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娜 贾勤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华裔电影导演李安的文化背景及由他指导的《喜宴》和《断背山》的故事梗概,然后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视角对《喜宴》的人物和《断背山》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着重挖掘影片展示情爱观时的跨文化适应。
关键词:情爱观;跨文化
作者简介:李晓娜(1993.9-),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第二作者:贾勤(1966-),女,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2
1、引言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传媒的时代,电影,电视及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各大影院票房持续刷新纪录,电影已经成了人们的饭后谈资。“票房女王,票房毒药,票房影帝”等新兴词语应运而生。奥斯卡奖已经成为衡量影视水平的一大标杆。华人导演李安2009年入选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他的一些作品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本文通过介绍《喜宴》和《断背山》两部作品从跨文化适应理论对两部影片的艺术表现分析,着重挖掘影片展示的情爱观和跨文化关系。
2、《喜宴》和《断背山》故事简介
《喜宴》男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个美籍华人和赛门维持了五年的恋人关系,却不敢跟父母坦白。女主微微借住在伟同的破角楼里以免被遣送回国。指望伟同传宗接代的父母在大陆整日信件催促施压,为了应付父母的到来,他和女主角微微上演了一场结婚。原以为这一切等到父母的离开就会回归正常,可婚礼的闹洞房使得微微意外怀孕。伟同的无所适从,赛门的深感背叛,高父高母的爱子心切使得伟同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伟同将自己的性取向告诉母亲,父亲为了高家留后一直逃避事实。包容和体谅使得微微留下了孩子,伟同和赛门成为孩子的“double father”。
《断背山》讲述了两个牛仔男孩儿杰克和恩尼斯在断背山相识相恋但迫于世俗压力只好将这份爱埋藏心底各自组建家庭。杰克和富家女露琳结婚后一直被其父亲冷眼相待。但同性恋在当时是被世俗不允的,两人只能以“定期钓鱼”的幌子来掩盖彼此的感情,杰克的意外死亡也使得两人厮守一生的愿望落空。
3、《喜宴》和《断背山》中的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指的是对一个新文化环境逐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1]。李安作为华人导演能够受到西方好莱坞的肯定,他本身就已经是很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喜宴》和《断背山》两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影片人物的跨文化适应过程。
Mansell(1981)的跨文化适应四阶段论把情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疏离感,边缘化,濡化及二元性[2]。这两部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疏离感,边缘化和濡化阶段。
3.1疏离感
旅居人在疏离感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于缺乏适应地主国文化的技巧而排斥地主国文化,从而在内心产生的一股强烈认同自己文化欲望的冲动[3]。在《喜宴》开始,女主角微微是处于疏离感中的,虽然微微已经来美国三年了,但是却一直融入不到美国社会文化中,为了躲避调查藏在伟同的一处破旧烂楼里;赛门在高父高母拜访的时候则处在“以一敌四”的尴尬处境,虽然身在自己的文化圈中,但是周围都是东方文化的人,从他送高父高母礼物和五人一起餐桌吃饭的细节可以看出赛门是处在疏离感之中的。
3.2边缘化
边缘化在我看来就是旅居人的迷茫期。这种情况不明的现象,使得旅居人不知效忠哪邊文化而感到困扰,也是对自我认同的不确定[4]。《喜宴》中,原本以为不懂英语的高爸爸其实早已洞察一切,但是他受着东方传统文化影响,对同性恋这种婚恋观是嗤之以鼻的,为了延续高家香火选择逃避事实。而当他在餐桌上听到赛门因为微微怀孕的事大骂伟同又必须装作听不懂的时候,结果直接发病住院。这也体现了一个老父亲的良苦用心;《断背山》中,艾尔玛在知道丈夫恩尼斯和杰克有恋情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和盘突出,而是选择忍气吞声在孩子面前仍和恩尼斯扮演一对夫妻。这行为在我看来更像是东方传统家庭对婚姻问题的处理方式。
3.3濡化
当旅居人对地主国文化开始认同,不执著于自己之前的思想态度,对地主国的生活方式产生强烈需求的时候,濡化现象就也出现了[5]。《喜宴》中,高父虽然已经知道儿子伟同的同性恋身份,但是迫于面子威严和传统思想装作不明所以。影片后是高父和赛门两人坐在海边,高父把原本给儿媳准备的红包给了过生日的赛门,并嘱咐他照顾好伟同。这也是高父对赛门的接受。然而这一举动是完全有悖于东方传统价值观的,却是西方婚恋自由的体现。《断背山》表面是描述西方社会男同的影片,实则传递着东方价值观:杰克和恩尼斯是一对同性恋人,他们迫于世俗的压力和偏见而不得不选择隐忍,埋藏感情,像周围人那样结婚生子。影片最后套在一起的衬衣则像东方影视中的信物一样见证了他们之间永恒的爱恋。景色依旧,人却不在也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悲哀。
4、由两部影片来阐释李安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面对事物处理以及做选择时的标准,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也是人们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他通过指引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
4.1人本主义
生活的真谛需要靠自我体验获得。李安最初的电影有着明显的自传色彩,《喜宴》就包含了他的一些个人经验。自1993年《喜宴》上映之后,关于李安电影的报道和研究就层出不穷,有的指出“李安电影最大的特色在于他能用通俗的故事呈现属于中国人的伦理情感”[6]。也有人评价李安,“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把那些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的风俗展示到影视屏幕上,让人们从平凡生活中体味到不平凡的涵义”。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体验过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
4.2平等和博爱
“在人生中只有同情心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人应该净化自己,约束自己,以便接纳和帮助别人”—Morris 。李安作为一名华人导演能够在西方好莱坞取得今日之成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西方好莱坞对于中国及东方电影的接受度是很严格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东方文化的认知是带有某种偏见的,就如《喜宴》中伟同举行婚宴时候,虽然是在中式餐馆,但是这个餐馆的位置却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中心,而席间镜头扫过一对白人,他们对于中国这种婚宴也是很吃惊的。而李安在电影中阐释的是平等,是一种跨越国界,跨越种族,性别的平等。《断背山》中两个男主和往日我们印象中的男同形象是有区别的,他们都有着俊朗的外形;杰克和恩尼斯对于彼此的爱也是很真诚而又热烈,但是他们被社会这个牢笼禁锢着,只能埋藏心底,故事结尾就像东方电影中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凄美与悲哀。观看电影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惋惜和无奈的悲凉。正如李安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爱不仅是异性之爱,也可以是超越性别超越一切生死缠绵的感情”。
5、结语
《喜宴》和《断背山》都是描述男同性恋的影片,但是《喜宴》描述的同性恋是建立在传统中国家庭伦理观念和子嗣观念上的,结局也是圆满的喜剧;《断背山》是12年后李安重拾这一题材而拍的完全发生在西方社会的同性恋。故事的结尾是悲哀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杰克和恩尼斯。如果仅仅抓着“男同”这个字眼去观看电影,那就违背了电影的初衷。李安希望通过电影向西方社会展现不一样的东方文化,呼吁人人平等,包容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博爱思想。
注释: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陳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汪晓志编译:《喜宴》,《世界电影》,1994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靓蓓,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3]汪晓志编译:《喜宴》,《世界电影》,1994年第二期.
[4]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向宇.跨界的艺术[J].上海大学,2012 (08) .
[6]丁卉.李安电影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01.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探索[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