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保障作用

2020-06-08 00:03:10李建权温鹏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解放区陕北

李建权,温鹏艳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0.05.013

晋绥解放区(1)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记载,根据《晋绥革命根据地史》记载,晋绥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又称为“晋绥边区”或“晋绥”(简称)。解放战争时期演变为“晋绥解放区”,有些史料中解放战争时期仍用“晋绥边区”或“晋绥”(简称),(参见山西省史志研究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1页。)由抗战时期的晋绥边区发展而来,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西面紧邻黄河,与陕北解放区仅有一河之隔,是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各个根据地的交通枢纽,是延安与莫斯科来往的必经之地。抗战时期,它是阻止日军向西入侵,保卫陕甘宁边区(2)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记载,根据《陕甘宁边区》记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后来发展为陕甘宁边区,其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也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演变为“陕甘宁解放区”或“陕北解放区”,有些史料中解放战争时期仍使用“陕甘宁边区”、“陕甘宁”(简称)或“陕北”(简称),为了尊重引用的史料,故文中多处使用“陕甘宁解放区”“陕甘宁边区”“陕甘宁”(简称)或“陕北”(简称)。(参见王寅城:《陕甘宁边区》,新华出版社,1990,第3页。)及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不受侵犯的坚实屏障,正是因为其作为前卫阵地使日军一直没有越过黄河攻击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西北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时,晋绥解放区又充分发挥后方保障作用,对推动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内战爆发后,陕北解放区不仅遭受了严重的“胡祸”(3)人民群众将侵入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大肆烧伤抢掠,祸害人民的罪行称为“胡祸”。,同时又遭遇了严酷的自然灾害,加之当时解放区税收、战勤等一系列的经济负担,造成陕北军民生活极其困难,为了帮助陕北军民度过这次困难,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攻击,晋绥人民给予陕北解放区各种各样的支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经济保障

抗战胜利后,陕北经济虽然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陕北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依然没有改善。1946年6月底,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蒋介石军队开始向陕北解放区发起攻击,致使许多土地遭到荒废,粮食产量下降,再加上当时陕北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陕北经济的发展。

(一)陕北解放区的经济困难

1.陕北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胡祸”。在抗日战争末期,陕北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1946年后,在自然灾害和国民党胡宗南军队进攻的双重打击之下,农业生产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陕北及其相邻等地1947年遭受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春季气候大旱,秋季又相继发生风、雹、水、冻等灾害。这次天灾给陕甘宁地区造成空前严重的局面,全区损害青苗50多万亩,荒芜耕地660余万亩,受灾面积达16个县、66个区、339个乡、灾民达25万人。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党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强行征粮征款,在经济上加紧掠夺人民,为发动大规模内战做准备。1945年甘肃田赋征实、征借达180万石[1]28。陕西仅征借一项就达到240万石。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还组织“粮赋催征队”,强行勒索群众交纳粮款。但是由于农民手中确实无粮,高压之下田赋也难以完成,西安市仅征得50余石,是拟征总数的1/400。国民党政府还利用各种名目搜刮民脂民膏,1946年,在甘肃举行的为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即将到来的60寿辰献校(4)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担任成立的黄埔军校校长。从此以后,国民党内部经常称蒋介石为校长。所谓“献校祝寿”就是当时国民政府号召国民党的军队将领和各级政府向社会各界募捐兴办教育,既是借祝寿办学,更是借办学祝寿。根据计划,这次“献校”拟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60亿元,新建、维修60所国民学校校舍,并添置教学设备及课堂座椅。尽管国民政府用尽手段推进此项运动,但由于抗战刚刚结束,内战又起,普通民众生活异常艰难,根本无心也无力响应这个“献校祝寿”活动,最后成为一场闹剧,不了了之。祝寿活动中,兰州工商界就被摊派了5000万元[1]28。

除了严重的自然环境外,进攻陕北及其相邻等地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肆烧杀抢掠,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伤害。根据解放区政府对15个县4300个村30多万人口的调查,“胡祸”带来的损耗特别惨重:平均每人失去粮食39斤[2]13,牛损耗17%,驴损耗30%,骡损耗32%,羊损耗24%,农具平均每10人损耗合一件。按照这样估算下来,陕北解放区总共损耗掉粮食大概为19万石(30斤/斗),损耗掉牛22万余头、骡马4万余匹、农具10万余件;全解放区30万劳力,由于国民党发动战争(包括参军和被敌人拉走的)而脱离土地生产的约5万人,减少1/6[3]659。如此严重的天灾和“胡祸”,严重破坏了陕北解放区的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如下:1947年与1946年比较,耕地面积由1513.9方亩减少到1150万亩,占比减少24.1%;粮食产量也由5.49亿斤减少为2.7亿斤,占比减少一半;棉花产量由200余万斤下降为50到60万斤,占比减少70%,农村主要副业家庭纺织业约减少70%以上,公营企业及城镇商业亦大半停顿;物价平均上涨34倍,粮价上涨80倍以上[3]659。根据陕北解放区各阶层收入变化的情况的相关调查材料,1947年受灾后,各阶层的收入普遍降低一半左右。降低后的收入,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有些地区甚至维持最低生活需要都困难。按照有关统计数字计算,陕北解放区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产量(细粮),1946年为344市斤,1947年为225市斤,1948年为275市斤,1949年(计划数)为303市斤[3]660。可见至1949年还没有达到1946年的水平,而1947年则是解放战争时期陕北解放区最困难的一年。

由此可见,天灾、“胡祸”严重地威胁着陕北解放区军民的生存,形势尤其以1947年最为严峻。战胜天灾和“胡祸”,不仅是争取陕北解放区军民生存的需要,也是战胜敌人,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2.陕北农民的税收和战勤负担。1947年是陕北解放区财政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农民负担最重的一年。据统计,陕北解放区政府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被迫征收农业税的总数与之前相比增加了50.9%,农业税负担占粮食产量的比例为27.3%。农民收入减除农业税负担后的余粮按人口平均分下来,每个人只能分得粮食163.5斤[2]16,不够一年的最低生活需要。这一年的农业税负担,各阶层都很重,中农以上阶层更重。陕北解放区的中农、富裕中农,负担比例一般也在40%以上。除农业税负担外,还有一些财粮方面的负担也很重。陕北解放区1947年征收公草4182万斤,比1946年增加一倍;据绥德县延家川村调查,农民负担的农业税、村款等项加在一起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46.2%。贫农为16.9%,中农为51.4%,富裕中农为115.1%,富农为115.9%[3]674-675。陕北解放区人民的负担由此可见一斑。

1947年农民税收负担这样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如前所述自然灾害的袭击和战争的破坏,使农业生产急剧下降,收入减少,农民负担能力大大减弱;二是自卫战争展开后,解放区军政人员倍增,军费开支加大,不得不增加农民的负担。

这一时期陕北解放区农民的战勤负担同样很重。一是由于内线作战的时间长、战斗频繁,无论是大打小打,陕北解放区政府都需要动员相当数量的民力,农民的战勤负担也就相应大量增加。二是解放军大兵团作战,军需物资(特别是粮草)的集中与分散,耗费人力畜力极大。据不完全统计,1947年陕北解放区政府要求每一劳动力正式服战勤约16天。若以每天工米按2升(6市斤)计算,则每一劳动力的战勤负担折米为96斤。陕北解放区共有劳动力37万个,战勤负担折米总数则为3552万斤,相当于同年解放区征收农业税总数的48.1%。这还不包括村内勤务用工在内,如果包括村勤负担,则要相当于农业税负担的70%以上[3]682。

广大农民阶级,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争取早日结束内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出人、出钱、出物、出力、不惜一切代价支援自卫战争,做到了“最后一尺布让它做军装,最后一把米让它充军粮,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为争取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物资支援

面对陕北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困难,与之隔河相望的晋绥解放区,必须要担负起支援陕北解放区的重任。

1.晋绥解放区掀起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群众运动。晋绥解放区虽然和陕北解放区一样也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为了支援陕北解放区,积极动员群众加紧生产防旱备荒,以战胜40年来最严重的旱荒。一方面,晋绥行署先后发布《关于紧急防旱备荒的命令》《关于救荒的紧急指示》等,鼓励全区动员党政军民的一切力量,尽力生产,防旱战荒,为不饿死人或少饿死人而斗争。1947年6月11日,行署机关全部停止工作,组织抢种队,出动356人分散帮助群众突击抢种,并抽出部分干部到各个专区、县检查防旱备荒工作。为避免浪费粮食,晋绥行署通令各专员、县长:各地所有蒸酒缸房,一律限于6月20日前完全停蒸。同时指示所有实验土改的工作团及各级党政机关,全力组织并帮助群众生产、浇水、种土豆,推动开渠凿井,准备早熟种子,以便雨后抢种,并提出“日省一把米、荒年不受饥”的口号。另一方面,晋绥解放区区一级机关和部队进行了认真的精简、整编、整顿、点验,按点验实数发放粮草。与此同时,并将绥蒙军区之五、十一(绥南)分区及吕梁之七分区党政机构撤销,其余二、三分区机关人数减少一半,六、八、九、十分区机关及吕梁、绥蒙机关人数减少1/8至1/7[4]90。

1948年3月6日,晋绥行署向各专员、县长发布通令,指出:陕北解放区去年遭到胡宗南军队惨无人性的烧杀破坏,造成严重灾情,致人民陷入饥饿境地;晋绥人民均应寄予关怀与可能之帮助,争取邻区农民不饿死一人。根据陕北葭县、镇川、米脂、神府等处难民大量逃来晋绥解放区的情况,通令指示对此均应予以救济安置。通令还对具体安置办法,帮助与救济问题等做了详细说明。为了安置来自陕北葭县、米脂等地的灾民,晋绥解放区制定了一系列合理计划,包括沿黄河各渡口都组建了临时招待所,招待所不仅要负责发放口粮,还要介绍灾民到收成较好地区以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等等。比如革命老区岚县这一地方就安置了灾民284户、841人,并分给土地牲畜,帮助灾民种植粮食。对于临时逃荒灾民,各级政府组织他们就地参加生产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同时党政机关也积极省出粮食,安排住房,招待过往灾民食宿[4]100。同时为了救济陕甘宁地区的40万灾民,吕梁区各级政权机构还与太岳、陕甘宁地区密切合作,发动10余万民工自晋冀鲁豫向陕北转运救济粮。从2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2个月中,胜利完成了运送6万余大石救济粮的任务,其中万余石已到达陕北灾民和前线部队手中[4]90。为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西北救灾委员会在吕梁区设立了运粮总站,并抽调了500余名干部,建立了庞大的运粮站。晋绥三、九、十分区都组织了运粮委员会,广泛动员群众完成任务。在“天下农民一家人”“不能眼看着陕甘宁同胞饿死”的口号下,各地农民踊跃加入运粮战线。为此,十专署配合第三、第九专署组织数万名民工、牲畜、采取短途接力转运的方法,克服重重困难,将粮食及时运送到指定地点。仅晋绥九分区初步的估计,先后动用民工(工作日)即达到70余万人(5)工作日指的是按每人工作一天计算折合,一人一天70余万天就是70余万人。。广大妇女参加突击缝粮袋工作,沿途群众积极供柴供草。由于晋绥解放区各级政权的认真动员与深入的教育,广大民工表现了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隰县水头民工在积雪淹没的山路中运粮,石楼民工在泥泞的道路上运粮,许多民工丢了鞋子划破了腿,仍坚持按时将粮食运到目的地。十分区有些民工在完成运粮任务后,把自己剩下的干粮也一齐交给粮站,嘱托代转陕甘宁灾民。灵石民工自动节约口粮达3450公斤,全部自愿交公救济陕甘宁灾民。洪赵三区组织了2200个全劳动力运粮,留在村里的妇女和半劳动力则积极负责帮助运粮民工家中担水、送粪等[4]91。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晋绥解放区人民共援助陕甘宁地区粮食25万公斤。在调拨和运输粮食的过程中,人力、畜力和物力的耗费相当大,仅以1948年由晋西北向陕甘宁边区一次运粮5万石为例,从1月5日至2月25日的50天内,共计动用劳动力2.3万人,动员牲口2.3万头,总共用人工16.7万个,畜工17.4万个,每天平均有0.4万人、有0.4万头牲口往来穿梭于运粮路上[2]18。这种远距离、大数量的运粮,不仅耗费很大,而且相当艰苦。

2.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财政支援。晋绥解放区还利用税收粮款有力地支援了陕北解放区的财政。解放战争时期,陕北解放区的财政有很大一部分依靠晋绥解放区支援,在敌人严密封锁之下,其他解放区交通中断,无法支援,只有通过晋绥解放区才有可能将一切物资安全送到陕北解放区。当时兼任晋绥行署审计委员会主任的贺龙司令员,每年在统计与审核晋绥财政总收支情况时,在一开始就要把援助延安党中央的粮款先给拨出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动用这笔经费。晋绥解放区每年的财政总收入都要拨给中央财政一半以上,据统计,晋绥解放区财政总收入每年为农币9.29亿元,调拨和运输到中央的药品粮款折合费用就有7.5亿元,占到当年财政总收入的81%[5]。

以上粮食和经费是在晋绥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并且是异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给予提供,其精神极其难能可贵。晋绥解放区人民为了支援陕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表现了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革命奉献精神。

二、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军事保障

内战全面爆发8个月过后,蒋介石军队连遭打击,被歼军队达7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由于战争损失过大,感到兵力不足,于是将作战战略改为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晋绥又对陕北解放区给予了大力军事策应支援。

(一)吕梁战役解除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东境的威胁

胡宗南部队于1946年11月积极准备进攻延安,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指示:我党必须积极发展吕梁山全区,造成威胁关中、开辟黄龙山、保卫延安之有利条件。命令晋绥野战军第2纵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太岳军区第24旅等相互配合发动战争,不遗余力地争夺隰县、石楼、永和、吉县、蒲县、乡宁、大宁等地,使陕北、太岳、晋西北形成一片地区。按此部署,晋绥野战军1部及吕梁军区地方兵团,与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及太岳军区第24旅一起,从11月14日发起吕梁战役(又称晋西南战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连续攻克永和、大宁、隰县、石楼、蒲县、汾西、中阳等7个县城,吕梁战役于12月30日结束。此役保卫了延安,巩固了陕北东境,解除了陕北东侧的威胁,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打乱了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的计划。在此次战役中,解放面积扩大至7.3157万平方华里、人口2.90106万人,使晋西南与晋西北解放区连成了一片[6]480。

(二)汾孝战役缓解了胡宗南部队对陕北解放区的围困

1946年12月16日,彭德怀、习仲勋等带领部队东渡黄河,在山西省离石县高家沟村举行了陕甘宁边区、晋绥军区及晋冀鲁豫太岳地区的高级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了加强统一领导黄河东西两个解放区的联防部署和密切配合作战,开辟吕梁军区等问题。根据高家沟会议的决定,1947年1月17日,参加吕梁战役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和晋绥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共同指挥所部及太岳军区第24旅、晋绥军区独立第2旅等部,由晋西南挥师北上,发起了汾孝战役。

汾孝战役历时18天,一共歼灭国民党阎锡山部1.1万余人,从战败的敌人那里取得山炮12门、迫击炮19门、轻机枪482挺、长短枪2900余支、各种炮弹1500余发、子弹26万余发,这是继吕梁战役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吕梁、汾孝战役的发动及其胜利,不但解放了吕梁广大地区和人口,斩断了胡宗南进攻陕北解放区的“右臂”,而且拖住了偷袭延安的胡宗南部队,进一步保卫了延安和陕北解放区不受进攻,为陕北解放区和晋绥解放区的联系与沟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给人民解放军进行晋南、晋西南地区作战创造了更多优势。在进行汾孝战役的同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还在关中赤水县之梁家店发动反击,歼灭胡宗南第123旅第368团一部约千人,从战败的敌人那里获得各种火炮20余门、轻重机枪50余挺。至此,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和晋绥野战军的大力支援和积极配合下,陕甘宁边区军民终于粉碎了胡宗南部偷袭延安的阴谋[1]57。

(三)军事上的支援保障了转战陕北的最终胜利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部动用大量兵力,准备从两路攻克延安,加上包围陕甘宁一带解放区的宁夏、青海、榆林等地国民党军,总兵力共有34个旅,达23万人。蒋介石甚至想利用这么强大的兵力,一下歼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陕北人民解放军,或者至少将其赶到黄河的东面。在胡宗南部准备偷袭延安时,中共晋绥分局就致电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的策源地,是中国发扬民主的圣地所在,是我党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所在地,我们决心动员晋绥解放区一切力量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巩固晋绥,支援陕甘宁”,成为晋绥解放区军民共同的坚定的意志, 并且命令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首先渡过黄河,支援陕北解放区作战。1947年3月,为了进一步保卫陕北解放区和党中央,吕梁军区司令员王震又奉命率晋绥军区第2纵队西渡黄河,加入西北野战军,参与大西北的解放战争。为了更好地保障作战的胜利,吕梁军区把独4旅、地方部队大部和汾孝战役中俘虏的“解放战士”数千人补入第2纵队。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会议,讨论并决定了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反攻的部署,在小河村会议上决定晋绥军区仍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由贺龙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8月3日,晋绥军区第3纵队奉令西渡黄河,参加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的大西北解放战争。至此,晋绥军区3个纵队已经全部奔赴河西,加入保卫陕北解放区、解放大西北的战场。

三、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战略保障

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由刚开始的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进攻,实现这种历史性的战略转折,始终与晋绥解放区战略后方支援紧密连在一起。为了保卫党中央、收复延安,全区军民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的组织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参军参战,全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和支前勤务。

(一)晋绥成为陕北解放区的兵员补充基地

反攻战役开始之后,西北野战军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减员很大,急需得到整补。经过土改后的晋绥解放区广大农民,在积极战胜灾荒、发展生产的同时,以“参加胜利军,保卫翻身果实”为口号,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掀起了一次次的参军高潮。1947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贺龙、习仲勋:要求1个月内集中新兵五千人至一万人加入野战军。26日,贺龙复电中共中央军委:新兵一万人可按期完成。联防军区司令员贺龙在总结1947年反攻作战的工作时曾指出:“我们10个旅的兵力和敌人30多个旅作战。有些纵队伤亡9000多人,整整换了一个底子,可战斗力没有减弱。晋绥边区去年遇到旱灾、水灾、兵灾,仍有两三万人参军。”[7]贺龙的这番话,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晋绥对陕北解放区兵员补充的巨大作用。“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8]晋绥解放区人民群众的参军参战热潮,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野战军获得了最雄厚的兵力补充资源,使西北解放战争建立在最广泛的人民战争基础之上,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晋绥成为陕北解放区的后勤和军需供应基地

一方面,动员大量民兵、民工跟随部队开赴前线[9]18。在开展参军运动的同时,晋绥解放区还动员一批批民兵参战队、学生战地服务队和成千上万的民工担架队、运输队,随军开赴西北前线,配合部队执行战斗任务,负责守卫战争中的俘虏,帮忙救治护理战争中受伤的人民子弟兵,把人员或者战争物资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去,为前线作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批支前民兵、民工奔波于西北前线,留在后方的广大解放区群众则展开了广泛的慰军劳军、护理伤员、军工生产和赶制衣被鞋袜的立功竞赛运动等。另一方面,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在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的过程中,晋绥解放区人民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留在陕北的中央前委、已到达晋西北的中直和军直机关的物资供应以及西北野战军的后勤军需保障等任务。

迫于国民党胡宗南部疯狂进犯陕北解放区的压力,中共中央于1947年3月18日决定暂时撤离延安。中央直属机关和军委直属机关约3000余人于3月下旬东渡黄河,转移到晋绥解放区临县一带。贺龙派独五旅至柳林附近,掩护中央直属机关、军委直属机关渡过黄河,并派军区参谋长陈漫远赴柳林军渡,帮助安排中央直属机关、军委直属机关人员渡河住宿事宜。周恩来副主席专程到临县三交镇,帮助贺龙、叶剑英、杨尚昆负责处理转移工作。4月11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央及军委大部工作机构暂留晋西北,组织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的后方委员会。临县三交镇是一个山区小镇,不足200户人家,大部分人家住着窑洞。中央军委到达后,晋绥分局、临县县委的领导同志们和三交镇党总支部书记刘荣庆、六区区委书记任泽带领群众夹道欢迎,有的老乡把给儿子结婚的窑洞腾出来,还有的老乡赶着牲口驼来了小米和蔬菜。看到这热情的场面,叶剑英、杨尚昆等同志高举双手向群众致意,深切地感谢晋绥解放区人民的盛情接待[10]。至此,晋绥军民又承担起保卫中央后方委员会且解决其机关衣食住行的全部工作。

国民党集中13个旅的兵力进攻延安时,中央军委电示贺龙“望尽量帮助炮弹”,贺龙当即指示送出各种炮弹4600发。1947年5月上旬,根据彭德怀的指示,晋绥部队将山炮炮弹200发、八二迫击炮炮弹1000发送到吴堡。为了加强军工生产,根据彭德怀、习仲勋的指示,将一部分硫酸和化验室设备由陕甘宁边区运送到黄河东岸晋绥边区境内,由贺龙负责指挥统一生产,以供部队军事需用。6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贺龙、习仲勋:要求立即对西北野战军进行后勤支援,发动人民捐赠粮食2万石,所需全部棉花、鞋袜在20天内力争送达野战军,安排好医院收容病员,在一个半月内为野战军准备好南下的现金、法币。26日,贺龙复电中共中央军委:23日来电所示各项,正日夜赶办中,粮食除在绥德等地筹集1万石外,其余由河东(晋绥边区)筹集,棉衣可按时送达;野战军经费27日起运。仅从这些往来的电报中,也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对陕北支前发挥的作用[4]88-90。

此外,晋绥解放区妇女在支前工作中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特别是1947年的9月至10月寒冬即将来临之际,她们身在后方,心系前线,不分昼夜地为西北反攻大军赶制冬装,表现出了可贵的献身精神。临县白文镇500余名妇女,上至60岁老妪,下至14岁女童,一齐动手,仅10月1日一天一夜即突击完成棉衣650套。岢岚县五区1800名妇女不到半个月,即完成棉衣2500套、棉被800床、袜子700双。离石县大武镇(今属山西方山县)妇女表示,“给队伍缝,比缝自家的还要好”,8天内缝制棉衣2800套。到10月底,全解放区妇女共为西北野战军缝制出棉衣6.5万余套、军鞋16万余双、棉被2500床。1948年,晋绥妇女在解放大军胜利进军的鼓舞下,又先后为前线战士缝制军鞋87万双、鞋底11.8万双、单裤13.54万余条、布袜25.3万余双、棉被13.6万床、锁衣扣9.08万套。其中仅临县妇女,就为西北野战军完成军鞋8万双[6]585。

(三)晋绥成为陕北解放区的干部输出基地

1947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贺龙、习仲勋:要求训练和组织派往关中及陕南地区的地方工作干部。26日,贺龙复电中共中央军委:干部已集中训练[4]90。

此外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迎接西北地区的解放,晋绥解放区于1948年秋冬至1949年6月从晋西北和晋西南地区分批选调各系统干部3300多名、工勤人员1400余名西渡黄河,随军开赴陕西,支援祖国西北区的解放战争。大批由晋绥解放区走出去的干部,为人民军队在陕北解放区的作战和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西北解放战争的过程中,晋绥解放区输出了一大批干部。在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五万三千干部的决议”后,晋绥解放区抽调了大批干部去新区进行开辟和建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6月,晋绥解放区外调的干部近2万名,其中调赴西北地区的干部共3222人。这些干部离开故土,告别亲人,奔赴西北地区,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和解放大西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在解放战争中,晋绥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各级政权的动员、组织和领导下,以高度的革命觉悟、积极的行动,顾全大局,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协作奉献,无私地支援了陕北解放区;他们还积极进行劳动生产、参军参战,为保卫陕北解放区,支援大西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竭尽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晋绥解放区的人民无愧为英雄的人民,晋绥解放区这块土地也无愧为红色的热土。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这块红色热土的光荣传统和英雄人民创造的吕梁精神等,就一定能在这块红色大地上续写新的辉煌,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新画卷。回望历史,晋绥解放区功不可没,晋绥解放区的革命精神永照春秋!

猜你喜欢
解放区陕北
情系陕北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2:36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解放区的天
金秋(2021年12期)2021-10-06 04:07:38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10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郭沫若学刊(2020年2期)2020-07-08 13:44:46
我的大陕北
我的陕北
《陕北的婆娘陕北的汉》
艺术评鉴(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