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外中国学者笔下新感觉派的独特面相

2020-06-08 10:21张菁宸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摘  要:新感觉派作为我国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关于这一流派独特价值的深入挖掘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在国内外的研究者中几乎同时开展。本文从《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以下均简称为《上海摩登》)这本海外中国学者的研究论著入手,并综合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浅谈了他们笔下新感觉派不同于国内学者研究的独特面相。

关键词:新感觉派;《上海摩登》;海外中国学者

作者简介:张菁宸(2000.11-),女,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18级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02

一、新感觉派的价值重现与《上海摩登》

新感觉派最初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出现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日本的新感觉派认为人们要以视觉、听觉来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强调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1]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就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的酝酿从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算起,刘呐鸥同时也是最早的尝试者。后来《无轨列车》停刊,1935年5月《现代》杂志的创刊,标志着中国写作这一形式小说的这些作家作为一个流派已经集结在一起。[2]作为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文坛上少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上,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80年代“北大的严家炎教授编了个集子,叫做《新感觉派小说选》,里面就有施先生,还有刘呐鸥、穆时英的小说,这时大家才知道30年代的上海有新感觉派这么一个流派。”[3]大致在同期,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也关注到了这个曾经活跃在摩登都市的独特流派。李欧梵先生的《上海摩登》便是最早一批聚焦于摩登都市上海、聚焦于这座城市中的新感觉派及其都市文化的海外学者的论著。之后很多的海外学者,如王德威、张英进、刘剑梅等等学者也都在他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论著中提到了新感觉派,下文笔者将介绍并阐释李欧梵笔下新感觉派呈现出的独特面相,并将它们与国内学者的视角进行比较,由此生发出一些新的感想。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先生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其出版引起了文学界、文化界一片热议。《上海摩登》作为李欧梵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一部成功作品,书中将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背景的重绘与对现代都市文学文本的分析分别完整书写并紧密联系的做法,本身就决定了全书内容的丰富性。李欧梵首先为读者重绘了老上海的都市空间,接着通过对都市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了都市与都市文化之间复杂的“互文关系”,最后在理论层面对上海都市文化和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思考。

二、上海都市文化背景与新感觉派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李欧梵初到上海,本来是只想研究当时刚刚开始被人们所认识的新感觉派作家,并为此特地去拜访了该派的代表作家施蛰存。在访问和研究的过程中,李欧梵发现“写本书不能只写新感觉派,因为新感觉派的背后是都市文化”[4],于是他便开始思考怎样用一种不枯燥的方式把新感觉派的文學和上海的都市文化联系起来。他开始从小处着手,将上海当时具有明显都市特征的建筑一一书写,于是便有了书的第一章。但李欧梵的思考并没有止步于此,从新感觉派出发,联系到与其文本产生映射关系的都市文化,作者再次衍伸到了其他的“都市现代派”,包括抒写颓废和浮纨的唯美主义作品的邵洵美、叶灵凤;谱写苍凉的沦陷都会传奇作品的张爱玲。而他对都市文化的探索也从建筑延伸到出版印刷文化、电影等等。两条脉络各自形成了完整景观——都市文化景观和文学景观,两种景观在书中相互对照,形成了复杂的“互文关系”。

李欧梵在书中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论述:“‘寓言家的注视把城市变成了‘抒情诗的对象——这是一次美学行动,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积起来,然后将之转换成艺术。”[5]在新感觉派作家的笔下,上海也被“寓言化”了,李欧梵集中描绘的上海都市建筑则作为上海被“寓言化”过程中的具体对象而存在。所有这些具有鲜明都市特征的建筑所构成的上海都市寓言空间,成为了作家文本的背景和论述上海现代性的基础。

以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的文本为例,李欧梵在书中提到:

施蛰存笔下的上海城市背景包括我们很熟悉的一些公交、娱乐和消费场所,诸如火车和电车站、百货公司、饭店、旅馆、咖啡馆,当然,最主要的是电影院。[6]……他征用上海的熟悉场地和大楼仅仅是将它们当作路标,以此为他的背景增添一点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就是植根在这样的背景中。[7]

施蛰存的很多实验文本诸如《在巴黎大戏院》、《四喜子底生意》、《梅雨之夕》中的故事都是在具体的都市环境空间发生的,如戏院、街道等等,其中也涉及到一些当时独特的都市建筑。这些具体的都市环境空间与作家的文本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之间产生了奇妙的映射,同时也丰富了上海都市文化景观与这些都市作家文本之间的复杂“互文关系”。

三、关于施蛰存——李欧梵与严家炎的碰撞

在开始研究新感觉派作品的时候,李欧梵最早便是参考当时北大教授严家炎新编的集子《新感觉派小说选》中收录的三位代表作家(施蛰存、刘呐鸥和穆时英)的作品。但当李欧梵当面与施蛰存交流时,施蛰存竟一口否认道“我不是新感觉派”,“和刘呐鸥、穆时英不一样”[8]。而恰恰就是这一矛盾让李欧梵认识到了自己之前构思上的不足,转而收纳了其他与上海城有着深刻渊源的现代派作家,并将他们在书中统一命名为“都市现代派”——这是一个较为持中而有相当容纳性的定义。李欧梵借此跳出了新感觉派的框架,从而更完整地展现了与上海都市文化相呼应的都市文学世界。

如上文提到的,严家炎是将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作家来考察的,这在《新感觉派小说选》的前言中有确凿的叙述:“中国新感觉派主要有三名作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9]由于他们作品的各方面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这些作家确实可以归为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严家炎的流派归类其实无可非议。至于施蛰存自己的“抗议”,应当归因于作家自身在实验文本的创作过程中的“不自觉性”,施蛰存在文本中的实验或许从其自身角度出发只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初步模仿和实验,主观写作上并未主动向这一流派靠近,故而会不理解和不满于严家炎为其打上流派归属的烙印。但从文学研究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和特征归纳,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文本归入同一流派是非常通行且有利于研究的方法。故而我们可以理解施蛰存的想法,也赞成严家炎的分类。

在《上海摩登》中,李欧梵称施蛰存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10],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施蛰存在其文本中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征用:

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他很有意识地征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来描述性压抑的潜流,一个既现实又是超现实的世界。……施蛰存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去深入挖掘人物的变态心理。[11]

对于新感觉派集体的创作,严家炎在选集前言里专门列出了“新感觉派小说的某些倾向性问题”,他认为新感觉派的作家“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较少批判地表现‘二重人格……新感觉派小说创作还接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唯心史观的影响,对一些事件和人物作了不正确的解释。”[12]

李欧梵和严家炎对于施蛰存文本中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征用的看法会有所分歧其实是容易理解的:其一,李欧梵和严家炎本身的立场就有所不同,除却其中与意识形态的复杂联系,李欧梵作为海外中国研究学者,看待文本的视角必定会和国内偏传统的现代文学研究者不同;其二,施蛰存本身作为文本作者也具有相当的丰富性,其文本的写作也并非全部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实验,也有很多非实验性的文本。我们在看待他的创作时需要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

四、结语

新感觉派作为一个曾长时间被“遗忘”的都市现代派,关于它独特价值的深入挖掘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在国内外的研究者中几乎同时开展。基于海外中国研究学者们对于这一流派研究的不同论著,我们可以深入探察到新感觉派作家另外一些独特的面相。当我们透过作家写作及文本诞生的摩登上海背景,透过海外研究学者们独特的视角,再综合国内学者较为传统的阐述,这一派别作家及他们的文本在我们眼前也就变得更加丰富多维起来。

注释:

[1]参考张宪军 赵毅. 简明中外文论辞典[M]. 四川:巴蜀书社,2015:416.

[2]参考严家炎编选. 新感觉派小说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5.

[3]李欧梵.“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J]. 现代中文学刊,2015(03):4-11.

[4]李欧梵.“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J]. 现代中文学刊,2015(03):4-11.

[5]参考(德)瓦尔特·本雅明著. 波德莱尔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6](美)李欧梵著;毛尖译.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7.

[7](美)李欧梵著;毛尖译.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8.

[8]李欧梵.“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J]. 现代中文学刊,2015(03):4-11.

[9]严家炎编选. 新感觉派小说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4:6.

[10](美)李欧梵著;毛尖译.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8.

[11](美)李欧梵著;毛尖译.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8.

[12]严家炎编选. 新感觉派小说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4:31.

参考文献:

[1]张宪军 赵毅. 简明中外文论辞典[M]. 四川:巴蜀书社,2015.

[2]严家炎编选. 新感觉派小说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李欧梵.“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J]. 现代中文学刊,2015(03).

[4](德)瓦尔特·本雅明著. 波德莱尔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5](美)李欧梵著;毛尖译.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