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读周国平的教育观

2020-06-08 15:44沈晗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朝圣者周国平人文精神

沈晗

一  论教育与自我教育(学习)

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

这两句话出自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万斯,年幼时曾因贪玩而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他在书屋里从厌恶读书到喜欢上读书,并从书中得到了启发。从此他勤奋学习,终于学有所成,并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参与了《明史》的编修工作。万斯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书本,更来自于他对自己的教育。试想,如果没有他对自己的教育,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只有学会了自我教育,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才有资格教育别人。

的确,自我教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自我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与我们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真实的、不可遏制的兴趣是天赋的可靠标志”,周先生的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举个炒烂了的例子,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对实验有超乎寻常的兴趣。爱迪生在年幼时曾跑到鸡窝里模仿母鸡孵鸡蛋,抓猫来尝试摩擦生電而被猫抓得鲜血淋漓,甚至点燃了父亲的仓库。他所做的事情看起来荒诞不经,却是完全出自自己的兴趣,这也是他未来伟大成就的基础。从这我们便可以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兴趣是我们学习的前提,成功的基础。

由人及己,如果我们能对数学有足够的兴趣,还需要老师催着学习、做作业吗?还需要担心没有耐心做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吗?

若再由小及大,从我们的自我教育(也就是学习)到生活,哪一个不需要兴趣?如果我们能像看小说、打游戏一样,对学习也拥有极大的兴趣,想来谁都可以成为学霸。

在《守望的距离》中,周国平也曾讲述他对学习方式的看法。他用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导言:

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沉默型。”

许多自以为是的才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以显示自己才华横溢,往往带着没由来的自信。在学徒眼里,他们似乎无所不知。可倘若碰到更胜一筹的人,他们便成了跳梁小丑。周国平先生说,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拥有这种自信的。可见在他眼里,学习是一件需要谦逊与沉默的事情。他能时刻保持对学习孜孜不倦的态度,克制向他人炫耀的心。因为在他眼中,学习是自我的成长,是一个人的无归之旅。这一品质值得每一个身为学生的我们学习。

不过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的方法又似乎是要“落俗”的。由于目光的狭隘与知识储量的限制,我们注定无法保持沉默,我们不能做学习路上孤独的朝圣者。有很多知识点,只有在激烈的争论中才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沉默学”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遥不可及。而我们和那些“自以为是的才人”之间的距离,就在于一颗谦逊的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以蜉蝣般渺小的我们,去体察那般才人之心境,只因心向往之。

读周国平在1995—1998年文章汇集《各自的朝圣路》。他在各类散文里既谈教育,也谈自己少时被教育的经历——学习是周国平学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学习与教育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书中,周国平谈到自己与一群知识的朝圣者结识,他们的心中有一个统一的目的地,有一个统一的信仰。他们坚定而又纯净,他们不仅拥有完美的物质生活,也同样拥有永远充实的精神生活。书中以周国平本人为引导者,带领我们走向这群神圣的朝圣者,慢慢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寻找到内心的天堂。

作者开篇时用托尔斯泰的例子表达了自己的写作准则,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本心,就像那群虔诚的朝圣者,在浮躁的尘世间,淡然处之。他们确定自己走在自己要走的朝圣路上,不到自己心中的终点,绝不回头,也不停歇。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活到老,学到老”,以为自我教育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而学习的目标只有不断地向前,甩掉一个又一个竞争者,向最前方冲去,而在这条路上,只有你孤孤单单一个人。但这好像并不是很准确,于我们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这条路通向美好的无方之境,路上有无条件支持你的人,也有与你相互扶持的人,还有一些与你有相同目标的人,与你一同奋进。即使其中很多人都是你人生路上的过客,但他们都是这条路上,一道又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是你前进的动力,更是你疲倦时,一颗颗强力的定心丸。这也许就是那么多人都怀念从前时光的原因吧。

二  论教育本身与其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能力,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的确,教育是生长,而非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如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努力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什么呢?似乎绝大多数人对于学习的观念即为“好好读书→好的大学→好的工作”,除此之外呢?难道除了应试知识,我们的生活就不该有别的情趣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难道我们读书、接受教育,到头来只是为了一份高薪的工作吗?这未免过于狭隘。周国平“教育即生长”的观点确实是极为中肯的,向我们揭示了永恒的主题——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现今,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即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从而轻忽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这种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能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的、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有程式化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如此讲来,教育就是要让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硬性的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还是一条接受良好训练的狗?”一味地灌输知识,却只是保存而不发展,那么人也不过相当于容器而已。可做容器的事物成千上万,一台智能电脑即可将大多数人替代,如此,生而为人的意义何在?作为容器而存在的人真的具有价值吗?萧伯纳曾叹息道:“全世界的书架上都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我们如今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成材?我们以为答案是肯定的。应试教育的产物是格式化的人,而不是独立发展的人,绝大多数学生整日过着两点一线的看似忙碌实则无比空虚的生活,个人能力如何能发展?

时常觉得没有人想做批量生产的人,我们要做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不仅需要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心之所向,挡者立碎,少年意气当如此。

猜你喜欢
朝圣者周国平人文精神
周国平的读书之路
好梦何必成真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在水边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周国平少年哲学智慧书》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自动扶梯
致朝圣者
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