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的艺术

2020-06-08 15:22ck
汽车之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德国汽车产品

ck

得益于对工业化的深刻理解,以及这个民族本身的严谨态度,德国汽车设计往往给人稍显死板的印象,没有太过激进的表现,重视线条与比例,并且将严谨和刻板的精神也带入到感性的汽车设计中来,那么德国的汽车设计真的只是理科生才会欣赏的机械美学吗?

并不冰冷的机械美学

提起德国的汽车设计,我们可以用历史长河中的几款经典车型加以诠释。在上世纪40年代,这时汽车大师保时捷设计了一款传世之作——甲壳虫,这是一款两门家庭轿车,采用后驱后置风冷发动机,主要满足日常中短途驾驶,由三个半圆形组成的车身曲线在当时也是非常前卫的设计,要知道战后大部分汽车还在沿用传统的马车结构,车轮暴露在车厢外,庞大的车身显得格外笨重,保时捷先生用这款极具灵性的小车拉近了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结构简单,价格低,最多可以乘坐4人,皮实耐用,用现在的话说,可咸可甜。此后又推出了更加适合家庭的T1,它可以说是当今MPV的鼻祖,沿用了甲壳虫圆形的大灯和前脸元素,在有限车身里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使用空间,很快这两款车风靡欧洲并且成为大洋彼岸美国年轻人的梦想之车,甚至T1已经成为年轻人自由,反战,民主的象征。由此可见,汽车设计在战后的德国已经上升为精神层面的自我重建,人们希望忘记冷酷的战争机器,希望汽车可以融入他们的生活。

保时捷并不满足于家庭轿车的开发,这位卓越的汽车工程师对于跑车也有着天生的疯狂,911的诞生可以说开始打响了德国汽车进军超级跑车的第一枪。它的设计一样离经叛道,没有传统GT那样修长的发动机盖,没有宽敞的后备箱,而是在中级轿车的轴距上,用后置水平发动机驱动,灵巧轻便的车身带来了更加快的加速体验,而依靠严谨的德国制造工艺大步提升了跑车的可靠性。从此之后人们发现,911并不是贵族的玩具,而是一款真正能够体现德国造车水平的运动机器。

在此之后,随着技术的加速发展,德国的汽车设计以ABB为代表的三家全球大公司,不约而同地给自己的产品打上了技术、豪华、可靠的标签,但如果你仔细观察80年代以前的德国汽车设计,很难看出二战之后的几十年中,这些品牌有什么一直延续的设计语言,当然宝马的双肾格栅和奔驰的立标不算,我指的是整体设计的风格特点。也许是他们太过重视技术的发展,也许是他们对于豪华的理解正在成长,总之那个时期可以定义为探索和形成自我特征的积累阶段,所以我个人认为80年代以前的德国车亮点不多。不过随后德国汽车出现了一股设计高潮,一大批经典车型纷纷问世,高尔夫、奥迪100、奔驰W126、宝马5系、E34等等,开创了很多设计先河,也让其他国家的企业开始纷纷模仿,可以说这个时代是德国汽车设计的黄金时代,在崇尚技术和工艺的同时,也开创了自己的设计之路。形成了属于德国汽车的机械美学。从现在的视角看,他们依旧充满着魅力,简单的线条不仅仅是对机械的理解,而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美学体现。

全球化下的設计困局

由于产品力的极大增强,ABB这三家公司迅速成为了世界汽车的领军人物,其产品也风靡全球,大家在膜拜之后也有了一些不适应,毕竟再好的产品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看似没有情感的设计有些拒人千里的错觉。此时德国的汽车企业开始反思自己产品的过于刻板和冰冷,同时全球生产基地的建立让他们不得不考虑当地市场的需求,那么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式呢?最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德国大众率先开始了尝试,他们开发了一种车型的前脸,并且把它复制到其余所有量产产品上,大大提升了品牌的辨识度,也降低了设计周期和生产成本,短时间内完成了设计的全球化。但是很快媒体们开始了质疑,这样的设计是否违背了设计本身?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前脸造型很快就会审美疲劳,虽然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但新鲜感也随之降低。不过厂家还是从产品的全球化战略中尝到了甜头,奥迪、宝马、甚至奔驰都开始有意无意地同化自己的产品,而此时,日本和美国的汽车设计水平开始初见端倪,时尚的造型,丰满的曲线,以及琳琅满目的车型成为竞争中最大的筹码,很快德国汽车在全球打开的市场由于设计滞后被对手抢了不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向自负的德国人从最开始的修复精神创伤到把设计复兴,再到同质化,经历了一波不小的起伏,时至今日,这些德国品牌依旧在全世界销售,但是完全雷同,的设计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更多的在思考电动化,智能化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奥迪e-tron,奔驰EQC等等都在探索更加符合技术潮流的设计表现,未来也许我们很难再见到流芳百世的传世之作,但设计将会更加合理,更加能够反映技术的发展。

大师辈出的国度

一谈及汽车设计,很多人就会想到意大利,那里是大师辈出的国度。不过纵观最近几十年的设计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德国设计大师开始涌现,而且不止在德国,甚至在全球其他品牌中都留下了大师经典的作品,对于设计深层次的理解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消费理念完善自己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留下属于这个人的设计精髓。

这些设计师大都早年在德国或者欧洲汽车品牌摸爬滚打,成名后开始全球放光,比如彼得·希瑞尔,2006年,他离开了为之效力近30年的大众集团,同年出任起亚首席设计师,为这个濒临倒闭的韩国品牌带来了生机,一系列颠覆性的设计成就了他设计生涯的第二次高峰。还有来比亚迪的沃尔夫冈·艾格,前奥迪总设计师,打造了奥迪A3、A7等经典车型,来到比亚迪之后迅速为这个被诟病为模仿专业户的品牌以设计原创的力量,产品也随之大卖。还有何歌特,席尔瓦等等,虽然他们的成就比不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汽车设计天团,但依旧可以影响到整个品牌的发展,而且现在的设计受左右的因素太多,产品也太多相近,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脱颖而出,实力可见。

关于德国汽车设计的话题太多,无法用一篇文章全面概括,不过以我的理解,德国汽车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除了严谨的造车理念和超前的技术,对设计的深刻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时候虽然缺乏情感,但并不缺乏艺术性,甚至可以引领一个时代设计的潮流,不得不说德国的汽车设计是整个设计界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德国汽车产品
汽车的“出卖”
“梦梦”“娇庆”德国行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3D 打印汽车等
新中国科技60年(3)
新产品
产品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