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阅读主体,以赏析、传承、发展中华诗词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为目标,进而提出从时间维度、诗人维度、意象维度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的“三维读法”,并分别解析了“三维读法”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供了思路引导与方法参考。
关键词:古典诗词;阅读方法;三维读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华夏儿女所追求的生活样态与人生境界。情感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状态不论是雅正还是闲逸都可以在诗词的字里行间蜿蜒流动。可以说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与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所以中国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是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历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力量源泉。201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这样的教育导向下,诗词的赏析与阅读就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中国诗词作品可谓瀚如烟海,仅《全唐诗》就收录了三千多位诗人的五万多首诗作。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全明诗》所收录的诗文已经高达四十万首。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了,面对浩浩荡荡的诗歌长河,在数不胜数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如何去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呢?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最适合大学生群体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有两个基点的分析:
第一,定位阅读诗词的人群。阅读方法的探讨,是基于阅读者而言的,不同阅读群体会有不同的方法论。此处所针对的目标人群是大学生,而且是非中文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如此定位,学情就清晰了,既然是大学生就应该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所以诗词的赏析就不能仅停留在了解诗歌内容的表层上。既然不是中文专业方向的大学生,那么阅读诗词就不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是以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
第二,明确阅读诗词的目标。如果我们把中国古典诗词阅读当成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那么它的目标就有三个层面,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所谓知识目标就是通过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诗词的内容含义,了解韵律特点,掌握作者信息等等。所谓能力目标是指通过学习,掌握一种方法,进而可以举一反三对其它古典诗词进行赏析。所谓素质目标是指通过对诗词的学习,提升人文素养,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自觉地传承、推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有了上述两个基点的分析与定位,我们提出了较为适合当代大学生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的“三维读法”,以时间、诗人、意象三个不同的维度读诗。
一、以时间维度赏读诗词
所谓以时间维度赏读诗词,就是把诗词放到历史的时间长河中,赏析它所具有的时代特点。中国的诗词源远流长,在神州大地上延绵了三千多年而不曾间断。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面貌与思想主流,这些面貌与主流汇聚融合成了不同时代的特殊气质,而这些气质又会通过诗人的文字彰显在他们的诗歌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里分析“建安文学”时就说过:“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意思是说,看这一时期的诗词文学作品,常常感觉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情绪。为什么呢?是因为社会的长期动荡,风气在日渐衰落,人心积怨。作者身处其中,情志与文笔受到影响,故而在诗词作品中就散发着气势激昂之态。所以以时间维度赏析诗词最能把握时代背景与文脉发展之间的内在律动。
例如唐诗和宋诗,以时间维度而论,前者讲“情趣”后者说“理趣”,我们在两个时代分别找出一首诗作举例说明。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苏轼,他们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都去过庐山,并且双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整首诗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瀑布的自然雄伟之气,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烟”“挂”“疑”等字眼又使得诗作充满了朦胧与浪漫的色彩。李白所望的庐山突出的是一个“情”字,这里的“情”不是兒女私情,是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技法以及朦胧与浪漫的意法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是生命个体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敬畏之情。同样是在庐山,苏轼《题西林壁》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庐山面貌,于是他在“岭”与“峰”的变换之中得出了一个普适性的道理——世间万事万物,所处的视角不同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与面貌,而这种效果与面貌又会影响人对事物作出的判断。所以苏轼所望的庐山突出的是“理趣”。
需要注意的是,以时间维度赏读诗词,这里的“时间”是一个大概念,而不是一个小时段。它需要站在文学史的高度来观察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脉变化所带来的文风、文貌以及文理的呈现。
二、以诗人维度赏读诗词
所谓以“诗人维度赏读诗词”就是以作者的生命个体为原点,理解赏析他所独有的诗词风格,体会感受他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并探寻是什么样的人生阅历、家世背景、学识涵养、处世之道等元素铸就了属于诗人的特殊形象与气质。以诗人维度赏读诗词符合孔子“智者知人”的理念,也最能把握“人有其才”与“文如其人”的内在关联。
例如杜甫和王维,后世尊称他们为诗圣与诗佛。为什么呢?这就是以诗人维度赏读诗词后而得出的结论。所谓“圣”这是站在儒家的角度给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仁政”是孟子治国之道的核心理念,杜甫承袭了这一思想,所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成了他一生追求的政治抱负。儒家思想铸就了杜甫热衷政治的豪情,虽然他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但是他时时关注人间的疾苦,所以才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杜甫曾对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充满着儒家情怀的诗句,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政治色彩最浓厚的诗人,同时也奠定了他“诗圣”的地位。
为什么把王维称之为“诗佛”呢?因为他的诗里行间充满着禅意。王维是唐代开元十九年的科举状元,曾官至吏部郎中,他也有过积极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后来因为政局变动,党派纷争,他对仕途失去了信心,开始吃斋念佛,参禅悟道。佛道思想逐渐在他的诗作中缓缓渗溢出来。例如他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作中所传达的平淡之气,不仅体现着自然美学意蕴还充斥着佛道的境界。所以后人才尊称王维是“诗佛”。当然,王维能成为诗佛也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兴起的时代,士大夫们学佛成了一种风尚,一旦官场失意,色空思想,悟道理念就会在诗人笔下流露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以诗人维度赏读诗词,需要站在对诗人的整体评价上。换而言之,对诗人特殊风格与气质的定位,是建立在诗人的所有诗词之上的,而不是对诗人某一首诗作的评价与定性。
三、以意象维度赏读诗词
什么是意象?就是人在接触到客观事物之后,根据自己的主体感受,经过思维想象的加工,而创作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以意象维度赏读诗词“就是以詩词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事物为对象,理解诗词作品写作的技巧与技法,理解诗人如何将人、境、物、情等元素协调在一起,从而达到‘意与境混的创作境界。”[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是非常多的,例如头顶的那一轮明月,初唐时期的张若虚在江边借它发出了一番无端崖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到了盛唐时期,诗仙李白端着一杯酒,望了望乌云密布的天空,叹息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因为没有了明月,所以李白心中少了一份下酒的菜,于是把手中的酒放了下来。时间又流淌到了宋代,苏轼因为思念亲人又把这杯酒捧了起来,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样是这一轮明月,清代的曹雪芹将它写入书中,借史湘云和林黛玉在凹晶馆对诗联句,勾画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凄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时间、空间、诗人、诗体等等元素都在变,而唯独没有变的就是诗词中的意象。
需要注意的是,以意象维度赏读诗词,相同的意象并不代表相同的情感表达。意象的准确把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所处的自然环境,而情绪、情怀、情愫的呈现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例如“酒”这个诗词意象,陶渊明可以在酒的意象上抒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之情;曹操可以在酒的意象上抒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现实之态;李清照可以在酒的意象上抒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思念之感。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原本读无定法,中国古典诗词也是如此。以时间、诗人、意象为维度的“三维读法”也不是三种绝对孤立的阅读方法,而是需要相互融通切换着赏读诗词。同一首诗从不同的维度上可以看到诗词内涵的不同层面。准确理解诗词的内涵意蕴,用生命激活经典,从而赏析、发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经义.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J].消费导刊,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