUSADE出血风险、检测血常规与肾功能,口服600mg氯吡格雷(波立维,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与300 mg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静脉注射普通肝素60单位/kg(最大剂量≤5000单位),之后以12单位/kg静脉持续泵注直至PCI手术结束,另外,PCI前追加普通肝素到30单位/kg,采用单盲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1.2  方法

1.2.1 改造快速交换球囊及相关准备

首选将刚做过PTCA的快速交换半顺应性球囊导管(Maverick2,波士顿科学公司)在体外用肝素盐水纱布擦洗干净;接着用球囊加减压泵吸满未稀释的替罗非班注射液(欣维宁,远大医药有限公司);随后连接好球囊加减压泵与快速交换球囊加减压腔尾端端孔,并加压至2个大气压后,然后用5 mL注射器针头在球囊头端刺一小孔,最后排出球囊加减压腔及球囊中的空气。

1.2.2 操作方法

操作前病变远端TIMI血流0~1级者;操作前病变远端TIMI血流2~3级者。

1.3  观察指标

根据注射替罗非班前后的罪犯血管造影影像,评价罪犯血管病变的血栓负荷及其远端TIMI血流分级;观察PCI术中与术后有无颅内高压、~头痛、恶心、呕吐及咯血,检查大便隐血试验,术后24小时复查血红蛋白,一旦怀疑颅内出血,急诊脑CT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9例PTCA后TIMI血流仍为0~1级患者在操作后有8例患者TIMI血流达2~3级,有效率为88.89%(见表2),而25例TIMI血栓分级为2~4级患者仅有5例在治疗后血栓负荷有明显减轻,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例出现TIMI小出血并发症,但无一例出现冠状动脉分支栓塞。见表1。

3 讨 论

综上所述,经改造的快速交换球囊在PTCA后TIMI血流仍为0-1级的血栓病变内逆向注射替罗非斑,可有效改善TIMI血流,减轻血栓负荷,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不增加治疗成本,是可供选择选择的降低血栓负荷的治疗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Tan C.The History of Coronary Stenting.Interv Cardiol Clin 2016;5:271-280.DOI: 10.1016/j.iccl.2016.03.001.

[2] Keeley EC,Boura JA.Comparison of primary and facilita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quantitative review of randomised trials.Lancet 2006;367:579-588.DOI:10.1016/S0140-6736(06)68148-8.

[3] MOVAHED M R,BUTMAN s M.The 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of no-flow occurring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Cardiovasc Revase Med,2008,9: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